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南昌尉":送别客人南昌县尉,
# 南昌尉:即南昌县尉。南昌:今江西南昌市,古曾设南昌县。
"离亭西候春":路旁驿亭拜别贵宾时,正是春天。
# 西: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离亭:路旁驿亭。
"野花看欲尽":美丽野花尽收眼底,
"林鸟听犹新":林中鸟鸣犹感清新。
"别酒青门路":告别县城踏上回乡路,
# 青门:泛指城门。
"归轩白马津":归车走向白马津。
# 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轩:车的通称。
"相知无远近":知己挚友不分远近,
"万里尚为邻":相隔万里如同邻居。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在离亭送别友人李少府赴南昌尉任的情景,通过描写野花将尽、林鸟啼鸣等景象,烘托出不舍之情。又想象友人经青门路、白马津赴任的行程,最后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其踏上仕途的美好祝愿。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借“野花看欲尽”描绘野花即将凋零之景,暗示春天将逝,象征与友人相聚时光不再,抒发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借“林鸟听犹新”展现林中鸟啼声犹在耳畔,却要与友人分别,以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时光流逝与离别之伤。反衬:乐景衬哀情,以“林鸟听犹新”这一听觉上充满生机的乐景,反衬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的哀伤之情,强化离别的惆怅之感。想象:诗人想象友人从“青门路”置酒作别后,乘坐“归轩”一路远行,直至“白马津”,通过对友人行程的想象,拓展诗歌空间感,表达对友人行程的关切与离别的愁绪。直抒胸臆:“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直接抒发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强调真正的友情不受距离限制,即便相隔万里,情谊也不会改变,情感真挚且富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此联简洁明了地点出送别之事。诗人送友人李少府前往南昌担任县尉,在离亭设宴饯别。“离亭”是古人送别的典型场所,渲染出离别的氛围;“西候春”则点明方位与时节,在驿亭西边等待春天,既交代了送别的环境,也为后文写景抒情埋下伏笔,质朴的叙事中已隐隐透露出别情。“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景物。野花即将凋零,意味着春天行将结束,这一景象不仅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更象征着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即将消逝,从而传达出深深的不舍。林中鸟儿的啼鸣还清晰在耳,可友人却即将远去,以鸟鸣之乐景反衬离别之哀情,细腻地展现出诗人内心对友人离去的惆怅与眷恋。“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运用典故并展开想象。“青门路”借指长安东门,古人常在此处送客并折柳赠别,饱含着传统的送别文化内涵。诗人想象友人从青门置酒作别后,乘车一路远行,直至白马津。通过对友人行程的想象,不仅拓展了诗歌的空间感,更流露出对友人路途奔波的关切,离别的愁绪也因这遥远的行程而愈发浓重。“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此联笔锋一转,直抒胸臆。诗人认为真正的相知相惜不受距离远近的限制,即便相隔万里,彼此的情谊也如同近邻一般亲近。这既是对友人的劝慰,让其不必因离别而过度伤怀,也是诗人自身豁达情怀的体现。此句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相通,将送别诗常见的离情别绪升华到对真挚友情的礼赞,富有哲理,韵味悠长,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
4. 作品点评
在唐代,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那些在同一次科举考试中登第的进士,彼此互称同年,他们之间结下了特殊的情谊。新科进士们在及第之后,通常会被授予官职,从基层岗位开启自己的仕途生涯。正因如此,送别友人赴任这一题材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极为常见。友人即将踏上仕途之路,这样的分别并非满是哀愁,反而充盈着美好的祝愿与殷切的期许,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有别于那些基调低迷、尽显忧伤的离别诗作,这类送别友人赴任的诗篇,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友人的鼓励,激励他们在新的岗位上施展抱负,积极进取,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上一篇: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下一篇: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