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cuī
zhàng
shuǐ
tí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gāo
héng
xiù
qīng
yōu
bìng
zài
jūn
yán
fēi
wǎn
shuǐ
chuāng
luò
jìng
tíng
yún
yuán
xiào
fēng
zhōng
duàn
yuè
wén
xián
suí
bái
ōu
shā
shàng
wéi
qún

译文

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凭亭览望君可赏得清幽之景。宛溪绿水飞过阁檐,敬亭山的云朵从窗前飞落。清风徐吹猿啸之声时断时续,明月朗照渔歌阵阵传来。闲逸之时自可随白鸥鸟而去,在沙岸上与鸟为群。

逐句剖析

"高阁横秀气":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

# 横:充溢,充塞。

"清幽并在君":凭亭览望君可赏得清幽之景。

# 君:崔八丈。,幽:幽静。,清:清新。

"檐飞宛溪水":宛溪绿水飞过阁檐,

# 宛溪水:在宣城东。宛溪,水名,在宁国府城东,源出峄阳山,其流清激。

"窗落敬亭云":敬亭山的云朵从窗前飞落。

# 敬亭:敬亭山。

"猿啸风中断":清风徐吹猿啸之声时断时续,

"渔歌月里闻":明月朗照渔歌阵阵传来。

"闲随白鸥去":闲逸之时自可随白鸥鸟而去,

# 白鸥:水鸟名,常群集海上,随着海舶飞翔。

"沙上自为群":在沙岸上与鸟为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崔八丈水亭》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出游访友题材。诗开篇赞叹崔八丈水亭高阁充满灵秀之气,尽显清幽,暗示主人品格与之相符。接着颔联和颈联描绘水亭周边景色,檐外宛溪水流淌,窗前敬亭云飘拂,风中断续传来猿啸,月夜里能听闻渔歌,营造出清幽宁静氛围。尾联表达诗人愿如白鸥般自在,在沙滩上与鸥为群的心境。全诗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水亭美景,表达对清幽环境喜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彼时李白正身处宣城。天宝中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的七十九年间,大唐王朝在政治层面历经了由盛转衰的重大变革。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李白犹如孤独无依的臣子、失宠遭弃的庶子,漂泊辗转于江湖之间。如此坎坷的人生境遇,使得李白内心的忧愤之情格外深沉浓烈,因而他常常借诗作抒发对时政的批判,以文字为剑,针砭时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访友纪游题材的诗。描绘了崔八丈水亭周边清幽秀美的景色,如宛溪的流水从檐外奔腾,敬亭山的云朵在窗前飘落,风中不时传来猿猴的啸声,月夜里能听见渔人的歌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灵动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水亭这一清幽环境的由衷喜爱,表达了诗人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流落江湖时,试图于自然中寻求宁静与解脱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整首诗通过对水亭周边景色如“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的描写,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借这些景色抒发诗人对水亭环境的喜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多感官描写:“猿啸风中断”从听觉角度写猿猴的叫声在风中时断时续,“渔歌月里闻”同样从听觉描绘在月光下传来的渔歌;“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则从视觉方面描写水亭周边宛溪水流淌、敬亭云飘落的景象,视听结合,全方位地展现水亭周边环境的清幽。反衬:以动衬静,“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猿啸和渔歌的声音打破了环境的寂静,但这种有声响的描写反而更衬托出水亭周边整体环境的清幽宁静,以动态的声音突出静态环境的静谧。

3. 分段赏析

首联“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诗人运用铺叙之法,徐徐勾勒出一幅生动画面:一座高阁拔地而起,仿佛横亘于天地之间,周身充盈着灵秀之气。而崔八丈置身其间,得以尽情领略这清幽之景。此句堪称精妙,一语双关,既言水亭环境清新雅致,又道其氛围幽静宜人,二者完美融合。前半句着重刻画“高阁”,突出其高耸巍峨且开阔的态势,仿佛将山川间的灵秀之气尽数吸纳;后半句则是诗人透过水亭的视角望向崔八丈,心生此人亦与这清幽之境相得益彰之感,从而着重展现水亭所独具的清新与幽静之美。颔联“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紧密承接首联中水亭的秀气与清幽之韵,进一步描绘诗人于敬亭山的独特所见。此联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奇妙的画面:宛溪之水仿佛灵动的飞鸟,从水亭的屋檐边一掠而过;敬亭山的云朵恰似轻盈的仙子,悠悠然从窗前飘落。诗人身处亭中,俯瞰那奔腾的溪水,恍惚间觉得它似是从屋檐边飞驰而下;仰望天空,那飘荡的云朵,又仿佛是从窗前缓缓坠落。这一描写,生动地凸显了水亭高耸开阔的地势特点,同时也将其秀丽清幽的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颈联“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笔触一转,描绘诗人在敬亭山的所闻之景。那猿猴的啸声,仿佛从敬亭山的幽深之处传来,在风中时断时续,如同呜咽;而渔人的歌声,则从宛溪的粼粼波光中悠悠转出,在月色的笼罩下,隐隐可闻。在这山水之间,传来这般清幽的声音,猿啸因风的吹拂而变得断断续续,渔歌在月光的映照下愈发空灵悠远。诗人在歌咏这清静幽雅的自然景物之时,不经意间也流露出一种落寞的心境与氛围。以“风”与“月”所营造出的清幽意境,烘托“猿”与“渔”的声音,共同勾勒出一幅虽美却略带凄凉冷清的画面。尾联“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宛如一幅悠然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在闲适逸致之时,诗人仿佛化身一只自由的飞鸟,跟随那洁白的鸥鸟一同前往宛溪边的沙滩。在那里,与白鸥自在地相聚为群。诗人细致地描绘出宛溪边沙滩上白鸥那悠闲自得的神态,借景抒情,借此抒发自己对自由、闲适生活的热切追求。“闲”字、“白鸥”以及“自为群”等词,无不点染出诗人渴望与毫无机心的“白鸥”为伴的心境。而一个简洁的“闲”字,更是精准地传达出诗人此刻心灵得以解脱,自由自在的愉悦之情。

4. 作品点评

全诗短短四句,仅四十个字,却以寥寥数笔,生动勾勒出崔八丈水亭的绝美清幽之景:檐外,宛溪之水似灵动飞练,潺潺而过;窗前,敬亭暮云如轻柔薄纱,悠悠飘落。风里,猿啼声声,时断时续;月下,渔歌袅袅,婉转悠扬。这诗中画面,有声有色,读来仿若身临其境,如入绝美画境之中。此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又言简意赅,结构严谨精妙,用字精准恰当。诗人将游崔八丈水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细腻融入诗中。借“风”“月”营造出的清幽氛围,衬托“猿”啼与“渔”歌的悠远逸响,尽情歌咏了这清静幽雅的自然景致。诗中以“猿啸”“渔歌”结合“风”“月”,巧妙渲染出独特氛围,使诗意兼具飞扬灵动之势,又不失唯美伤感之情调,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怀归忧国的淡淡感伤。而“闲”“白鸥”“自为群”等词句,则细致点染出诗人渴望与纯真质朴、毫无机心的“白鸥”相伴为群的心境,意在表明自己欲洗尽尘世凡心,远离世俗纷扰。从侧面深刻展现出诗人已然摆脱了对有无得失的执念、宠辱名利的束缚后,所拥有的那份闲适悠然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两句,摄语意俱尽。取境甚夷,不求高,亦不堕下一格,此政太白以浅近胜人处。

宋诗论家严羽云

# 刘会孟曰:此老原无俗气。

明李攀龙《唐诗广选》

# 太白于事情景象夙兴,意兴契合,故信口道来,皆入妙品。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前解崔八丈水亭,后解写亭外之景,合“过”字意。

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

# 上句奇于下句,然下句较妙。盖诗之奇则在于情,诗之妙要在于虚,尤在于虚实相生。上句虚矣,下句虚中却有实理在(“檐飞”二句下)。

清谭宗《近体秋阳》

# 吴曰:雄阔奇肆(“檐飞”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翼云云:前解崔八丈水亭,后解写亭外之景,合“过”字意。严沧浪曰:取景甚夷,不求高,亦不堕下一格,此正太白以浅近胜人之处。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登龙兴寺阁》

下一篇:唐·李白《姑孰十咏·慈姥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