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u
wáng
quē
huì
zhuāng
miào
sòng
chéng
zèng
bié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xué
dào
sān
qiān
chūn
yán
rén
xuān
gài
wǎn
ruò
mèng
yún
sōng
cháng
xiāng
qīn
ǒu
jiāng
èr
gōng
sān
shān
lín
jié
hǎi
shàng
wéi
tiān
wài
bīn
luán
xiān
shā
lóng
xìng
jūn
xùn
sàn
shàng
shí
é
jiē
shī
zhēn
huāng
qiè
lái
hào
rán
jīn
dài
chǔ
táo
yuán
kān
qín
shì
qiě
bié
xīn
zài
yǐn
lún
chóu
zèng
fēi
jiǒng
jiè
yǒng
yán
míng
pèi
shēn

译文

学道已有三千年,自称是与羲和(神话中驾驭日车的神)同类的人。仕宦的车盖与仪仗仿佛一场幻梦,唯有云与松长久相伴相亲。偶然与二位先生相知相交,仿佛与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邻。欣喜结下如海上仙人般的情谊,自视为超然天外的宾客。我的鸾鸟翅膀早已被摧残,您的龙性(喻桀骜不屈的本性)难以驯服。质朴的本性离散不再崇尚古道,时人言行多诈伪,都已失去本真。不要踏入荒凉的溪坡,何不来到浩然正气充盈的渡口。身系薜荔腰带(喻隐士装束)何必推辞楚地风尚,桃花源足以躲避如秦末般的乱世。世事逼迫且要离别,心中却期盼着隐居避世。酬答赠诗并非明烈的劝诫,我将永远把这份情谊铭记在衣绅(代指心中)。

逐句剖析

"学道三千春":学道已有三千年,

# 千:一作十。

"自言羲和人":自称是与羲和(神话中驾驭日车的神)同类的人。

# 羲和:一作“羲皇”。《宋书》:陶潜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轩盖宛若梦":仕宦的车盖与仪仗仿佛一场幻梦,

# 轩盖:指贵官所乘之车。

"云松长相亲":唯有云与松长久相伴相亲。

"偶将二公合":偶然与二位先生相知相交,

"复与三山邻":仿佛与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邻。

#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也。《韵会》:“将,与也。”

"喜结海上契":欣喜结下如海上仙人般的情谊,

"自为天外宾":自视为超然天外的宾客。

"鸾翮我先铩":我的鸾鸟翅膀早已被摧残,

"龙性君莫驯":您的龙性(喻桀骜不屈的本性)难以驯服。

# 龙性君莫驯:颜延年诗:“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李善注:“许慎曰:铩,残羽也。”

"朴散不尚古":质朴的本性离散不再崇尚古道,

# 朴散:谓淳朴之风散失也。

"时讹皆失真":时人言行多诈伪,都已失去本真。

# 时讹:谓时人言行多诈伪也。

"勿踏荒溪坡":不要踏入荒凉的溪坡,

# 荒溪坡:喻指混乱的时政。波,原作“坡”,据王琦本改。

"朅来浩然津":何不来到浩然正气充盈的渡口。

# 朅:句首助词。

"薜带何辞楚":身系薜荔腰带(喻隐士装束)何必推辞楚地风尚,

# 薜带何辞楚:王勣《游北山赋》:“荷衣薜带,藜仗葛巾。”薜带,用屈原语。屈原既为楚所放逐,迁于沅、湘之间,作《九歌》,其《山鬼》一章云“被薛荔兮带女萝”,盖指山鬼而言,此用其意,指屈原以薛荔为带矣。

"桃源堪避秦":桃花源足以躲避如秦末般的乱世。

# 桃源:在武陵。见陶渊明《桃花源记》。

"世迫且离别":世事逼迫且要离别,

# 世迫:世事危急。

"心在期隐沦":心中却期盼着隐居避世。

# 隐沦:隐居不仕。

"酬赠非炯诫":酬答赠诗并非明烈的劝诫,

# 炯诫:明诚。班固《幽通赋》:“又申之以炯戒。”颜师古曰:“炯,明也。”

"永言铭佩绅":我将永远把这份情谊铭记在衣绅(代指心中)。

# 佩绅:佩带。《论语》:“子张书诸绅。”何晏注:“绅,大带也。”邢昺疏:“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意其佩服毋忽亡也。”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永言:长言;吟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题旨为酬答王补阙与翼庄庙宋丞泚的赠别之作,诗题涉及人名官职据考有争议,“惠翼”或被考证为“翼惠”讹误,与唐睿宗之子惠庄太子的陵庙职官背景有关。开篇以学道自喻,写与二人相交的情谊;中间以“鸾翮铩羽”“龙性难驯”等意象,暗含对世俗的疏离,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融合屈原《山鬼》的薜荔意象,并化用陶渊明笔下的桃源避世典故,构建出“浩然津渡”的隐逸图景;结尾点出离别的无奈与铭记情谊之心,呼应“朴散不尚古”的时弊批判。全诗语言洒脱,延续了李白游仙诗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融入神话意象与个人心境,兼具道家风骨与浪漫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首诗创作于天宝三载(744年),当时李白已离开长安,客居东鲁。期间,他与王翼、宋此偶然相逢,对方以诗作相赠话别,李白便写下这首诗作为酬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别诗。此诗讲述了与王补阙、翼庄庙宋丞泚的交往情谊,暗含对世俗的疏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绪,展现了诗人对时世的认知与个人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薜带何辞楚,桃源堪避秦”巧用屈原和陶渊明的典故:屈原为楚国贤臣,遭贬仍守高洁,常以薜荔等香草喻品格;桃花源人避秦朝战乱而居,与世隔绝、安居乐业,成为避世避乱的理想之地。诗人借借“薜带”表坚守操守、不向困境妥协的态度,暗合避世心境,“桃源”则以“避秦”明确表达对世俗的逃离,构建出向往中的避世之地。虚实相生:“偶将二公合”中“二公”(王补阙、宋丞泚)是实写,是眼前酬赠与离别的对象,而“复与三山邻”“自言羲和人”中的“羲和人”“三山”等,则是神话中的仙人、仙山等,是虚写。实写为情感抒发做铺垫,让离别之真、情谊之切有了依托,虚写则拓开意境,将个人感情升华为对世外之境的向往,虚实相济间,更显厌弃俗世、渴慕超脱的襟怀。

3. 分段赏析

“学道三千春,自言羲和人。轩盖宛若梦,云松长相亲”四句开篇以学道自喻。“三千春”极言学道时间之长,“羲和人”将自己比作与日神相关的仙人,展现出超脱世俗的姿态;“轩盖”代指官场仕途,“宛若梦”写出对官场的疏离感,而“云松长相亲”则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与向往,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偶将二公合,复与三山邻。喜结海上契,自为天外宾”四句写与友人的交往。“偶将二公合”点出与王补阙、宋丞泚二人相交的机缘,“三山”是传说中的仙山,用“与三山邻”形容与友人相处如临仙境;“海上契”写出彼此情谊如同海上仙缘般深厚,“天外宾”则进一步强调与友人都有超脱世俗的情怀,凸显了相交的投契。“鸾翮我先铩,龙性君莫驯。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四句抒发对境遇与世事的感慨。“鸾翮铩”以鸟羽被伤比喻自己仕途受挫的处境,“龙性莫驯”形容友人保持着不屈的本性,暗含二人对世俗的不妥协;“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则直接点出社会风气的败坏,淳朴的本质消散,人们不再崇尚古法,时俗也多失真实,流露出对时弊的批判。“勿踏荒溪坡,朅来浩然津。薜带何辞楚,桃源堪避秦”四句描绘隐逸图景。“勿踏荒溪坡”似劝友人远离险恶之地,“浩然津”则指向开阔的隐逸之所;“薜带”化用屈原《山鬼》中薜荔意象,暗合避世心境,“桃源”化用陶渊明笔下典故,以“避秦”明确表达对世俗的逃离,构建出向往中的避世之地。“世迫且离别,心在期隐沦。酬赠非炯诫,永言铭佩绅”四句收束全诗,点出离别与情谊。“世迫且离别”写出离别是迫于世事的无奈,“心在期隐沦”则表明即便离别,内心仍向往隐居;“酬赠非炯诫”说明此诗并非严厉劝诫,“永言铭佩绅”则强调会将这份情谊永远铭记在心,呼应了酬答赠别的题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郎士元《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

下一篇:唐·刘禹锡《相和歌辞·阿娇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