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知分手":夕阳西下时我们就要分别,
"春风莫断肠":春风中不必过分悲伤。
"兴来无不惬":兴致来时一切都令人满足,
"才在亦何伤":才华尚在又何必感伤。
"溪水堪垂钓":溪水清澈正好垂钓,
"江田耐插秧":江边田地适宜插秧。
"人生只为此":人生若能如此度过,
"亦足傲羲皇":便足以傲视上古的羲皇。
# 羲皇:即伏羲氏。陶潜《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古人认为上古伏羲氏时百姓淳厚质朴、心无俗念,生活自由自在。,亦:教煌选本作“犹”。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的五言律诗,诗中描写了夕阳西下的离别场景和溪边垂钓、江田插秧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郑处士的劝慰之情,抒发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 分段赏析
首联“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以落日点明离别时分,用“知”字赋予夕阳人情味,仿佛自然也在见证这场分别。春风本应和煦,却与“断肠”形成反差,劝慰友人不必过分伤感,“春风”二字冲淡了离愁,为全诗定下豁达基调。颔联“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直抒胸臆,“兴来”强调相聚时的尽兴无憾,“惬”字凝练道出畅快心境。后句以“才在”宽慰友人,言其才华未泯,何须为暂时困境哀伤,暗含对友人未来的期许。颈联“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转入田园图景,“堪”与“耐”字平实却精准,溪水清澈足可垂钓,江田肥沃适宜耕种,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隐逸生活的自足,看似劝友人归耕,实则寄托诗人对太平治世的理想。尾联“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升华主题,“此”字指代前联耕钓之乐,将平凡生活与上古羲皇时代并提。“傲”字不显狂放,反透出淡泊自守的底气,呼应首联的豁达,完成从离别劝慰到人生境界的升华。
上一篇:唐·施肩吾《戏咏榆荚》
下一篇:唐·朱存《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