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啄紫椹":黄鹂鸟啄食着紫色的桑椹,
# 椹:桑树的果实。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紫色。,黄鹂:鸟名,即黄莺。
"五月鸣桑枝":五月里鸣叫在桑树枝。
"我行不记日":走啊走,我已不记得是什么时日,
"误作阳春时":误以为现在还是阳春。
"蚕老客未归":桑蚕已老,游子尚未还归,
# 蚕老:相传蚕足于桑叶,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老。
"白田已缫丝":白田这地方已开始缫丝。
# 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驱马又前去":趋马继续前行,
"扪心空自悲":抚胸长叹空自悲叹。
# 扪心:手抚胸口,有反省思味之意。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行旅题材的五言古诗。诗中以黄鹂啄椹、蚕老缫丝等初夏田园乐景,先扬后抑,反衬游子漂泊之悲,既现时光飞逝之惑,又隐功业未就之叹,情感深挚,尽显浪漫主义诗人的羁旅情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描绘“黄鹂啄紫椹”“白田已缫丝”等生机勃勃的初夏田园景象,衬托出诗人“驱马又前去”的孤独漂泊,以乐景衬哀情,更显羁旅之愁与落寞。借物抒情:诗句“蚕老客未归”中,借蚕的成熟暗示时光悄然流逝,以“客未归”倾诉自身漂泊异乡且功业无成的复杂感慨,将深沉情感巧妙寄托于蚕这一寻常事物,表意含蓄,韵味悠长。对比:将江南初夏的热闹田园生活与自己“扪心空自悲”的孤独悲苦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凄凉,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描绘初夏田园的近景。一个“啄”字生动展现出黄鹂活泼的姿态,把鸟儿觅食的画面写得灵动鲜活,让整个场景充满生机。点明“五月”这一特定时节,且以“鸣桑枝”进一步渲染氛围,桑树枝头传来黄莺啼鸣,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初夏图,给人以清新之感。看似是对乡村田园风光的简单描写,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础,以乐景衬哀情。“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是诗人对自身行旅状态的描述。“我行不记日”直白地写出诗人长期在外漂泊,对时间流逝的恍惚,反映出其漂泊生活的迷茫。“误作阳春时”则是这一状态下的错觉,本已到了五月初夏,却错以为还是阳春,侧面表现出诗人因奔波而无暇顾及时间,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寂与对时光悄然流逝的惘然。“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呈现出乡村农事与诗人境遇的对照。“蚕老”表明时节已至,是乡村蚕桑生产进程的体现,而“客未归”则将诗人漂泊异乡未归的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白田已缫丝”描绘出乡村忙碌的劳作场景,进一步衬托出诗人作为游子的孤独,凸显出他在异乡看到如此景象时内心的落寞与对家乡的思念。“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两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驱马又前去”写出诗人不得不继续踏上旅途的无奈,动作间尽显漂泊的疲惫。“扪心空自悲”则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悲哀,他抚心自问,满心悲苦却无人倾诉,深刻展现出其怀才不遇、羁旅愁苦的复杂心境,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愤懑。
4. 作品点评
《白田马上闻莺》以黄莺、桑树、蚕等意象串联,描绘初夏田园,表达了时光虚度、怀才不遇的悲凉。“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等句,情景交融,结构严谨,既展现浪漫主义情怀,又暗含羁旅愁思,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曲而有直,体深得乐府之意。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白居易《哭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