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dān
qiū
sh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rén
dōng
shān
ài
qiū
měi
qīng
chūn
kōng
lín
bái
yóu
sōng
fēng
qīng
jīn
xiù
shí
tán
xīn
ěr
xiàn
jūn
fēn
xuān
gāo
zhěn
xiá

译文

老友栖身嵩山,只因爱这山川之美。大好的春光,却空林独卧,白日高照也不起。松风徐吹,似清除襟袖中的俗气,石潭水清,清洗心里耳中的尘世污垢。羡慕你啊,无忧无虑,静心高卧云霞里。

逐句剖析

"故人栖东山":老友栖身嵩山,

# 东山:东晋谢安隐居的地方,这里借指元丹丘山居。

"自爱丘壑美":只因爱这山川之美。

"青春卧空林":大好的春光,却空林独卧,

"白日犹不起":白日高照也不起。

"松风清襟袖":松风徐吹,似清除襟袖中的俗气,

"石潭洗心耳":石潭水清,清洗心里耳中的尘世污垢。

# 洗心耳:洗心,《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洗耳,据《高士传》记载,尧要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答应,跑到嵩山隐居起来;尧找到他,又要让他做九州长,许由不愿意听,就在颖水里洗耳朵,表示尧的话污了自己的耳朵。

"羡君无纷喧":羡慕你啊,无忧无虑,

"高枕碧霞里":静心高卧云霞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元丹丘山居》系盛唐诗人李白所作五言诗,此诗以友人山居为抒情载体,展现其精神世界。全诗以"东山谢安"起笔,借历史典故建构隐逸空间,在"空林白日""松风石潭"的意象群中铺展道家天人合一之境。中段以"洗心耳"的典故转接,将山水涤荡升华为精神净化;尾联"高枕碧霞"的瑰丽想象,突破五言诗常规格局,实现诗意跃迁。全诗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纷扰的厌弃,同时融入道家哲思,展现了李白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是其探访挚友元丹丘的嵩山隐居之地后,有感而发的赠诗。元丹丘为唐代著名道者,其隐修之所筑于嵩岳之阳、颍川之畔,名曰"嵩阳别业"。李白素与元丹丘交契深厚,游历至此,见友人栖居之境深合道家"天人合一"的玄理,更触动胸中丘壑之思,遂以墨痕寄幽情,连赋数篇相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隐逸山水诗。全诗以友人元丹丘的山居生活为切入点,通过描绘“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等自然意象,刻画了疏林高卧、碧霞为伴的隐逸图景,借山居清幽之景写出对世俗纷扰的厌弃,体现了李白对道家超脱境界的向往与“功成身退”的理想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石潭洗心耳”化用“许由洗耳”典故(尧欲让天下于许由,许由避至颍水洗耳),暗喻元丹丘摒弃世俗污浊、追求精神高洁,赋予隐逸行为历史厚重感。白描:以简笔勾勒山居环境,如“自爱丘壑美”“松风清襟袖”,不加雕饰而景致自现。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东山”意象暗扣谢安归隐典故,将元丹丘的精神境界凝练于丘壑之间。“自爱”二字如点睛之笔,既道出隐士对山水的主动选择,又在“栖”字的双重意蕴中完成形神交融——凝练如金的单字既指实居所方位,更暗含精神栖息的生命姿态。转而以“空林寂寂”铺陈意境,白日高悬却不起身的疏懒情态,恰似水墨画卷中的留白,在动静相生间勾勒出超脱尘俗的生存哲学。继而笔锋流转,松间清风穿林而过,“清”字通感技法悄然架起物我桥梁。石潭净水涤荡心耳的隐喻,既承许由洗耳的避世典故,又在虚实相生的艺术张力中,将道家澄怀观道的哲思化入粼粼波光。当“羡”字破空而出,诗人的情感倾泻如瀑,官场樊笼与碧霞高枕的意象对撞,迸发出理想主义的璀璨光芒。最终以缥缈云气收束全篇,从东山实景到碧霞幻境的空间跃迁,不仅完成李白式浪漫想象的终极飞跃,更在现实与理想的临界点上,为传统隐逸诗开辟出全新的精神维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下一篇:唐·韦应物《感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