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之彭蠡":谢灵运先生曾经由此泛舟鄱阳湖,
"因此游松门":并游览松门山。
"余方窥石镜":我也刚刚从那里仰望山上的石镜,
"兼得穷江源":并顺流上达流水尽头。
"将欲继风雅":此行是继承谢公的风雅传统和精神,
# 将欲:自注:一作欲将。
"岂徒清心魂":不仅仅是来这里散心。
"前赏逾所见":前辈的高见超迈,
"后来道空存":我辈何处寻真知?
"况属临泛美":现在正临大水汛时期,浩浩洋洋,无比壮美,
"而无洲渚喧":而没有江岸边激流的喧闹。
"漾水向东去":漾水向东方流去,
"漳流直南奔":漳水向正南方奔逝。
"空濛三川夕":两水与湖交汇处的夜晚空空朦朦,
"回合千里昏":蜿蜒千里,一派混沌。
"青桂隐遥月":天空明月隐蔽在青青的桂花树丛,
"绿枫鸣愁猿":愁猿的哀啼笼罩着翠绿的枫林。
"水碧或可采":江中也许可以采到碧绿的水玉,
"金精秘莫论":可是炼金丹的秘诀何处可寻?
"吾将学仙去":我要学仙去了,
"冀与琴高言":希望可以与仙人琴高谈心。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出游诗。诗歌描绘了诗人进入彭蠡湖经松门观石镜的游历过程,途中展现了彭蠡湖的水、松门等山水景色,以及青桂、绿枫、愁猿等动植物。诗人在缅怀谢灵运的同时,表达了对其风雅的追慕,又借“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等句,抒发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人缅怀谢灵运,并提及“将欲继风雅”,以谢灵运的风雅来表明自己的志趣追求。此外,“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一句运用琴高的典故,琴高是传说中的仙人,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想要学仙隐逸的愿望,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等景色,用青桂、明月、绿枫、愁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寥的氛围,寄托了诗人的怀古之情与内心的感慨。虚实结合:诗中对彭蠡湖、松门、石镜等现实景色的描写为实,而“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中关于学仙与仙人交谈的内容则为虚,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有浪漫色彩。对比:“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将前人谢灵运的游览经历与自己当前的所见所感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谢灵运的追慕以及对时光流转、古今变化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诗以谢灵运游历彭蠡湖、松门起笔,引出自身行程。“窥石镜”“穷江源”,既写当下活动,又显诗人游历之广与探索精神,为后文抒情做铺垫。中间八句,诗人表明欲继谢灵运风雅,而非仅求心净。借“前赏”“后来”对比,叹前人经历远超自己,风雅之道似已空存。再描绘彭蠡湖泛舟之美与宁静,助诗人深化对历史和当下的感悟。后八句,先勾勒湖水、河流奔腾,傍晚三川空濛、大地昏暗的壮阔景象;再刻画青桂隐于月、绿枫传猿啼的清幽画面,兼以水中碧玉、金精奥秘,增添神秘氛围。最后直抒学仙之志,欲与仙人琴高交谈,升华情感,尽显超脱尘世的隐逸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