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ùn
dōng
shí
mén
sòng
èr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zuì
bié
dēng
lín
biàn
chí
tái
shí
shí
mén
chóng
yǒu
jīn
zūn
kāi
qiū
luò
shuǐ
hǎi
míng
lái
fēi
péng
yuǎn
qiě
jìn
shǒu
zhōng
bēi

译文

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

逐句剖析

"醉别复几日":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

"登临遍池台":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

# 池台:池苑楼台。

"何时石门路":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

"重有金樽开":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

# 金樽开:指开樽饮酒。

"秋波落泗水":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

# 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向西流经流经曲阜、兖州,由济宁入运河。

"海色明徂徕":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

# 徂徕:山名。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飞蓬各自远":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

# 飞蓬:一种植物,茎高尺余,叶如柳,花如球,常随风飞扬旋转,故名飞蓬,又称转蓬。

"且尽手中杯":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为唐代李白所作的五言律诗,是送别杜甫时的作品。诗中先忆同游,再盼重聚,又借秋景烘托,最后感慨分别。运用借景抒情、比喻等手法,以“秋波”“飞蓬”等意象,展现即将分离的不舍与豁达。语言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将叙事、写景、抒情相融。此诗尽显李杜深厚友情,情感真挚,风格豪放自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等句情感浓烈,心怀离绪却又洒脱不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由李白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此前天宝三载,李白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后到梁宋一带游历。期间,杜甫也因处理祖母丧事在郑州、梁园间奔波。到了这年深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则要再游江东,二人在鲁郡东石门惜别之际,李白写下此送别诗,以寄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李白与杜甫即将分别前醉酒同游池台,设想未来重聚,借泗水、徂徕山秋景烘托氛围,感慨二人如飞蓬般将各自远行,劝友人尽饮美酒的情景。体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表达了离别之际豪放洒脱又略带不舍的复杂情感,展现出李白诗歌豪放自然的风格特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描绘秋天泗水的波光和徂徕山在海色映衬下的明亮,营造出开阔又略带伤感的氛围,借此抒发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比喻:“飞蓬各自远”把自己和杜甫比作飞蓬,形象地写出二人分别后如飞蓬般漂泊无依,身不由己的状态。

3. 分段赏析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醉别”二字点出送别基调,“复几日”强调离别将至,突出不舍。“登临遍池台”叙事简洁,描绘出二人分别前尽情游览的情景,从侧面体现友情深厚,语言质朴自然。“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运用设问,“何时”“重有”强烈表达出李白对未来与杜甫在石门重逢共饮的期盼。“金樽开”富有画面感,展现出两人共同的生活情趣,让友情更显真切。“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落”生动写出泗水波光流动之态,“明”活用为动词,使徂徕山的色彩仿佛有了主动性,将静态景色写活,营造出开阔又富有生机的画面。借景抒情,以美景衬离情,景中含情。“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飞蓬”比喻形象,写出两人分别后漂泊天涯的状态。“且尽手中杯”直抒胸臆,在离别的伤感中尽显豪爽豁达,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有力地展现出李杜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

4. 作品点评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李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地位上,它展现了盛唐时期文人之间的真挚情谊,丰富了唐代送别诗的内涵。写作特色上,景情交融尤为突出,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绘出隽美秀丽的山水,与诗人和杜甫之间纯洁坦荡的友情相互映衬,景中寓情,情随景显。同时,语言质朴自然又豪放洒脱,如“且尽手中杯”尽显豪爽。诗中借景抒情、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娴熟,使情感表达真挚且富有层次。此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也为研究唐代文人交往及诗歌创作风格提供了重要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出语轻省,写情稠至。又云:五、六取境清旷,非胸怀如此者,对此亦堕茫昧。

宋严羽《李太白诗醇》

# 杜工部尝有诗赠太白曰:“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今观此篇,岂一时酬答之诗邪?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不必言涕,黯然消魂。

明梅禹金《李杜诗选》

# 爽语易而有致。

明蒋仲舒《唐诗广选》

# 李太白、杜子美微时为布衣交,并称于天下后世。今考之杜集,其怀赠太白者多至四十余篇,时太白诗之及杜者,不过沙丘城之寄、鲁郡石门之送,及“饭颗”之嘲一绝而已。盖太白以帝室之胄,负天仙之才,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而杜老不免刻苦作诗,宜其为太白所诮。

明都穆《南濠诗话》

# 无限低徊,有说不尽处,可谓情深于辞。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少陵于太白,或赠或怀,诗凡九见。太白于少陵,惟《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二作,而皆情溢言外……试玩二公诗及“醉眠秋共被,携于日同行”句,可知其交情也。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早春野望》

下一篇:唐·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华子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