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ú
shí
yǒng
·
·
zhú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zhú
zuān
shí
shēng
hán
yān
yìng
jiāng
dǎo
cuì
luò
shēn
shēng
dài
hán
zǎo
lóng
yín
céng
wèi
tīng
fèng
chuī
yīng
hǎo
xué
liǔ
diāo
zhēn
xīn
cháng
bǎo

译文

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

逐句剖析

"野竹攒石生":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

# 攒:通钻。

"含烟映江岛":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

"翠色落波深":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

"虚声带寒早":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

# 虚声:空谷间的回声。

"龙吟曾未听":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

# 龙吟:竹制笛吹出的声音,指笛声,似龙鸣之声。

"凤曲吹应好":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

# 凤曲:指笙箫等细乐,美妙动听的乐曲。

"不学蒲柳凋":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

# 凋:萎谢。言蒲柳质弱,不胜秋风而早凋。,蒲柳:植物名,又名水杨。秋至而落叶。后用于比喻体弱或低贱。

"贞心尝自保":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

# 贞心:坚贞不渝之节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姑熟杂咏·慈姥竹》是唐代诗人李赤所作的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状态,展现其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诗人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借物抒情,将竹子人格化,以竹喻人。全诗先写竹子生长环境,再刻画其姿态与神韵,最后点明竹子坚贞的品质。此诗语言质朴却有力,通过对竹子的描写,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深意的咏物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竹子在艰难环境中生长的情景,体现了竹子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向往高尚人格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通感:“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此句为全诗精彩之笔,诗人运用通感手法,将竹的翠色与水波、风声与春寒相联系,竹色使波色加深,风竹之声让人似觉春寒袭来,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描写慈姥竹,富有新意,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独特的景致。对比:“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蒲柳的易凋谢与慈姥竹的坚贞高洁进行对比,突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从不畏惧恶劣环境的折磨,同时托物言志,表达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3. 分段赏析

首联“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枝叶茂盛且缭绕轻烟,与江岛相互辉映的画面,尽显其充满生机与坚韧不拔的神韵,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是全诗最精彩之笔,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角度,将竹的翠色与水波、风声与春寒相联系,描绘出一幅青翠竹色倒映碧波使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早春寒意的独特景致,富有新意,体现出诗人对慈姥竹的独特感受与细腻描写。颈联“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实则通过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尾联“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运用对比手法,将蒲柳的易凋谢与慈姥竹的坚贞高洁相对比,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同时托物言志,表达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升华。

4. 作品点评

《姑熟杂咏·慈姥竹》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咏物诗。诗人突破常规,未从“慈姥竹”象征的母子之爱入手,而是聚焦竹的本性。全诗语言生动,在细腻描绘竹之美的基础上,运用对比手法,将竹的形象与诗人自身的品格紧密相连。表面赞颂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彰显诗人面对艰难困苦时宁折不弯、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此诗以独特的立意和巧妙的手法,在咏物诗中独树一帜,展现出诗人对坚贞品格的追求与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江宁县南四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赋》所称,即此竹也。其竹圆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干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俗呼为鼓吹山。李善《文选注》:《江图》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箫笛,有妙声。《太平府志》:慈姥山,在当涂县北四十里,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估舟尝依此以避。其山产竹,圆体而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唐李白《李白诗歌全集》引《丹阳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过崔八丈水亭》

下一篇:唐·韦应物《感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