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歌入谷口":唱着歌从罗敷潭山下的谷口进入,
# 谷口:山口。,行歌:边走边唱。
"路尽无人跻":发现前面已经没有路了,也没看到有人攀登过的痕迹。
# 跻:登。
"攀崖度绝壑":攀崖度过绝壑,
"弄水寻回溪":顺水游玩寻到回溪。
"云从石上起":云就从眼前的石头上飘起,
"客到花间迷":我被这满山的鲜花迷倒。
"淹留未尽兴":一直在这里留连忘返,
# 淹留:长久停留。
"日落群峰西":直到太阳西下,群山隐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出游诗。描绘了诗人游览罗敷潭的经历,展现了罗敷潭周围赏心悦目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同时隐含着经过艰苦努力后,才会珍惜所得的人生哲理。
2. 写作手法
记叙:全诗以“行歌入谷口”开始,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诗人从进入谷口,到攀崖度壑、寻回溪,再到被花丛美景陶醉,最后日落仍不舍离去的整个游罗敷潭的过程,清晰展现游玩轨迹。对偶:“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攀崖”与“弄水”相对,“度绝壑”和“寻回溪”相对,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生动展现出诗人游玩途中的动态画面。借景抒情: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云从石上起”的奇幻之景和“客到花间迷”的艳丽花丛之景,将自己对罗敷潭美景的喜爱和陶醉之情,融入到这些景物描写之中,借所见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行歌”一词生动地展现出诗人轻松愉悦的游玩状态,带着欢快的心情进入谷口。“路尽无人跻”则描绘出此地的幽静与少有人至,为后文的探险游玩做铺垫,也侧面烘托出诗人不畏艰难探索美景的兴致。从语言风格来看,朴实自然,简洁地交代了游玩的起始。颔联“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攀”“度”“弄”“寻”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是炼字的精妙体现,将诗人在山间艰难又充满趣味的探索过程鲜活地呈现出来,属于景物描写中的动态描写。同时,这两句诗通过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凸显出诗人在面对险阻时的积极与勇敢,以及对美景的执着追寻。颈联“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从景物形象上,描绘出了一幅奇幻而艳丽的画面,白云从石上升起,花丛鲜艳夺目。诗人在此化用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却又因所处地点不同而有别样景致。“迷”字精准地表达出诗人被眼前美景深深陶醉的状态,借景抒情,将自己对罗敷潭景色的喜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尾联“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直接表明诗人因为沉醉于周围的美景,以至于天色已晚仍不愿离去,直抒胸臆,表达出对罗敷潭美景的极度留恋,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此地景色的迷人魅力,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
4. 作品点评
《春日游罗敷潭》是李白诗作中颇具特色的一篇。其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却于质朴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诗人以自身前往罗敷潭的经历,隐喻人生需经艰苦努力,方能珍惜所得之理,发人深省。从艺术技巧而言,在仅四十个字的五言律诗中,李白巧妙布局,既描绘了途中的艰难跋涉,又展现了到达后的心情与景色,还融入了富有启迪的哲理,充分彰显“诗仙”超凡的驾驭能力。“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不仅点明所处之地,还从多个角度勾勒出罗敷潭周边美景,生动形象。而尾联“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更是精妙,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暗示罗敷潭景色的迷人,胜过直接描写,更能引发读者对其美景的向往憧憬,余味悠长。
上一篇:唐·李白《赠闾丘处士》
下一篇:唐·王建《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