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chūn
wàng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2
jiāng
kuàng
chūn
cháo
bái
shān
cháng
xiǎo
xiù
qīng
xiāng
lín
huā
liǔ
yìng
biān
tíng

译文

空阔的江面上,春潮泛起白色波涛,山峰挺拔峭立,晨间峰峦一片青翠。独自一人在异乡高处极目远望,只见红花绿树掩映着边关的烽火台。

逐句剖析

"江旷春潮白":空阔的江面上,春潮泛起白色波涛,

# 潮:定时涨落的波涛,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旷:空阔。

"山长晓岫青":山峰挺拔峭立,晨间峰峦一片青翠。

# 岫:山峰。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无心而出岫”之句。

"他乡临睨极":独自一人在异乡高处极目远望,

# 睨极:极目远望。睨:一作眺。

"花柳映边亭":只见红花绿树掩映着边关的烽火台。

# 边亭:报警的烽火台,晋张景阳《杂诗十首》有“长镑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春野望》为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初春的山景水色,衬托游子的思乡之情。诗的一二句描绘出江面开阔、春潮泛白,山峦绵延、晓岫凝青的早春山水之景,雄浑壮阔又清新明丽。诗的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强调了身处异乡的孤独与眺望以及描绘了边亭旁花柳映衬的美好景致,更引发其思乡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整首诗情景交融,借早春野望之景,抒发了游子淡淡的思乡意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高宗乾封年间(666-667年),彼时王勃已被逐出沛王府,正客居巴蜀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描绘了早春江阔潮白、山长岫青以及花柳映边亭的景色,诗人借身处异乡极目远眺之景,表达了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写“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的早春美景,以及“花柳映边亭”的景色,将自己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融入其中,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愁。以乐景衬哀情:诗中“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与“花柳映边亭”,勾勒出江潮翻涌、山峦青翠、花柳映衬的明媚春景。可诗人彼时客居异乡,这般乐景反倒凸显出他内心浓郁的思乡孤寂,强烈反差下,哀伤之情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早春的山水画卷。“江旷”描绘出江面宽阔旷远的景象,“春潮白”则写出了春潮涌起时江水泛白的壮观,一个“白”字使画面色彩鲜明。“山长”体现出山脉的绵延悠长,“晓岫青”描绘了清晨时分山峦的青翠之色,“青”字给人以清新之感。这两句诗远近结合,将江与山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营造出开阔、清新又略带壮阔的意境。后两句“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笔锋一转,由写景转为抒情。“他乡”点明诗人客居异地的处境,“临睨极”写诗人极目远眺,流露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花柳映边亭”描绘了边亭旁花柳相互映衬的艳丽景色,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乐景,但在游子眼中,却更添思乡的惆怅,以乐景衬哀情,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哀伤。

4. 作品点评

《早春野望》这首诗并未采用细致的动态描绘,而是凭借纵目远眺之姿,通过勾勒远景展现春光。诗浑厚开阔的气势,充满着淡淡的乡愁。诗人野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浩渺的江湖与葱郁的青岫,可这并非野望终点。于是他登高极目,最终望见“花树映边亭”之景。诗人表现手法极为高明,全诗不曾直接提及思乡,却在一望再望间,将浓浓的乡愁融入字里行间。其借景抒情,虽未直言,可读者已然能深切感受到他那淡淡的思乡之情,足见其笔力不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二句是景,下二句是景中情。‘花柳’三春,故园心动,却着“边亭”二字,连上二句,有不堪临睨之悲。二十字中,极炉锤之妙。

清评论家黄叔灿《唐诗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野老》

下一篇:唐·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