文章解析

yuān
guǎ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lián
yuān
hǎo
bǎi
chǐ
zhào
xīn
míng
xiè
xīn
ān
shuǐ
qiān
xún
jiàn
qīng
bái
shā
liú
yuè
绿
zhú
zhù
qiū
shēng
què
xiào
yán
tuān
shàng
jīn
shàn
míng

译文

我喜爱宛溪的美妙风光,深潭百尺能照得人心明亮。宛溪的水哪里比新安江逊色呢,千寻之深也能见到水底的清澈。白色沙滩留存着皎洁的月光,翠绿竹林助长了秋天的声响。却笑那严子滩上,到如今还独自享有美名。

逐句剖析

"吾怜宛溪好":我喜爱宛溪的美妙风光,

# 宛溪:新安江上游的支流之一,流经宣城敬亭山下。

"百尺照心明":深潭百尺能照得人心明亮。

# 百尺照心明:一作久照心益明。

"何谢新安水":宛溪的水哪里比新安江逊色呢,

# 何谢:何让,何逊。

"千寻见底清":千寻之深也能见到水底的清澈。

#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白沙留月色":白色沙滩留存着皎洁的月光,

"绿竹助秋声":翠绿竹林助长了秋天的声响。

"却笑严湍上":却笑那严子滩上,

# 严湍:严子滩的水流湍急。严,指严子滩,东汉时的严光帮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后,不肯做官,隐居山林耕读,后人把他钓鱼的地方称为“严子滩”。

"于今独擅名":到如今还独自享有美名。

# 于今独擅名:严子滩至今还独擅其美名,意思是宛溪的美景不比它差,可惜没有它有名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宛溪馆》是唐代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出自《全唐诗》。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将宣城宛溪与新安江、严子滩的风景作比较,突出宣城宛溪的美妙——深潭百尺、水色清明,临水照心更显澄澈。整首诗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是颈联运用白、绿两种明丽色调,呈现出透明纯净的色彩。李白把天真纯朴的童心融入山水描写中,让诗歌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李白是屈原之后极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此诗也体现了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李白在长安遭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后漫游至宣城,此诗便作于此时。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宛溪的风光,表达了对其美景的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介绍了宣城宛溪的风光,描绘了宛溪百尺清潭、水底清澈,以及白沙映月色、绿竹伴秋声的景象,体现了宛溪自然纯净的美,营造出清新明朗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宛溪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将宛溪与以清澈闻名的新安江对比,突出宛溪水质清澈不输新安江;“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将宛溪与严子滩对比,强调宛溪风光同样美好。虚实结合:“百尺照心明”,“百尺”是实写,体现宛溪潭水的深度;“照心明”是虚写,并非客观描写水的功能,而是作者临水时的主观感受,水的清澈仿佛能映照并净化内心。实写的潭深为虚写的心境感受做铺垫,虚实交融,既突出水的特质,又传递出作者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开篇以“吾怜”直接表达对宛溪的喜爱,“宛溪好”是对宛溪风光的整体认可,简单直白却情感真挚。“百尺”写出潭水之深,是对宛溪形态的实写;“照心明”则从主观感受出发,写水的清澈仿佛能映照内心,让人心境随之澄澈。这一联既定下喜爱的情感基调,又为后文进一步描写宛溪之美埋下伏笔,做到了景与情的初步结合。颔联:“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新安江以“千寻见底”的清澈闻名,作者用“何谢”(哪里比不上)的反问,将宛溪与新安江对比。无需复杂修饰,仅通过对比,就清晰凸显出宛溪的清澈——即便新安江有“千寻见底”的美名,宛溪也毫不逊色。这种写法既省去对宛溪水清的过多描述,又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宛溪的水质特点,简洁且有说服力。颈联:“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这一联聚焦宛溪周边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白沙留月色”是视觉画面,白色的沙滩上留存着皎洁的月光,营造出静谧、纯净的氛围;“绿竹助秋声”是听觉描写,翠绿的竹丛在秋风中摇曳,仿佛在配合秋风发出声响,增添了秋的韵味。白与绿的色彩搭配鲜明,静的月色与动的秋声相互映衬,让宛溪的风光更显生动具体,也让读者更易沉浸在诗中的场景里。尾联:“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严湍”指严子滩,这里曾是严子陵钓鱼隐居之地,历来被认为是高士隐居的好去处。作者用“笑”字,并非真的嘲讽,而是暗含对严子滩“独擅名”的看法——宛溪同样有美妙风光,也适合高士停留,并非只有严子滩才配得上高士隐居的美名。这一联既进一步突出了宛溪的价值,又传递出“高洁的心灵不择居所”的观点,让诗歌在写景之外多了一层对心境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严评:“清浅如溪流,使人可掬。”

《集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回棹》

下一篇:唐·施肩吾《望夫词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