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杨叶老莺哺儿":垂杨的绿叶已老,莺鸟在哺育幼雏,
"残丝欲断黄蜂归":柳絮不再吹绵,黄蜂儿已不见踪迹。
# 残丝:游丝也,虫类所吐之丝,飘浮空中。
"绿鬓年少金钗客":头发漆黑的少年伴着金钗女郎,
# 金钗客:指女郎。,年少:一作少年。,绿鬓:乌黑的头发。
"缥粉壶中沉琥珀":手执银壶,仍在琥珀美酒中沉溺。
# 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色淡黄或红褐,此指琥珀色的酒。,缥粉:青白色。
"花台欲暮春辞去":花台已经向暮,芳春就要告辞,
"落花起作回风舞":晚风吹起了落花,正在半空中飞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夹城路结满榆荚,似在催游人归去,
"沈郎青钱夹城路":哦,夹城路,一条青钱铺就的路。
# 夹城:唐代长安东城墙为双重城墙,中有路,很宽大,是帝王自宫中赴曲江、芙蓉园游览的通道。,青钱:榆荚,色白,成串,形似钱。,沈郎:晋代沈充,《晋书·食货志》载吴兴沈充铸小钱,谓之“沈郎钱”。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它描绘了暮春景象与青年男女游宴情景,借垂杨叶老、残丝欲断等景象,抒发春伤情怀,展现诗人善用比兴、含蓄表意的创作特点。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垂杨、老叶是静态景物,描绘出暮春时节树木的状态;而莺哺儿、黄蜂归是动态场景,鸟儿哺育幼雏,黄蜂归巢,动态的生命活动与静态的景物相互映衬,生动展现出暮春特有的生机与衰落交织之景,使画面富有层次感。情景交融:“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诗人描写花台将暮、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暮春花朵凋零的衰败之景,融入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之情,借景抒情,情因景生,情景融为一体,传达出一种落寞与惆怅。拟人:“榆荚相催不知数”,将榆荚赋予了人的“相催”行为,仿佛榆荚在互相催促着生长、飘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榆荚繁多且在暮春时节纷纷飘落的状态,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诗人开篇描绘暮春景象,虽未直接点明“暮春”二字,却通过鲜明的物色传递出暮春氛围。垂杨树叶变老,暗示季节更迭;莺鸟忙着哺育幼鸟,展现生命的延续;蛛丝残丝欲断,黄蜂归巢,动静结合。生动的画面有力冲击感官,“垂杨”“莺”“残丝”“黄蜂”形象鲜明,层次分明。诗人运笔巧妙,将这些元素交织成一幅浑融画面,展现暮春之景的同时,也为后文情感抒发做铺垫。次二句“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此句转入人事活动。诗人仅用“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琥珀”词语,便勾勒出青春少年与妙龄女子,以及盛着美酒的画面,将青年男女游春宴饮场景生动呈现。未详细描述宴饮情景,却凭借艺术的启示力,让读者自行补充。将这两句与首二句结合,宴饮置于暮春背景下,引发思考。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重合,使诗句蕴含珍时惜逝情思,情感并非直白表述,而是在情景配合中自然流露,耐人寻味。后四句“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此部分写春光逝去。“花台”二句将花与春拟人化,本是春去花谢,诗人却反说花谢春归,落花为留住春天随风起舞,饱含系恋之情,背后隐含青年惜时感慨。落花努力能否留住春天的疑问,自然引出后两句。以榆荚繁多如钱夹道作答,四句诗隐含一问一答,构思巧妙,笔路活脱。诗人借此表达春光无可挽回逝去的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4. 作品点评
《残丝曲》是李贺诗作作品。此诗形象鲜明突出,色彩浓郁。垂杨、春莺、残丝、黄蜂等自然物象,绿鬓、金钗、落花、青钱等人事场景,都以其独特形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组章造意上,含蓄奇崛。诗人将春伤情怀寓于青年男女游春宴饮情景中,借暮春景象抒发时光易逝之感,不直白倾诉,却让情感在景物与人事交织中自然流露,引人深思。
# 不过写蚕事将了,困人天气,不晓“沈琥珀”何谓?末,独赋榆钱,着“沈郎”尤劣。
宋刘辰翁
# 为乐惜钱,不知徒以催老。积于无用,化为土也,妙在隐约不尽。
清何义门
# 叶老莺雏,丝残蜂伴,言春光倏迈也。绿衣翠袖,玉譬醪,虽不必效丽娟之舞,而庭树几翻落矣。城隅榆荚,如沈充小钱之多。曾沉湎酣宴之人,亦知好景之易逝否?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