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1
àn
shēn
tán
shān
sǒu
zhù
yǎn
kàn
gōu
shǒu
shì
rén
zhī
xìng
míng
liáng
jiǔ
wèn
kāi
kǒu
sǔn
xīn
suǒ
yíng
shǒu
diào
liào
zhōu
dìng
zhǐ
chí
gān
竿
chù
guī

译文

在蜿蜒的河岸与幽深的水潭边,有一位山野老翁,他凝神注视着钓钩,持竿的手始终稳定不移。世俗之人想探知他的名姓,可久久询问也得不到他半句回应。头戴竹笋皮编的斗笠,身披荷叶制的蓑衣,心怀澄澈无所欲求,静守在这方钓鱼石矶。想来那叶孤舟本就没有固定归宿,暮色中持着钓竿,天地苍茫何处要去哪里。

逐句剖析

"曲岸深潭一山叟":在蜿蜒的河岸与幽深的水潭边,有一位山野老翁,

# 山叟:住在山中的老翁。,深潭:深水池。亦指河流中水极深而有回流处。

"驻眼看钩不移手":他凝神注视着钓钩,持竿的手始终稳定不移。

"世人欲得知姓名":世俗之人想探知他的名姓,

# 姓名:人的姓氏和名字。,欲得:想要,愿意得到。,世人:世间的人。

"良久问他不开口":可久久询问也得不到他半句回应。

# 开口:发言。,良久:很久。

"笋皮笠子荷叶衣":头戴竹笋皮编的斗笠,身披荷叶制的蓑衣,

# 荷叶衣:形如荷叶的蓑衣。,笋皮笠子:形如笋皮的斗笠。

"心无所营守钓矶":心怀澄澈无所欲求,静守在这方钓鱼石矶。

# 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料得孤舟无定止":想来那叶孤舟本就没有固定归宿,

# 定止:固定的处所,止息之处。,孤舟:孤船。,料得:预测到,估计到。《唐诗归》作“料理”,明活字本及《全唐诗》作“料得”。

"日暮持竿何处归":暮色中持着钓竿,天地苍茫何处要去哪里。

# 何处:哪里,哪儿。疑问之词。,持竿:执持钓竿。指钓鱼。,日暮:傍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父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通过白描手法勾勒出清幽淡远的意境,通过渔父这一经典意象传递出超脱名利、顺应自然的隐逸情怀。诗的前四句着重刻画渔父垂钓的场景,后面四句着重描写渔父的衣着和心态,结尾两句以夕阳西下、孤舟漂泊的画面收尾,展现渔父了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也暗含作者对超脱世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高适在诗中多次言及自己长期渔樵耕读的生活:《封丘县》曰“我本渔樵孟诸野”,《途中逢李少府赠别之作》曰“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曰“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另,《答侯少府》有“晚年学垂纶”之句,《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又有“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之句,从诗中“无定止”“何处归”来看,约为出任封丘时之前所作,具体时间难定。但诗中所写渔翁隐者与前《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三、九、十三之渔翁相似,故此诗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渔父歌》是一首七言古诗,属于隐逸题材的山水人物诗。诗歌通过细腻刻画深潭边垂钓的渔父形象,展现其超然世外的隐者风范。作品以“驻眼看钩不移手”的专注神态、“良久问他不开口”的缄默姿态,辅以笋皮笠、荷叶衣的天然装束,塑造出心无挂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隐士形象。结尾“孤舟无定”“日暮何处归”的设问,既暗示渔父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又暗含对其自在境界的追慕,在渔钓场景中寄寓着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2. 分段赏析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开篇以“曲岸”“深潭”勾勒幽寂山水,“一山叟”点出主体,“曲”“深”二字既显环境之深邃,又暗喻渔父远离尘嚣的生存状态,视觉上形成蜿蜒纵深感。“驻眼看钩不移手”特写聚焦渔父垂钓之态。“驻眼”凝神注视,“不移手”强调专注,动静结合塑造出物我两忘的渔父形象。“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视角转向世俗视角,以他人好奇反衬渔父的超脱。“欲得”道出凡人的探寻欲,“知姓名”象征对世俗身份的执着,与下文渔父的缄默形成戏剧性冲突。“良久问他不开口。”通过动作延宕强化人物性格。“良久”暗示期待落差,“不开口”以静制动,用沉默对抗询问,塑造出遗世独立的隐者风范,语言凝练却余韵悠长。“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笋皮笠子荷叶衣”白描渔父装束,“笋皮”“荷叶”既是取材自然的防雨器具,更是天人合一的生命符号,暗示渔父与自然同频共振的生命状态,意象清新质朴。“心无所营守钓矶”揭示渔父精神内核,“心无所营”直指无欲无求的道家境界,“守”字凸显坚守本真的人生哲学,一位超然物外的渔父形象跃然纸上。“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以推测语气写渔父行踪飘忽。“孤舟”象征孤独,“无定止”既写实景又隐喻人生无常,与"守钓矶"形成对比,暗含作者对自由与羁绊的深刻思考。“日暮持竿何处归”以苍茫暮色收束全篇。“日暮”渲染时空苍茫,“何处归”叩问生命归宿,既有对渔父境界的向往,又暗藏诗人的自我观照,虽然渔父寄情山水、借垂钓躲避世俗红尘,但是又胸怀大志、心忧天下,而这正是高适自己的写照。

3. 作品点评

全诗精心刻画了一位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渔父形象,“曲岸深潭”表明环境清幽,“笋笠荷衣”是渔父典型的装扮,“驻眼看钩”“不开口”“守钓矶”是渔父的行为,“心无所营”“何处归”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虽然渔父寄情山水、借垂钓躲避俗事纷扰,但是又心怀天下,而这正是高适自己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马扎《弹琴》

下一篇:唐·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