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cén
zhēng
jūn
guī
míng
gāo
sh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cén
gōng
xiàng
mén
wàng
guī
ān
shí
shì
jiē
kuí
lóng
zhōng
tái
jìng
sān
chāi
zhì
rén
zhào
gāo
jiǔ
zhōu
nài
tiān
jiān
ér
zuò
yǐn
lún
guì
dào
néng
quán
zhēn
qián
huī
yōu
lín
tàn
yuán
yǎo
guān
huà
yóu
yín
guāng
yǒu
tiān
xià
yán
líng
wéi
rén
suī
dēng
luò
yáng
diàn
殿
cháo
yóu
shēn
xiè
míng
zhǔ
jīn
chēng
yǎn
jiǎn
chén
dēng
gāo
lǎn
wàn
guǎng
广
chéng
lín
dǎo
hǎi
nìng
shòu
shǎng
huán
shān
fēi
wèn
jīn
西
lái
yáo
shàn
gòng
yuán
guī
chén

译文

岑公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世代都有腾飞的巨龙,中台级别的就有三人。至人发达自有先兆,举手高揖九州伯,却不愿意为臣。无可奈何在天地之间,成为隐沦客。大道贵在深得全真,飞龙有时也潜辉幽卧。不妨趁此时探讨宇宙人生奥秘,观化神游在无垠的宇宙之中。光武帝拥有天下以后,严子陵作为他的老朋友,不愿意为臣。虽然登上光武帝在洛阳的宫殿,也不愿意放弃巢由样的隐士身份。我也曾经谢辞过明主,如今自称傲慢而穷困之臣。登高而思万古,真想与仙人广成子为邻。鲁仲连为朋友能蹈海而死,难道他会接受赏赐,我还山以后就不屑再去官场问津了。西风来了,我会像晋朝的宰相王导一样摇扇遮鼻,不愿意沾上官场的半点气息。

逐句剖析

"岑公相门子":岑公是相门之子,

# 相门子:征君盖与诗人岑参同族,故云。岑参《感旧赋序》:“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

"雅望归安石":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

# 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

"奕世皆夔龙":世代都有腾飞的巨龙,

# 夔龙:传说舜登的两位贤臣。,奕世:累世。

"中台竟三拆":中台级别的就有三人。

# 拆:通“坼”,分开,裂开。,中台:星名,三台(上台、中台、下台)之一。古谓三公上应三台。

"至人达机兆":至人发达自有先兆,

# 机兆:事机的先兆。

"高揖九州伯":举手高揖九州伯,却不愿意为臣。

# 九州伯:九州之长官。句指隐而不仕。,揖:揖而不拜。

"奈何天地间":无可奈何在天地之间,

"而作隐沦客":成为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大道贵在深得全真,

# 能:一作皆。

"潜辉卧幽邻":飞龙有时也潜辉幽卧。

# 邻:全诗校:“一作鳞。”,潜辉:藏辉。

"探元入窅默":不妨趁此时探讨宇宙人生奥秘,

# 窅默:幽深难测。,元:同“玄”。

"观化游无垠":观化神游在无垠的宇宙之中。

# 无垠:无形状之貌。

"光武有天下":光武帝拥有天下以后,

# 光武:用严光事。

"严陵为故人":严子陵作为他的老朋友,不愿意为臣。

"虽登洛阳殿":虽然登上光武帝在洛阳的宫殿,

"不屈巢由身":也不愿意放弃巢由样的隐士身份。

"余亦谢明主":我也曾经谢辞过明主,

"今称偃蹇臣":如今自称傲慢而穷困之臣。

# 偃蹇:傲世之意。

"登高览万古":登高而思万古,

"思与广成邻":真想与仙人广成子为邻。

# 广成:即广成子。

"蹈海宁受赏":鲁仲连为朋友能蹈海而死,难道他会接受赏赐,

# 蹈海:用鲁仲连事。

"还山非问津":我还山以后就不屑再去官场问津了。

"西来一摇扇":西风来了,我会像晋朝的宰相王导一样摇扇遮鼻,

# 西来:全诗校“一作终期”。

"共拂元规尘":不愿意沾上官场的半点气息。

# 元规尘:晋庾亮字元规。《晋书·王导传》:“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此以“元规尘”喻权臣之盛气凌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篇点明岑征君出身相门,拥有如谢安般令人瞩目的高雅声望。随后,诗中描绘了送别岑征君时的具体场景,并推测其归隐鸣皋山的缘由。接着,诗里构建出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模式,从中彰显出诗人秉持与帝王平等相交的态度。诗篇结尾,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那满溢的激愤、失望与苦闷之情。整首诗情感浓烈而真挚,宛如对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有力控诉,更似与黑暗政治现实毅然决裂的铮铮誓言,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批判与反抗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遭朝廷势力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唐玄宗以赐金的方式,让他离京还家。此后,李白辗转于江淮地区,这段时间,他的内心被烦闷情绪充斥。京城仕途的受挫,让他的理想抱负暂时破灭,在这样的心境下,李白再次决然踏上了云游祖国壮丽山河的漫长征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兼抒怀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李白送岑征君归隐这一送别场景,体现出岑征君的身份不凡,有着相门之子的出身与如谢安般的雅望。同时营造出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氛围,既包含着送别的不舍,又弥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懑。

2. 写作手法

反衬:“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以光武帝刘秀拥有天下,且与严陵为故交,严陵却能在面对光武帝的征召、身处洛阳宫殿这样的显贵境遇时,依然坚守如巢父、许由般隐士的高洁品性,不被权势所动。以严陵身处尊贵环境却坚守隐逸的反差,反衬出其坚守自我、不慕名利的品质,也借此表达诗人对这种高洁隐士风范的推崇。比喻:“奕世皆夔龙”中“夔龙”本指舜的两位贤臣夔和龙,后常用来比喻辅弼良臣。此句将岑徵君的世代族人比作夔龙,形象地表明其家族世代都有如同夔龙般能辅佐朝廷的杰出人才,突出了其家族的显赫与荣耀,以具体的“夔龙”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其家族在朝堂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第一部分(1-4句),着重刻画岑征君的形象,点明其出身相门,拥有如谢安般的高雅声望。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手法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岑征君卓越的才能比作腾飞的巨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创作中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第二部分(5-12句),描绘了送别岑征君时的具体场景,并揣度他归隐鸣皋山的缘由。诗中凸显出岑征君虽具超凡才能,却不为当世所容,这一对比,深刻反衬出当时现实的黑暗。尽管征君归隐实属无奈之举,但那隐居生活呈现出幽深凄清、恬淡纯净之态,与权贵专权、勾心斗角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立。无论是送别场景的描绘,还是对想象中隐居生活的刻画,都淋漓尽致地流露出诗人内心极为苦闷的情绪。第三部分(13-20句),诗中塑造的君主形象,堪称封建时代谦恭礼贤下士的帝王典范;而贤士则是性格傲然、蔑视权贵的典型代表。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些古人典故,其意图主要有二:其一,构建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以此对唐玄宗“轻士”的行为提出批判;其二,表明自己秉持与帝王平等相交的态度,坚决不愿以牺牲人格为代价去换取功名利禄。李白这种对人格价值的追求,源自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的社会历史环境,深受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的熏陶与滋养,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极具人格价值、值得布衣寒士引以为傲的人生理想。至于第四部分(21-24句),诗人将内心积压的满腔激愤、失望与苦闷,化作痛快酣畅的揭露与斥责。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掌控下,整个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奸佞之辈飞黄腾达,贤能之才却饱受屈辱,政治黑暗不堪。诗人明确表示,再也无法在这黑暗的现实中继续忍受。在此,他以否定一切现实生活、选择消极归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抗,这无疑反映出他思想中存在的消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下一篇:唐·贾岛《早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