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山雪":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 天山:指祁连山。
"无花只有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中闻折柳":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
#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春色未曾看":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晓战随金鼓":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
#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宵眠抱玉鞍":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愿将腰下剑":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
"直为斩楼兰":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天兵下北荒":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
# 天兵:指汉朝军队。
"胡马欲南饮":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戈从百战":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
"直为衔恩甚":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 甚:多。,衔恩:受恩。
"握雪海上餐":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
# 海:瀚海,大沙漠。
"拂沙陇头寝":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 陇头:田野。
"何当破月氏":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
"然后方高枕":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 高枕:高枕无忧。
"骏马似风飙":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
"鸣鞭出渭桥":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弯弓辞汉月":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
"插羽破天骄":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 天骄:指匈奴。
"阵解星芒尽":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
"营空海雾消":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功成画麟阁":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
# 麟阁:即麒麟阁。
"独有霍嫖姚":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 霍嫖姚:即霍去病。
"白马黄金塞":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
"云砂绕梦思":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 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那堪愁苦节":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
"远忆边城儿":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萤飞秋窗满":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
"月度霜闺迟":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摧残梧桐叶":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
"萧飒沙棠枝":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 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无时独不见":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
# 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流泪空自知":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塞虏乘秋下":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
"天兵出汉家":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分虎竹":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
# 虎竹:兵符。
"战士卧龙沙":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边月随弓影":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
"胡霜拂剑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 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玉关殊未入":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
# 殊:远。
"少妇莫长嗟":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 嗟:感叹。
"烽火动沙漠":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
"连照甘泉云":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 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汉皇按剑起":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
"还召李将军":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兵气天上合":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
# 合:满。,兵:一作杀。
"鼓声陇底闻":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 陇底:山坡下。
"横行负勇气":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
# 负:凭借。
"一战净妖氛":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 妖氛:指敌人。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李白的《塞下曲六首》是一组五言古诗,同时也是一首边塞诗。这组诗展现了盛唐时期边疆战事的壮烈场景与将士的忠勇精神。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晓战”“随金鼓”描写白昼激烈的战斗场景,金鼓声象征号令与厮杀。“宵眠”“抱玉鞍”刻画夜晚将士枕戈待旦的警觉状态,玉鞍的冷硬质感强化静谧中的紧绷感。昼夜循环的动静交替,展现将士生活的紧张节奏与高度戒备。动态的战争场景与静态的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将边塞的壮阔、战争的激烈与将士的坚韧、思乡的柔情融为一体。用典:“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此句用西汉傅介子典故。傅介子曾以“斩楼兰王”闻名,李白反用其意,以“斩楼兰”象征彻底消灭外敌的决心。楼兰作为汉代边疆威胁的代名词,暗含对突厥等侵扰势力的指代,既呼应历史,又凸显唐代边塞战争的紧迫性。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五月天山雪”紧扣主题。五月里,内地正处盛夏。韩愈写过“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也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李白笔下的五月在边塞、在天山,所见所感自然大不相同。天山高高耸立,终年被积雪覆盖。内地与边塞在同一季节的景色差异极大,诗人敏锐察觉到这点,却没有细致描绘景象,而是用平实的笔触慢慢说出内心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似乎透露出他心情的起伏,更何况寒风中还飘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边疆的春天看不见,人们只能从笛声里体会、回忆。《折杨柳》是乐府横吹曲,多写游子的愁绪。这里写“闻折柳”,也带着一层苍凉清冷的感觉。他是借听笛声来烘托这种氛围的。沈德潜评价这首《塞下曲》前四句说:“四句一气呵成,以前没见过这样的写法。”还说:“连贯流畅,不受束缚。”诗是五律,按惯例第二联应承接转折,可李白顺着开头继续写,没有刻意收敛苍凉的情绪,这就打破了律诗的限制,靠气势连贯,风格洒脱,语言平淡却有力作为特点了。“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行军打仗时,会敲击钲和鼓来指挥士兵前进或后退,诗中第五、六句,描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诗句的语气从之前的苍凉转为雄壮。诗人想象自己身处边塞,在天山脚下,每天都在紧张的战斗中度过。白天随着钲鼓声行军打仗,夜里就抱着马鞍打盹休息。这里“晓战”和“宵眠”相互对应,应该是作者有意概括军中一天的生活,那种紧张急迫的军情,仿佛就在眼前。“随”字刻画了士兵听从命令的状态,“抱”字则描绘了他们夜里保持警戒的情形。这两句写的是士兵的日常生活,但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出他们守卫边疆、积极备战、争着立功的劲头。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根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汉代时西域的楼兰国常杀害汉朝派去的使者,傅介子出使西域时,楼兰王因贪图他献上的金帛,被他诱骗到帐中杀死,随后傅介子带着楼兰王的首级返回汉朝。这里用的是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达诗人愿意投身战场、为国杀敌的决心。“直”和“愿”两个字相互呼应,语气果断有力,像是心里话直接迸发出来,自然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第二首:“天兵”与“胡马”的意象对立,暗含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横戈从百战”直写将士身经百战的艰辛,“握雪海上餐”则以细节凸显戍边生活的艰苦卓绝。末句“何当破月氏”以反问收束,既表达对胜利的渴望,又暗含对和平的希冀。第三首:开头写战马奔驰,快得像风刮电闪。这里说“骏马”,其实是在说骑马的士兵,说马强壮,是想用马来比喻士兵强悍。唐朝早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经常南下侵犯,唐高祖李渊还曾不得不暂时向突厥称臣(《旧唐书·李靖传》)。所以士兵们一心想打退敌人,士气高涨,催马快跑。“出渭桥”和“辞汉月”,说的是军队出发的地点和行军的路线。“出渭桥”时“鸣鞭”,正是快马加鞭的样子,进一步体现出士兵们急切的心情,也突出军事任务的紧急和唐军士气的高涨。整体气势宏大,读起来很有气势。从“辞汉月”到“破天骄”,也就是从军队出发到打败敌人,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插羽”指的是箭搭在马鞍旁;“天骄”原本是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这里用来指代敌人。从“弯弓”到“插羽”,很快就把这个大转折完成了,省去了很多激烈战斗和拼杀场面的描写,说明结构安排简洁,用笔精炼。但这又很自然、可信。军队本来就兵强马壮、士气高涨,自然能一开始就打胜仗,迅速取得成功。这样的军队所到之处,就像摧毁枯树烂草一样容易。这既符合常理,也合乎逻辑。还暗示将领指挥得好,这场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用兵原则。五、六句写的是击败强敌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军队面前,敌军根本抵挡不住,纷纷溃败,一路逃窜。古人觉得客星发出白光,是打仗的预兆。等星光没了,就说明仗打完了。北方那片大沙漠和草原,面积非常大,一眼望不到边,像大海一样,所以叫瀚海。“海雾消”就是说漠北一带打仗的氛围都没了。麟阁,就是麒麟阁,汉代的楼阁名称,位于未央宫内。汉宣帝时曾将十一位功臣的画像挂在这里,后来就用它代指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的是霍去病,汉武帝时期的大将,曾担任过“嫖姚校尉”。清代王琦在注释《李太白全集》时说:“最后两句讲的是胜利归来后,能上麒麟阁留像的只有主将一人,无法惠及所有浴血奋战的士兵。李白用了一个‘独’字,大概是有所感触吧。不过他的表达又是那么含蓄而有深意。”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两句或许带点讽刺。同时也是站在士兵的角度来说:明明知道打了胜仗后只有“上将”一人能上麒麟阁,但他们依然为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非得靠画像留名麟阁。这反而更能体现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让这首诗有更震撼人心的悲壮感。诗人因“济苍生,安社稷”而“愿为辅弼”,却始终盼着功成后隐退山林。他曾多次说过“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由此能看出他的本心与生活态度。这首诗前六句是对整体情况的铺陈,引出最后两句的感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写军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后三句刻画打败敌人时的英武气势。全诗笔力刚健,结构有新意,篇章布局很有巧思。第四首:“白马黄金塞”以色彩对比渲染边塞奇景,“云砂绕梦思”则虚实相生,将现实风沙与梦境交织。“萤飞秋窗满”以秋夜萤火反衬闺中孤寂,“摧残梧桐叶”借物喻情,暗示时光流逝与思念煎熬。末句“流泪空自知”以直抒胸臆收尾,情感真挚而余韵悠长。第五首:首联两句,分别描述了敌方和我方军队的状况,说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指塞外的强盗,带有轻视、贬低的意思。当时的北方各个胡人部落,有的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有的已转向世袭王权制,正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他们常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有非分企图,因此边境多次被侵扰,边塞战争大多由此引发。“乘秋下”是说到了秋收时节,他们便趁机入侵,烧杀抢掠。“天兵”指唐朝的军队,带有赞扬、肯定的意味。他们光明正大地出塞抗击胡人。通过用词的褒贬,体现出诗人明确的爱憎态度。颔联两句,和首联的“天兵”相呼应。“虎竹”是兵符,分为铜虎符和竹使符两种,合起来叫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拿一半,发兵时双方拿出合验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说的是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经到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的是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对仗工整,气势旺盛。从将军到士兵,一同抗敌,严整有序,都想立功报国。刚下达诏令不久,就已深入敌境,体现行军迅速,势不可挡。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风骨有色彩,体现李白才学出众”(《唐宋诗举要》),这话切中要害。颈联两句,描绘边塞风光与军旅日常。“胡霜”和首联的“秋”相呼应。“边月”“胡霜”都是静态景物,明亮的月光、银白的寒霜,铺展在广阔的荒漠上,营造出朦胧又苍凉的氛围。而“弓影”晃动、“剑花”闪烁,则融入了战士的活动。用“随”“拂”这两个经过推敲的动词将二者结合,让静态景物与人物动作交织,画面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形成了特别的意境:在苍茫中透出壮阔,于光影里显出灵动。正如沈德潜所说:“不过是弓如弯月、剑似秋霜,经笔端点染,便成了奇妙的色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近,剑与霜色泽相似,诗人巧妙利用这些共通之处,让它们的关联自然贴合,把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明快。因此邢昉评价:“以李白的才学写边塞题材,却能如此从容淡远,可见诗歌贵在用心锤炼。”(《唐风定》)尾联用主人公的口吻,抒发“天兵”必胜的信念与报国的热忱,将全诗推向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对妻子的安慰:还没取得全胜,还不能进入玉门关,请家人耐心等待,不必太过忧虑。这种情怀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相通。据《后汉书》记载,班超曾上疏说:“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着进入玉门关。“这里反用了他的意思。《艺苑雌黄》提到:“直接用前人事迹,谁都能做到;反过来用,若不是学问高深、能突破常规束缚、不机械模仿前人的人,又怎能做到?”李白善用典故大多如此。结尾没有陷入边塞诗常见的乡愁、闺怨套路,反而余味悠长。这种独特的收束方式,让贯穿全诗的壮阔情怀更显完整,崇高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第六首:“烽火动沙漠”以壮阔画面开篇,“连照甘泉云”将战火与皇权象征“甘泉宫”并置,暗示战争对帝国核心的威胁。“汉皇按剑起”至“还召李将军”连用典故,既赞颂汉武帝的果决,又借李广形象寄托对当朝将领的期许。末句“一战净妖氛”以雷霆之势收尾。
# 此(指《塞下曲六首》)《从军乐》体也。
元萧士赟
# 李白《塞下曲》、《温泉宫》、《别宋之悌》、《南阳送客》、《度荆门》,孟浩然《岳阳楼》,王维《岐王应教》……俱盛唐杰作。视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气概闳逸,时或过之。
明胡应麟《诗薮》
# 三、四一气而下,妙极自然,故不用对。另是一体,究非常格。
清黄生《增订唐诗摘钞》
# 雪入春则无花,前言塞下寒若如此。五、六言其苦更甚。两层逼出“直为斩楼兰”,言外见庶不再来塞下受此苦也。意甚含蓄。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四语直下,从前末有此格(首四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四十字中,不假雕镂,自然情致。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陈德公曰:前半爽逸高凉,后亦稳亮。评:“晓”“随”、“宵”“抱”,正欲立功境外耳。故落句自可直接。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四语直下,从前未见此格。忽从天外落笔,想见用笔之先已扫尽多少(首四句下)!
清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吴曰:淡语便自雄浑(首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声律尽协,严沧浪以为近于近体律诗,洵然。
不详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汉唐命将,大抵皆亲戚幸臣,往往妨功害能,令勇敢之士丧气,是以无成功。太白盖有为而发。
明唐汝询《唐诗解》
# 神韵超远,气复宏逸,盛唐绝作。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周珽曰:雄同壮气,可以搏犀缚象。一结忽发丧气之慨,实中时弊,可令竭忠之士读之而甘心黜逐乎?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中唐人诗“死是战士死,功是将军功”,视此,便觉太尽。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直尔赫奕,正以激昂见意。俗笔开口便怨。“麟”字拗。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王琦注:“弯弓”以上三句,状出师之景。“插羽”以下三句,状战胜之景。末言功成奏凯,阁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占用一“独”字,盖有感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独有贵戚得以纪功,则勇士丧气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陈德公曰:结意感愤,语殊不露,最有深情,章法亦见推拓。此止承“解”、“空”、“尽”、“销”四字绪来,有“兔死鸟尽”之意。评:二、五、六,俱有生气,厉锋棱棱跃跃。五、六,字字出色,复见老成,可为名句。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曰:高唱入云(首二句下)。吴曰:壮丽雄激(“弯弓”二句下)。
清高步瀛
# 雄壮之作。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澹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
明邢昉《唐风定》
# 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结意亦复深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高调入云,于声律中行俊逸之气,自非初唐可及。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声声俱高,第六尤为英发。此亦定是结章体裁。古人多篇,必无凌猎(躐)。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曰:有气骨,有采泽,太白才华过人处(首四句下)。锻炼(“边月”二句下)。吴曰:反掉超绝(“玉关”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又似律诗。严云:中四句皆是前料(按指“白马黄金塞”篇),无斧凿声,又成一构。严沧浪曰:结语慰前章。
不详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唐云:此等诗并以韵胜,摘字句者未足与言。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上一篇:唐·佚名《送兄》
下一篇: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