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上莲花山":西上华山的莲花峰,
# 莲花山:即莲花峰,为华山最高峰。,西上:一作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市南。
"迢迢见明星":远远地就看见了明星玉女。
# 明星:神话中华山仙女名。,迢迢:遥远貌。
"素手把芙蓉":她手把莲花,
# 素手:洁白的手。
"虚步蹑太清":在空中轻轻地踩着云朵走来了。
# 太清:天空。,蹑:行走。,虚步:凌空飞行。
"霓裳曳广带":身上云霓般的衣裳拖着长长的带子,
# 霓裳:以虹霓为衣,仙人所服。
"飘拂升天行":在天空中飘拂着。
"邀我登云台":她邀我登上云台,
# 登云台:一作:至云台。云台:华山另一峰。
"高揖卫叔卿":拜见了神仙卫叔卿。
# 卫叔卿:原本中山人,成仙后在华山活动。
"恍恍与之去":我觉得恍恍惚惚地与他们一起(升上了天空),
# 恍恍:恍惚。
"驾鸿凌紫冥":驾着鸿鹄,升上了天空。
# 紫冥:青紫色的天空。
"俯视洛阳川":当我们飞至洛阳的上空时,俯首向下一看,
# 洛阳川:泛指中原一带。
"茫茫走胡兵":只见在洛阳川中到处都是胡兵。
# 胡兵:指安禄山叛军。,走:奔跑。
"流血涂野草":洛阳附近百姓的尸体纵横,鲜血染红了野草,
"豺狼尽冠缨":而豺狼们个个都戴着官帽在庆贺胜利呢。
# 冠缨:官员穿戴。,豺狼:比喻安史叛军。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创作手法:前半段以卫叔卿典故勾连求仙理想,暗藏独善其身的隐逸追求;后半段则直击安禄山部“豺狼尽冠缨”的暴虐统治,借仙界与人境的双重视角,突显诗人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及对乱臣贼子的激愤。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豺狼”比喻安史叛军,借“冠缨”(官帽饰物)代指叛军占据高位,既揭露其残暴本性,又暗讽朝廷。夸张:“流血涂野草”以夸张手法极写战乱惨状,凸显中原地区生灵涂炭的灾难性场景。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构建神话空间,借华山莲花峰的高耸意象与“明星”(双关仙女名与星辰)的缥缈感,奠定超现实的浪漫基调。第二句:“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通过“素手”“芙蓉”的洁净意象与“虚步”“太清”的凌空动态,强化仙子超脱尘俗的形象。第三句:“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以服饰细节(霓裳、广带)与“飘拂”的轻盈姿态,渲染仙界自由飘逸的氛围。第四句:“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引入卫叔卿典故,暗喻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境遇:卫叔卿因汉武帝轻慢而离去,对应李白遭谗离京的经历。第五句:“驾鸿凌紫冥”以鸿雁翱翔紫霄的意象,象征诗人对精神自由的终极向往,形成游仙叙事的高潮。第六句:“俯视洛阳川”以俯览视角将仙界拉回人间,通过“茫茫走胡兵”的动乱场景,揭露安史叛军肆虐中原的暴行。第七句:“流血涂野草”以夸张手法极写血腥惨状,“豺狼尽冠缨”则用比喻(豺狼喻叛军)与借代(冠缨指官职),直指叛乱者窃据高位的荒诞现实。在“豺狼”与“冠缨”的尖锐对立中,倾注对乱臣贼子的激愤与对苍生的悲悯。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前半段以卫叔卿典故勾连求仙隐逸之思,后半段通过“俯视洛阳川”的视角急坠,将浪漫主义想象强行锚定于苍生苦难,在美学层面构建出“天界逍遥”与“人间炼狱”的双重镜像,深刻展露李白诗歌“笔落惊风雨”的时空跳跃特质。
# 李太白《古风》二卷,近七十篇,分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挹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忪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固为是以信其说邪?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邪?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此六十八首,与陈拾遗《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诸人皆在下风。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按白《古风》五十九章,所言者世道之治乱,文辞之纯驳,人物之邪正,与夫游仙之术,宴饮之情,意高而论博,间见而层出,讽刺当乎理,而可以规戒者,得风人之体。三百篇一下,汉魏晋以来,官诗之大家数者,必归于白,出于天授,有非人力所及也。
明朱谏《李诗选注》
# 朱子云:太白《古风》自子昂《感遇》中来。然陈以精深,李以鸿朗。而陈有意乎古,李近自然。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性灵,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似嗣宗诗旨渊放,而文多隐避,归趣未易测求。子昂淘洗过洁,韵不及阮、而浑穆之象,尚多包含。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律之德制、未免言表系外,尚有可议;亦时会使然,非后贤果不及前哲也。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太白《古风》八十二首,发源于汉魏,而托体于阮公。然寄托犹苦不深,而作用间尚未尽委蛇盘礴之妙,要之雅道时存。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大雅久不作”诸诗,非太白断不能作,子美亦未有此体。
清吴乔《围炉诗话》
# 阮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风》、韦苏州《拟古》,皆得《十九首》遗意。于麟云:“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彼仅以苏、李《十九首》为古诗耳;然则子昂、太白诸公非古诗乎?余意历代五古,各有擅长。
清宋荦《漫堂说诗》
# 太白《古风》较伯玉《感遇》似过为激楚之间,而韵度少减。“糟糠养贤才”“浮云蔽紫闼”,允涉径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之作,年代先后亦无伦次,盖后人取其无题苦汇为一卷耳。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太白《古诗》五十九首,是被放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而忧谗畏讥,不敢显指。
清陈仅《竹林答问》
# 白自比叔卿,辞翰林供奉,亦不臣幺宗,因得免禄山之难,俯视天下之流血,而豺狼冠缨也。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有情可观,无迹可履,此占人落笔佳处。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此诗大抵是洛阳破没之后所作。“胡兵”,谓禄山之兵;“豺狼”,谓禄山所用之逆臣。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皆遁世避乱之词,托之游仙也。《古风》五十九章,涉仙居半,惟此二章(按指本诗及“郑客西入关”)差有古意,则词含寄托故也。世人本无奇臆,好言升举,云螭鹤驾,翻成土苴。太白且然,况触目悠悠者乎?
清陈沆《诗比兴笺》
上一篇:唐·孟郊《寒溪》
下一篇:唐·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