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金鹊镜":明亮的金鹊镜,
"了了玉台前":清晰地摆在玉台之前。
"拂拭交冰月":拂拭以后就如同皎洁的秋月和晶莹的冰雪交映成辉,
"光辉何清圆":多么明亮的光芒啊。
"红颜老昨日":可是太光亮,就清楚看到:容颜比昨天老,
"白发多去年":白发比去年多了。
"铅粉坐相误":尽管有铅粉化妆,却留不住岁月的流逝,
"照来空凄然":容颜的衰退,照见的都是忧愁。
"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美人儿送我一面盘龙宝镜,
"烛我金缕之罗衣":把我的金缕绣衣烛照鲜明。
"时将红袖拂明月":红袖时时拂拭,如明月一尘不染,
"为惜普照之余晖":为普照的余辉而珍惜。
"影中金鹊飞不灭":镜光里金鹊飞来飞去,
"台下青鸾思独绝":梳妆台下美人儿思绪绵绵。
"稿砧一别若箭弦":丈夫一去如离弦之箭,
"去有日":去有时,
"来无年":归无日,不知道等待到何年。
"狂风吹却妾心断":妾的心都被风吹断了,
"玉箸并堕菱花前":眼泪如同玉色筷子一样落下,浇灌在铜镜的菱花上面。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将镜前的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紧密结合,“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与“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通过镜中景象的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哀怨与凄凉。对比:诗中通过“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对比人物的青春与衰老,以及“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对比外貌的修饰与内心的悲哀,突出了人物的无奈与伤感。拟人:“影中金鹊飞不灭,台下青鸾思独绝。”将金鹊和青鸾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和动作,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以景结情:诗的结尾“玉箸并堕菱花前。”以景代情,通过描写人物落泪的场景,将情感隐含其中,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开篇点题,描绘出一面明亮的金鹊镜置于玉台之上。“明明”和“了了”两个叠词,突出了镜子的明亮和清晰,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第三、四句:“拂拭交冰月,光辉何清圆。”诗人拂拭镜子,镜面如冰月般皎洁,光辉清冷而圆满。这里的“交冰月”运用了比喻,将镜子的光辉比作冰凉的月光,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第五、六句:“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诗人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容颜,感叹红颜易逝,白发渐增。对比“昨日”与“去年”,突出了时光流逝的迅速,表达了对青春不再的无奈。后两句:“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诗人反思妆容的虚饰,认为铅粉掩盖不了岁月的痕迹,面对镜子只能徒增凄凉。这里的“空凄然”点明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充满了对时光和容颜的无奈。第二首:前四句:“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烛我金缕之罗衣。时将红袖拂明月,为惜普照之余晖。”美人赠镜,象征着爱情的珍贵。诗人用“金缕之罗衣”衬托镜子的华美,通过“红袖拂明月”的动作,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然而,这种珍惜反而衬托出内心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后七句:“影中金鹊飞不灭,台下青鸾思独绝。稿砧一别若箭弦,去有日,来无年。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诗人以“金鹊飞不灭”和“青鸾思独绝”象征对爱情的执着与思念。然而,爱人离去如箭弦般迅速,相见无期。最后以“狂风”和“玉箸并堕”(泪如雨下)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绝望和凄凉。
上一篇:唐·杜甫《久客》
下一篇:唐·宋之问《夜饮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