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二三月":二三月的咸阳城,
"宫柳黄金枝":宫柳已经长出像黄金一样的嫩枝。
"绿帻谁家子":有一个戴着绿头巾的人,
# 帻:包发头巾。
"卖珠轻薄儿":原本是卖珠子的轻薄少年。
"日暮醉酒归":傍晚的时候,他醉酒而归,
# 日暮:傍晚。
"白马骄且驰":骑着白马骄纵地奔驰。
# 驰:车马等奔跑,快跑。
"意气人所仰":他的意气风发令人仰慕,
"冶游方及时":正赶上他及时行乐去冶游。
# 冶游:野游。
"子云不晓事":扬雄不懂得迎合时势,
# 子云:扬雄字子云。
"晚献长杨辞":到了晚年才献上《长杨赋》。
"赋达身已老":等到赋被皇帝知晓时身体已经衰老,
"草玄鬓若丝":满头白发还在写《太玄经》。
# 草玄:指扬雄作《太玄》。
"投阁良可叹":他的投阁之举实在令人叹息,
# 投阁:汉扬雄校书天禄阁时,刘棻曾向雄问古文奇字。后棻被王莽治罪,株连扬雄。当狱吏往捕时,雄恐不能自免,即从阁上跳下,几乎摔死。后有诏勿问,但京师纷纷传语:“惟寂寞,自投阁。”后用“投阁”为文士不甘寂寞而遭祸殃之典。 喻无故受牵连而获罪,走投无路。
"但为此辈嗤":只落得个为此辈小儿嘲笑的下场。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以描写咸阳春日景象起笔,刻画了卖珠轻薄儿的骄纵形象,又借扬雄的经历,对比展现出有才之士的坎坷境遇。通过这种对比,批判了社会的不公,抒发诗人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及自身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鲜明地将卖珠轻薄儿与扬雄进行对比。卖珠轻薄儿在咸阳春日里,日暮醉酒,骑着白马骄纵奔驰,生活奢靡放纵。而扬雄才华出众,一生致力于学问与才华的展现,却迟迟得不到认可,命运坎坷,最终还遭轻薄儿嗤笑。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用典:“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诗中大量运用扬雄的典故。李白借扬雄晚年才献赋,到老才获赏识,却仍遭坎坷的经历,来影射现实中像自己一样有真才实学的人难以施展抱负的困境。这一典故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深度和历史厚重感,引发读者对怀才不遇这一普遍现象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点明时间地点,描绘咸阳二三月宫柳金黄的春日美景,随后引出卖珠轻薄儿,在美好的春日背景下,展现出这一人物形象,为下文其行为的描述做铺垫。中间四句:“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刻画轻薄儿日暮醉酒,骑着白马骄纵奔驰的场景,众人对其意气颇为仰仗,尽显其得意与放纵,体现出社会风气的某种浮躁与浅薄。后六句:“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引入扬雄的典故,写扬雄不懂得迎合时势,晚年才献上《长杨赋》,等到才华被认可时已年老体衰,两鬓斑白。他曾因他人牵连投阁,却被那些轻薄儿嗤笑,通过这一对比,深刻批判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不公。
# 李太白《古风》二卷,近七十篇,分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挹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忪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固为是以信其说邪?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邪?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此六十八首,与陈拾遗《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诸人皆在下风。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按白《古风》五十九章,所言者世道之治乱,文辞之纯驳,人物之邪正,与夫游仙之术,宴饮之情,意高而论博,间见而层出,讽刺当乎理,而可以规戒者,得风人之体。三百篇一下,汉魏晋以来,官诗之大家数者,必归于白,出于天授,有非人力所及也。
明朱谏《李诗选注》
# 朱子云:太白《古风》自子昂《感遇》中来。然陈以精深,李以鸿朗。而陈有意乎古,李近自然。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性灵,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似嗣宗诗旨渊放,而文多隐避,归趣未易测求。子昂淘洗过洁,韵不及阮、而浑穆之象,尚多包含。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律之德制、未免言表系外,尚有可议;亦时会使然,非后贤果不及前哲也。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太白《古风》八十二首,发源于汉魏,而托体于阮公。然寄托犹苦不深,而作用间尚未尽委蛇盘礴之妙,要之雅道时存。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大雅久不作”诸诗,非太白断不能作,子美亦未有此体。
清吴乔《围炉诗话》
# 阮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风》、韦苏州《拟古》,皆得《十九首》遗意。于麟云:“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彼仅以苏、李《十九首》为古诗耳;然则子昂、太白诸公非古诗乎?余意历代五古,各有擅长。
清宋荦《漫堂说诗》
# 太白《古风》较伯玉《感遇》似过为激楚之间,而韵度少减。“糟糠养贤才”“浮云蔽紫闼”,允涉径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之作,年代先后亦无伦次,盖后人取其无题苦汇为一卷耳。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太白《古诗》五十九首,是被放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而忧谗畏讥,不敢显指。
清陈仅《竹林答问》
# 此时戚里骄纵逾制,动致高位,儒者沉困下僚,是诗必有所感讽而作。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李白诗信笔舒卷,妙合天则,不似他人刻画求工而反拙,所以擅场。
明郝敬《批选唐诗》
# 感慨逖荡,归于和平,所谓有大力者不动。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唐仲言曰:此刺戚里骄横而以子云自况,所谓“绿帻”必有所指。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 世所谓晓事者及时行乐耳。而至老矻矻者,晚节末路,又复可叹。白气骨自负,岂愿以辞人终老?两两夹照,不是漫作诙调语。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此言少年乘时,贤者无位。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严云:悲愤语不堪再读。谢叠山云:此篇见人情可悲。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萧颖士《凉雨一章》
下一篇:唐·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