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已绿瀛洲草":东风已吹绿了瀛洲之草,
# 瀛洲:兴庆宫内的瀛洲门,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一。
"紫殿红楼觉春好":宫中的紫殿和红楼,在春色里显得格外的美丽。
# 紫殿:帝王宫殿。《三辅黄图·汉宫》:武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镂黼黻,以玉饰之。
"池南柳色半青青":龙池之南的柳色才着半绿,远望似一片绿烟,
"萦烟袅娜拂绮城":柳条在春风中袅娜,拂着壮丽的城墙。
# 绮城:城墙之美称。指兴庆宫东倚长安城墙之夹城。,萦烟:烟气缭绕。
"垂丝百尺挂雕楹":春天的游丝高高地挂在雕梁画柱上,
# 雕楹:即雕梁画柱。楹,柱子。
"上有好鸟相和鸣":有可爱灵巧的鸟儿相互应和着啼鸣,
"间关早得春风情":那婉转的啼声,仿佛是它们早早地就领会了春风的情谊。
# 间关:鸟鸣声。
"春风卷入碧云去":春风将间关的鸟语吹入云中,
"千门万户皆春声":给千家万户都带来了春天的声音。
"是时君王在镐京":这时君王正在京城的宫廷之中游乐,
# 镐京:西周的都城。在今西安市。此处代长安。《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长安县:“周武王宫,即镐京也,在县西北十八里。”
"五云垂晖耀紫清":天上有五彩祥云笼罩。
# 五云垂晖耀紫清:言云彩呈现于于天空。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古人用以占卜吉凶、丰歉。这里作天空美景。紫清,指天上。
"仗出金宫随日转":仪仗在阳光的照耀下出了金宫,
# 仗:指皇帝出行的仪仗。
"天回玉辇绕花行":玉辇绕着花丛而行。
# 玉辇:帝后所乘之辇车。玉辇,美称。
"始向蓬莱看舞鹤":先到蓬莱岛去看仙鹤跳舞,
# 蓬莱:指大明宫内太液紫中之蓬莱山。太液紫在蓬莱宫之北。
"还过茝若听新莺":又过茝若宫去听黄莺唱歌。
# 茝若:汉殿名,在未央宫中。见《三辅黄图》卷三。
"新莺飞绕上林苑":黄莺在上林苑中飞鸣而去,
# 新莺飞绕上林苑:“新莺”二句:言上林苑中,新莺之啼声萦绕,与笙声相杂。上林苑:秦之旧苑,汉初荒废。汉武帝重新扩建。《三辅黄图·苑囿》: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这里泛指皇家苑囿。上林:汉代苑林,在长安西北。《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长安县:“上林苑,在县西北一十四里,周匝二百四十里,相如所赋也。”
"愿入箫韶杂凤笙":但愿他的歌声能与凤笙一起,奏出一曲箫韶之乐。
# 凤笙:笙有十三簧管,排列之形似凤。故云凤笙。,箫韶:舜乐。即圣人之乐。《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宫廷应制题材的诗。描绘了长安城初春时节宫苑内柳色初青、新莺百啭的盎然春景,以及皇帝春日出游的盛大场面。诗中通过对“东风已绿瀛洲草”“池南柳色半青青”等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繁华绚丽的氛围;又以“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等句展现皇帝出游的威严与气派。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宫廷初春美景的赞美,同时借对皇帝春游场景的描绘,表达对帝王的称颂之意,体现出宫廷应制诗歌功颂德、展现盛世气象的特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东风已绿瀛洲草”“池南柳色半青青”等春日美景,借景抒发对宫廷春日的赞美之情,营造出欢快、祥和的氛围。多感官描写:“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是视觉描写,描绘柳色、柳姿;“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为听觉描写,写莺啼声,视听结合,生动展现出春日园林的活力。烘托:以“五云垂晖耀紫清”“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等盛大华丽的场景描写,烘托出君王的尊贵与威严。拟人:诗中多处使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人的情感和行为。例如“风绿春草”,仿佛风有意识地去吹绿春草;“殿楼觉好”,让殿楼有了感知春天美好的能力;“烟柳拂城”,将柳拟人化为温柔的拂城者。通过拟人,使景物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充满情感,让春景仿佛具有了生命和活力,让读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同时也传递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东风”引领的四句,生动勾勒出长安城初春的迷人景致。东风轻拂,宛如大自然的神奇画笔,将宫苑中的青草染绿,使得紫殿红楼仿佛也被春意唤醒,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龙池畔的柳色,一半已悄然泛青,如烟的柳丝袅袅娜娜,轻柔地拂过如绮般的城郭,好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春日画卷。诗人在描绘这一意境时,巧妙撷取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元素,绿草如茵、紫殿巍峨、红楼醒目、柳色青葱,共同构筑出一幅五彩斑斓的初春盛景。而“绮城”一词的出现,恰似一个广角镜头,将满城春色毫无保留地纳入眼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如此,诗人还匠心独运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情感与感知。风仿佛知晓春的使命,轻轻吹绿春草;殿楼仿若有了生命,能感知到春天的美好;如烟的垂柳,宛如多情的少女,轻柔地拂过城郭。这般细腻的描写,使得春情满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倍感真切动人。紧接着“垂丝”往后的五句,笔触一转,聚焦于新莺的春日啼鸣。修长的垂柳依依垂挂在雕梁画栋的柱子上,其上有黄莺婉转和鸣,清脆的啼声仿佛是在诉说着对春天的喜爱。春风似乎也懂得这份深情,轻轻将莺啼声卷入碧云之间,刹那间,千门万户都萦绕着这充满生机的春之声,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春日声情图。诗人紧扣诗题,开篇描绘柳色初青的画面,顺势引出新莺百啭的场景,将莺与周围的环境巧妙融合,前有绮丽的城郭春景作铺垫,后有万户回荡的春声相呼应,声与景相互交融,共同营造出一个既有如画美景,又有悦耳声音,充满光影与声响的美妙意境,真正做到了声色并茂。在描写新莺百啭时,诗人更是将声与情紧密结合,以细腻的情感描绘莺啼之声。瞧,那黄莺相互和鸣,仿佛早早便领悟了春风的情谊,而春风似乎也格外眷顾,将这美妙的鸟声播撒至万户千家,使得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这浓浓的春声之中。无论是人还是鸟,发出的春声皆因情而生,正是这种声情相融的巧妙构思,让这段描写极具感染力,动人心弦。“是时”起笔的六句构成了诗的第三段,主要描绘皇帝出游的宏大场景。天空中,五彩祥云垂落光辉,这无疑是太平盛世的祥瑞之象。皇帝自宫中出行,仪仗队伍浩浩荡荡,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前行,仿佛与日同辉。那华丽的玉辇,犹如在天际回旋,缓缓绕着繁花徐徐前行。皇帝先是前往蓬莱观赏仙鹤翩翩起舞,而后又移步至他处聆听新莺婉转啼鸣,整个过程尽显龙仪非凡的游春气派。既然是奉皇帝诏令而作,对帝王的称颂自然必不可少。但诗人并未直接刻画帝王本人的非凡仪态,而是采用烘托的手法,通过细致描述皇帝春游时隆重的仪式、庄严的举止以及兴致盎然的状态,来展现帝王的尊贵。五彩祥云的光辉、仪仗随日的行进、绕花而行的玉辇,以及看鹤舞、听莺啼的悠然兴致,无不令人感受到皇帝既有着如天日般的威严,又不失与世人相同的兴致,同时还兼具尊贵高雅的情趣。诗的最后一段仅两句,写新莺围绕宜春苑飞翔,巧妙扣合诗题,收束全诗。皇帝在游春过程中聆听莺啼,聪慧的新莺仿佛领会了皇帝的心意,纷纷飞绕在宜春苑的林苑之间,似乎满心期待着能将自己清脆的歌声,融入那肃然高雅的箫笙之乐当中,为这春日的宫廷之景增添一份别样的雅致。
4. 作品点评
全诗分为四个段落,诗意的衔接极为精妙细密,浑然天成。开篇描绘柳烟袅袅,轻柔地拂过如绮般的城郭,紧接着便呈现出百尺垂丝悬挂于雕楹之上的画面,前后景致过渡自然,毫无突兀之感。前文以春风将莺啼声卷入碧云,使得千门万户皆回荡着春声,为后文“五云垂晖”下君王因春游而心动的场景埋下伏笔,前后呼应,顺理成章。上一段刚写及聆听莺鸟婉转啼鸣,下一段便自然过渡到新莺围绕林苑翩飞,诗意丝丝入扣,层层递进,恰似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读来毫无滞碍。如此精妙的布局,充分彰显了诗人巧夺天工的构思能力与高超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
下一篇:唐·李白《赠武十七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