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cuī
qiū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ài
cuī
qiū
wǎn
rán
táo
lìng
fēng
mén
qián
yáng
liǔ
jǐng
shàng
èr
tóng
shān
niǎo
xià
tīng
shì
yán
huā
luò
jiǔ
zhōng
huái
怀
jūn
wèi
rěn
chóu
chàng
qióng
cuī
lìng
xué
táo
lìng
běi
chuāng
cháng
zhòu
mián
bào
qín
shí
nòng
yuè
rèn
xián
jiàn
dàn
qīng
jiǔ
wéi
guān
ài
qián
dōng
gāo
chūn
shì
zhòng
shǔ
zǎo
guī
tián
yáng
huā
zuò
xiàn
qiū
wéi
rén
zhú
míng
xián
hǎo
fēng
suí
huì
huà
chūn
shuǐ
cóng
tiān
hàn
luò
shān
huà
píng
xīn
yīng
niàn
jīn
mén
tóu
shā
diào
chǔ
chén

译文

我喜欢崔秋浦,宛然有陶渊明的作风。门前栽上五棵柳树,井上长着两棵悟桐。山鸟落在厅堂,屋檐下边开的花的花瓣飘入酒中。怀念你不忍离去,离别的惆怅之情无穷无尽。崔县令效仿陶渊明,白天常在北窗下睡眠。他时常在夜晚抱着琴对着明月弹奏,追求的是那份适意,并不在意琴有没有弦。见了客人来就倒酒,做官不贪爱钱财。东边的田野春事已起,早早去种黍回归田园。崔县令治理秋浦县,就像潘岳治理河阳县让全县遍植桃李花一样,他本人风神俊朗,如同美玉一般。因为有了您这位贤明的县令,秋浦这个地方也变得声名美好,风气随教化而如春。秋浦县的水仿佛从银河中倾泻而下,山峦逼近眼前,就像一幅崭新的画屏般清新秀丽。您应该也会想念我这个曾在金马门待诏的客人吧,我就像那投江的屈原一样怀才不遇,只能去凭吊古贤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逐句剖析

"吾爱崔秋浦":我喜欢崔秋浦,

"宛然陶令风":宛然有陶渊明的作风。

# 陶令: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其为陶令。

"门前五杨柳":门前栽上五棵柳树,

# 五杨柳:陶渊明宅前有五株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井上二梧桐":井上长着两棵悟桐。

# 二梧桐:喻为官清廉。元行恭诗:“惟余一废井,尚夹二梧桐。”

"山鸟下厅事":山鸟落在厅堂,

# 山鸟下厅事:山鸟飞到厅堂来,是说县境没有狱讼。厅事:即厅事堂,官府治事之所。

"檐花落酒中":屋檐下边开的花的花瓣飘入酒中。

"怀君未忍去":怀念你不忍离去,

"惆怅意无穷":离别的惆怅之情无穷无尽。

"崔令学陶令":崔县令效仿陶渊明,

"北窗常昼眠":白天常在北窗下睡眠。

# 北窗常昼眠:当夏月,陶渊明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见《晋书·陶潜传》。

"抱琴时弄月":他时常在夜晚抱着琴对着明月弹奏,

# 抱琴时弄月:“抱琴”二句:据《晋书·陶潜传》,陶渊明不善弹琴,但藏有无弦素琴一张;诗人在酒酣之余,经常抚弄,借此表达其心中的情感。

"取意任无弦":追求的是那份适意,并不在意琴有没有弦。

"见客但倾酒":见了客人来就倒酒,

"为官不爱钱":做官不贪爱钱财。

"东皋春事起":东边的田野春事已起,

# 东皋春事起:“东皋”二句:一作“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东皋:晋阮籍曾在“东皋”种黍稷以酿酒。“东皋”是田野或高地的泛称。

"种黍早归田":早早去种黍回归田园。

"河阳花作县":崔县令治理秋浦县,就像潘岳治理河阳县让全县遍植桃李花一样,

# 河阳花作县:晋潘岳任河阳县令时种了很多桃李,人们称为“河阳一县花”。

"秋浦玉为人":他本人风神俊朗,如同美玉一般。

# 玉为人:晋裴楷仪表脱俗,又博览群书,精通义理,时称“玉人”。此处借喻崔秋浦。

"地逐名贤好":因为有了您这位贤明的县令,秋浦这个地方也变得声名美好,

# 名贤:才高德重的人,指崔秋浦。,逐:随着。,地:指秋浦这个地方。

"风随惠化春":风气随教化而如春。

# 春:生机。,惠化:值得称道的政绩与教化。,风:社会风气。

"水从天汉落":秋浦县的水仿佛从银河中倾泻而下,

# 天汉:天河。

"山逼画屏新":山峦逼近眼前,就像一幅崭新的画屏般清新秀丽。

# 山逼画屏新:近在门外的山像新的屏风一样。逼:迫近。

"应念金门客":您应该也会想念我这个曾在金马门待诏的客人吧,

# 金门客:指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汉代凡以才能优异被推荐入京的人,需在金马门(宫名)待诏(等待皇帝任命)。贾谊十八岁时以才名被推荐入朝,故称贾谊为金门客。

"投沙吊楚臣":我就像那投江的屈原一样怀才不遇,只能去凭吊古贤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 投沙吊楚臣:贾谊后被权贵排挤滴贬到长沙,他曾作赋吊念屈原。投:抛弃。沙:长沙。楚臣:指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崔秋浦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这是一组酬赠诗。这三首诗描绘了当年秋浦城的风貌,诗中李白对崔县令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崔县令不仅为人超脱世俗,有着悠然闲适的生活情趣,且为官清正廉洁,凭借清明的教化取得显著政绩。这组诗不仅是对崔县令的赞誉,更深刻体现了李白的人生价值取向、政治抱负,以及他对为官者应具备的品德与才能的理想追求。全诗虚实相生,围绕崔县令这一核心人物展开描写,将其如陶渊明般的形象塑造得生动饱满,充分彰显出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与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寓居宣城郡(治所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期间,曾前往拜访秋浦(今安徽省池州市)县令崔钦,《赠崔秋浦三首》便创作于此次拜访之时。此前,李白多次游历秋浦,留下诸多诗篇。自天宝三载(744年)被放逐还山后,李白辗转梁宋、齐鲁之地,北上幽燕,后又南归宣城。此后,他以宣城为活动中心,频繁往来于江左地区。尽管李白纵情山水以排遣忧愁,但其心系朝廷,从刚离长安时对权贵佞臣的强烈愤慨、自信能够东山再起,到北游燕赵目睹安禄山叛乱之象后,转变为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深切忧虑,曾发出“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警示,也因“自顾无所用”而“泪满逐臣衣”。在其诗作中,李白大胆揭露统治集团的种种恶行,如“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所反映的害贤妒能、诛杀异己、独揽朝政、穷兵黩武、荒淫腐化等现象;同时,他也热情讴歌祖国的山水名胜与人间美好的道德情操;还通过赞颂地方贤能官吏,展现对百姓疾苦的关切,抒发自身的政治理想,《赠崔秋浦三首》正属于此类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酬赠诗。这组诗描绘了秋浦城的风貌,刻画了崔秋浦县令超脱世俗、清正廉洁、治绩卓著的形象,诗人借对崔县令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官吏的期许,以及对人生价值、政治理想的思考,同时也委婉反映出贤才遭弃的社会现象,寄托了自身的浪漫主义理想与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使用典故,如其一的颈联“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益都耆旧传》记载景放为益州太守,威恩洽畅,有鸠巢于听事。胡三省解释听事为中庭,是受事察讼的地方。诗人用此典表明县令崔某治理地方,百姓安乐,民无诉讼,政通人和。象征:其三的颈联“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秋浦的山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九华山瀑布如银河落下,山似画屏新鲜可爱,象征着秋浦县因为有崔令治理而重放光彩,大显神姿,托出诗人对崔令的赞美之情,是寓情于山水的象征手法。反衬:其二中以“为官不爱钱”的否定句式,反衬崔令不贪名利、心系百姓的品格,与封建社会多数官吏追名逐利的常态形成鲜明对比;其一中则用“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的清幽之景,反衬一般官场的嘈杂纷扰,凸显崔令治理下秋浦的安宁与和谐。白描:其一“门前五柳树,井上二梧桐”以简练笔墨勾勒崔令居所景致,不着浓墨重彩,仅用柳、桐两种意象,便显其环境清幽与主人雅趣;其二“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以直白语言刻画崔令言行,不加修饰却精准凸显其真率品性与清廉操守。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用八句写秋浦县令崔某的风范,是总写,总抒感受。这首诗以直接与间接描写手法,刻画出崔令的风神秀美。诗歌首联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在激昂与舒缓的节奏转换间,将情感层层推进,成功引发读者对崔县令的崇敬之意,同时也勾起人们对其“陶令之风”的强烈好奇。“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李白以直抒胸臆的呼告手法,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崔秋浦的倾慕。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瞬间将读者带入他充满热情的情感世界。紧接着,诗人点明热爱崔秋浦的缘由——崔县令治理秋浦,宛如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那般潇洒自如。陶渊明是李白心中理想的官吏典范与做人楷模,李白自身的思想与性格,也与陶渊明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黑暗腐朽的朝廷中,李白屡遭排挤,被迫请辞还山。如今在地方官吏中遇见崔秋浦这样具有“陶令之风”的人,仿佛觅得知音,情感也从最初的惊叹,渐渐转化为深沉的喜爱。颔联则细致入微地铺陈崔县令的“陶令之风”。“门前五柳树,井上二梧桐。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这四句诗生动描绘出崔县令官衙与宅院的清幽景致:门前挺立着五棵柳树,井边生长着两株梧桐;山鸟自由地飞落官衙厅堂,房檐上的花瓣轻盈飘入酒杯之中。如此优美的环境,借柳树、梧桐等意象,巧妙映射出主人公独特的性格与高雅的审美情趣,也暗示这是主人精心营造的结果。元行恭曾有“惟余一废井,尚夹两株桐”的诗句,李白化用此典,含蓄地赞颂主人公美好的品格。这四句诗将情趣之美与品格之美完美融合,使崔县令的形象形神兼备。通过用典,抽象的“陶令风”变得具体可感,崔县令的思想品格也更为生动鲜活,以具体意象展现抽象特质,比直白叙述更具韵味与深度。这样的官吏,以百姓安居乐业为根本,施行无为而治,使得民众安乐,讼事平息。崔县令也得以悠然自得,饮酒赋诗,陶醉于生活的闲适之中。颈联同样运用典故,《益都耆旧传》记载益州太守景放,因其治理有方、恩威并施,有鸠鸟在官署中庭筑巢。胡三省注释“听事”为处理事务、审理诉讼的地方。李白借用此典,意在表明崔县令治理下的秋浦,百姓生活安定,没有诉讼纷争,呈现出政通人和的景象。这与陶渊明以礼乐教化百姓的理想不谋而合,也是“陶令之风”的重要体现。山鸟随意出入厅堂,檐花自在飘落杯中,一切都在自然中发生,李白对此情此景深感愉悦。这四句诗巧妙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营造出静谧、美好的意境,借此展现崔县令高尚的品格与卓越的治政才能。既呼应开头,又铺排有序,内涵丰富,实现了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诗歌情感层层递进,发展至尾联,自然引出“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的深情告白。李白先是倾诉自己因不舍而不忍离去的眷恋,又预想分别后将陷入无尽惆怅之中,真挚地抒发了对崔县令的深厚情谊。第二首诗着重刻画崔令的形象与神态。这首诗明誉崔令、却以陶令为则,亦崔亦陶。相兼相生,以形托神。写实与理想融合无痕。然而却又透露出朝廷不重贤才,官场倾轧,应及早功成身退的思虑。首联开门见山,点明“崔令学陶令”,即效仿陶渊明的行事风格。那么崔令究竟学陶渊明什么呢?学的是陶渊明北窗高卧、自比上古之人的闲适。因白日官衙内清净安宁,无诉讼之事烦扰,崔令得以读书,困乏时便可安然昼眠。这两句诗生动展现出崔令如陶渊明一般,治理地方以安民为本,百姓安居乐业,讼事自然平息,秉持“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理念,于北窗闲卧间涵养真性。短短两句,自然质朴,却将崔令为官清正、地方政通人和、政绩卓著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颔联进一步补充描绘崔令效仿陶渊明的风度,“抱琴弄明月,取意任无弦”。此句化用典故,描绘崔令在夜晚饮酒赏月,怀抱无弦之琴,悠然自得。古人常言人生贵在适意,崔令正是追求内心的满足,享受平静愉悦的心境,摆脱世俗烦忧。这两句诗借崔令抚琴弄月的场景,暗示其政事顺遂,百姓安乐,环境清幽。正因如此,他别无所求,唯寄情于酒与琴,从中可看出他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淡泊功名利禄、不沉溺声色之欲的高尚品格。不过,这样理想化的官吏,在李白所处的盛唐时代实属罕见,难免带有李白个人的理想色彩。颈联在叙事中实现转折。“见客但倾酒”,生动刻画崔令待人真诚坦率,毫无世俗的虚伪做作。他如同陶渊明般率真,以酒待客,于酒中尽显真性,这与李白的性格颇为相似,故而李白由崔令联想到陶渊明,以陶渊明的风范来形容崔令。当读者以为补叙至此结束时,诗意陡然转折,着重强调崔令“为官不爱钱”这一难能可贵的品质。李白用一个全称否定句,明确表明崔令与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士子截然不同,彰显其淡泊名利的操守。那么崔令为官不为名利,又是为了什么?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为了百姓。通过这一否定句式,巧妙反衬出崔令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此句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在自然流畅的叙述中升华出深刻的哲理与高远的境界。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李白劝诫并期望崔令能如陶渊明一般,亲自耕种于东皋之地,多种黍米。这两句诗化用典故,在结尾处传递出对崔令回归田园、坚守本心的美好期许。第三首诗写秋浦县境的风俗人情,自然环境之优美,借以歌颂崔令治绩。首联巧妙运用典故,以“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起笔。晋代潘岳任河阳县令时,命百姓广种桃李花,使得河阳被誉为“一县花”,此处借潘岳之事,喻指崔县令如繁花般滋养百姓,象征着在其治理下百姓精神世界蓬勃向上、美好高洁。而晋人裴楷风神俊朗、学识渊博,被赞为“玉人”,诗人借此比况崔县令风度翩翩、才学出众,给予其极高赞誉。玉向来为古人珍视,因其纯净无瑕,这两句诗借典故充分展现崔县令卓越的政绩,以及他如美玉般完美、毫无瑕疵的风采与学识。颔联转换笔调,采用间接描写的方式,描绘地域风情,以此烘托崔县令政绩之美。“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春”,意为秋浦县因崔县令这位贤能之士的治理声名远扬,在他仁政德治的影响下,民风如沐春风般淳朴和善。贤才治县,让整个地域焕发生机,百姓受惠,民风回归淳厚,县名也随之远播。此联表面写地域风貌,实则意在盛赞崔县令,同时也暗含选拔贤才治理地方的深意。颈联笔锋一转,开始描绘自然环境。“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诗人笔下,秋浦县九华山的瀑布好似自银河倾泻而下,气势雄浑奔放,格调古朴自然;九华山巍峨耸立,仿佛一幅崭新的山水画卷近在眼前,令人仿若置身画境,沉醉于山水之间。这是一种象征手法,诗人借山水之美,暗示秋浦的山水因崔县令的治理而重焕光彩、尽显神韵。山水灵动鲜活的姿态,绝非普通画作所能比拟,字里行间涌动着的诗情,正是诗人对崔县令赞美之情的自然流露,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正如晋代王蕴任竟陵太守时推行德政,深受百姓爱戴,获众人歌颂,崔县令的功绩与之相比亦不逊色。尾联“应念金门客,投沙吊楚臣”是李白饱含期待的表达,同样运用典故。“金马门”为汉代宫门,因门旁立有铜马而得名,汉代朝廷常将才能出众之人安置于此待诏。东方朔曾感慨自己“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李白借此自比曾待诏翰林院的经历,抒发自己虽有大才却遭弃用的无奈。这两句诗通过典故,含蓄地展现了他的卓越才智、爱国热忱,以及坎坷不平的遭遇,揭示了贤才遭人妒忌这一古往今来共有的社会现象,不仅深化了诗歌内涵,也在某种程度上慰藉了自己的心灵。此联与组诗第一首“吾爱崔秋浦”的开篇相呼应,从以对崔秋浦的喜爱开启情感篇章,到以期望崔秋浦铭记自己收尾,将读者的情绪推向高潮,并让这份情感久久萦绕,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赠崔秋浦三首》是李白匠心独运的组诗作品,三首诗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却各有侧重。基于不同的描写重点,李白采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诠释共同主旨。诗人将对陶渊明的歌颂、对崔令的喜爱,以及自身的政治理想巧妙融合,借此暗示在看似繁华的盛唐社会,贤者被弃、主动避世的悲剧已然存在,也隐约透露出社会发展或将走向转折的危机。组诗以崔令为核心,全方位展现其志向、操守与政绩。李白在创作中虚实结合,写实与想象相互交织,使崔令的形象立体饱满、品格高尚。笔下的崔秋浦宛如陶渊明般超凡脱俗,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精神都刻画得极为生动,给人以鲜活的画面感。通过对崔秋浦细致入微的描写,李白寄托了自己的浪漫主义理想,既表达了对崔秋浦的赞美之情,也借此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缓解仕途失意带来的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境清绝。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诗亦有陶令风。

伊豫松山、近藤元粹选评《李太白诗醇》

# 太白《赠崔秋浦》三首,又云:“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又云:“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想见崔公壮年俊伟。廉隅自爱,故太白深许之。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

下一篇:唐·冯延巳《浣溪沙·醉忆春山独倚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