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桑柘间":张处士在桑树柘树之间开垦耕地,
# 桑柘:桑木与柘木。柘,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可以喂蚕。
"地肥菜常熟":土地肥沃,蔬菜常常长得很好。
"为问葵藿资":我想问一问,这园中的葵菜豆叶,
# 葵藿资:以葵与霍两种菜维持生计。指张氏清贫淡泊的隐居生活。
"何如庙堂肉":比起那朝廷官员享用的肉食来怎么样呢。
# 庙堂肉:指做官的人吃的肉,与葵藿资相对。刘向《说苑·善说》:“晋献公之时…祖朝对曰: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岂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张处士菜园周围桑柘环绕田园、土地肥沃蔬菜成熟的景象,体现了素食与肉食所隐喻的隐逸生活和仕途功名的差异,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人生道路抉择时,对隐逸与仕途的思想矛盾以及思考。
2. 写作手法
设问:“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诗人在此主动提出园中蔬菜和做官之人吃的肉之间相比如何的问题,“葵藿资”指代普通百姓以葵藿等蔬菜为食,体现隐逸生活的清苦;“庙堂肉”则代表在朝廷为官者所享受的优厚待遇,体现仕途功名。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发读者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对比:“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中“葵藿资”代表着田园中以葵藿等蔬菜为食的简朴隐逸生活;“庙堂肉”则代表着身处朝堂,享受丰厚俸禄的仕途生活。两者形成对比,借此探讨了隐逸与出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展现出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描绘了张处士在桑柘树之间开垦耕地,土地肥沃,蔬菜常常丰收的场景。短短十个字,勾勒出一幅宁静、质朴且自给自足的田园农耕画面。“桑柘”点明了田园环境,桑柘树在古代农村较为常见,既增添了田园氛围,又暗示此地可养蚕织布,体现生活的全面与自足。“地肥”说明张处士善于耕种,精心照料土地;“菜常熟”则强调了丰收,展现出田园生活的稳定与富足。后两句“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诗人由此生发疑问,询问以葵藿之类的蔬菜为食,与享用朝廷官员在庙堂之上才能吃到的肉食相比,究竟如何。“葵藿”代表着田园生活中清淡朴素的饮食,是张处士田园生活的物质象征;“庙堂肉”则象征着官场的富贵奢华生活。这一疑问,并非简单的饮食比较。一方面,张处士的田园生活虽质朴平淡,却能享受自然宁静,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官场生活虽有荣华富贵,但可能伴随着权谋争斗与复杂人际关系。诗人通过这一对比与疑问引人思考,体现出对田园生活质朴纯真一面的肯定,以及对官场富贵生活的反思。
# 自古工诗者未尝无兴也,观物有感焉则有兴:今之作诗者以兴近乎讪也,故不敢作,而诗之义衰矣。老杜《莴苣》诗云:“两旬不甲坼,空惜埋泥滓。野苋迷汝来,宗生实于此。”皆兴小人盛而掩君子也。至高适《题张处士菜园》……则近乎讪矣。作诗者苟知兴之与讪异,始可以言诗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古今诗话曰:睹物有感则有兴义,盖兴近乎讪,高适此诗则近乎讪矣。作者知兴讪之异始可言诗。
明高棅《唐诗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