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崔秋浦":我喜欢崔秋浦,
"宛然陶令风":宛然有陶渊明的作风。
# 陶令: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其为陶令。
"门前五杨柳":门前栽上五棵柳树,
# 五杨柳:陶渊明宅前有五株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井上二梧桐":井上长着两棵悟桐。
# 二梧桐:喻为官清廉。元行恭诗:“惟余一废井,尚夹二梧桐。”
"山鸟下厅事":山鸟落在厅堂,
# 山鸟下厅事:山鸟飞到厅堂来,是说县境没有狱讼。厅事:即厅事堂,官府治事之所。
"檐花落酒中":屋檐下边开的花的花瓣飘入酒中。
"怀君未忍去":怀念你不忍离去,
"惆怅意无穷":离别的惆怅之情无穷无尽。
"崔令学陶令":崔县令效仿陶渊明,
"北窗常昼眠":白天常在北窗下睡眠。
# 北窗常昼眠:当夏月,陶渊明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见《晋书·陶潜传》。
"抱琴时弄月":他时常在夜晚抱着琴对着明月弹奏,
# 抱琴时弄月:“抱琴”二句:据《晋书·陶潜传》,陶渊明不善弹琴,但藏有无弦素琴一张;诗人在酒酣之余,经常抚弄,借此表达其心中的情感。
"取意任无弦":追求的是那份适意,并不在意琴有没有弦。
"见客但倾酒":见了客人来就倒酒,
"为官不爱钱":做官不贪爱钱财。
"东皋春事起":东边的田野春事已起,
# 东皋春事起:“东皋”二句:一作“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东皋:晋阮籍曾在“东皋”种黍稷以酿酒。“东皋”是田野或高地的泛称。
"种黍早归田":早早去种黍回归田园。
"河阳花作县":崔县令治理秋浦县,就像潘岳治理河阳县让全县遍植桃李花一样,
# 河阳花作县:晋潘岳任河阳县令时种了很多桃李,人们称为“河阳一县花”。
"秋浦玉为人":他本人风神俊朗,如同美玉一般。
# 玉为人:晋裴楷仪表脱俗,又博览群书,精通义理,时称“玉人”。此处借喻崔秋浦。
"地逐名贤好":因为有了您这位贤明的县令,秋浦这个地方也变得声名美好,
# 名贤:才高德重的人,指崔秋浦。,逐:随着。,地:指秋浦这个地方。
"风随惠化春":风气随教化而如春。
# 春:生机。,惠化:值得称道的政绩与教化。,风:社会风气。
"水从天汉落":秋浦县的水仿佛从银河中倾泻而下,
# 天汉:天河。
"山逼画屏新":山峦逼近眼前,就像一幅崭新的画屏般清新秀丽。
# 山逼画屏新:近在门外的山像新的屏风一样。逼:迫近。
"应念金门客":您应该也会想念我这个曾在金马门待诏的客人吧,
# 金门客:指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汉代凡以才能优异被推荐入京的人,需在金马门(宫名)待诏(等待皇帝任命)。贾谊十八岁时以才名被推荐入朝,故称贾谊为金门客。
"投沙吊楚臣":我就像那投江的屈原一样怀才不遇,只能去凭吊古贤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 投沙吊楚臣:贾谊后被权贵排挤滴贬到长沙,他曾作赋吊念屈原。投:抛弃。沙:长沙。楚臣:指屈原。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酬赠诗。这组诗描绘了秋浦城的风貌,刻画了崔秋浦县令超脱世俗、清正廉洁、治绩卓著的形象,诗人借对崔县令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官吏的期许,以及对人生价值、政治理想的思考,同时也委婉反映出贤才遭弃的社会现象,寄托了自身的浪漫主义理想与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使用典故,如其一的颈联“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益都耆旧传》记载景放为益州太守,威恩洽畅,有鸠巢于听事。胡三省解释听事为中庭,是受事察讼的地方。诗人用此典表明县令崔某治理地方,百姓安乐,民无诉讼,政通人和。象征:其三的颈联“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秋浦的山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九华山瀑布如银河落下,山似画屏新鲜可爱,象征着秋浦县因为有崔令治理而重放光彩,大显神姿,托出诗人对崔令的赞美之情,是寓情于山水的象征手法。反衬:其二中以“为官不爱钱”的否定句式,反衬崔令不贪名利、心系百姓的品格,与封建社会多数官吏追名逐利的常态形成鲜明对比;其一中则用“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的清幽之景,反衬一般官场的嘈杂纷扰,凸显崔令治理下秋浦的安宁与和谐。白描:其一“门前五柳树,井上二梧桐”以简练笔墨勾勒崔令居所景致,不着浓墨重彩,仅用柳、桐两种意象,便显其环境清幽与主人雅趣;其二“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以直白语言刻画崔令言行,不加修饰却精准凸显其真率品性与清廉操守。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用八句写秋浦县令崔某的风范,是总写,总抒感受。这首诗以直接与间接描写手法,刻画出崔令的风神秀美。诗歌首联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在激昂与舒缓的节奏转换间,将情感层层推进,成功引发读者对崔县令的崇敬之意,同时也勾起人们对其“陶令之风”的强烈好奇。“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李白以直抒胸臆的呼告手法,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崔秋浦的倾慕。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瞬间将读者带入他充满热情的情感世界。紧接着,诗人点明热爱崔秋浦的缘由——崔县令治理秋浦,宛如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那般潇洒自如。陶渊明是李白心中理想的官吏典范与做人楷模,李白自身的思想与性格,也与陶渊明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黑暗腐朽的朝廷中,李白屡遭排挤,被迫请辞还山。如今在地方官吏中遇见崔秋浦这样具有“陶令之风”的人,仿佛觅得知音,情感也从最初的惊叹,渐渐转化为深沉的喜爱。颔联则细致入微地铺陈崔县令的“陶令之风”。“门前五柳树,井上二梧桐。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这四句诗生动描绘出崔县令官衙与宅院的清幽景致:门前挺立着五棵柳树,井边生长着两株梧桐;山鸟自由地飞落官衙厅堂,房檐上的花瓣轻盈飘入酒杯之中。如此优美的环境,借柳树、梧桐等意象,巧妙映射出主人公独特的性格与高雅的审美情趣,也暗示这是主人精心营造的结果。元行恭曾有“惟余一废井,尚夹两株桐”的诗句,李白化用此典,含蓄地赞颂主人公美好的品格。这四句诗将情趣之美与品格之美完美融合,使崔县令的形象形神兼备。通过用典,抽象的“陶令风”变得具体可感,崔县令的思想品格也更为生动鲜活,以具体意象展现抽象特质,比直白叙述更具韵味与深度。这样的官吏,以百姓安居乐业为根本,施行无为而治,使得民众安乐,讼事平息。崔县令也得以悠然自得,饮酒赋诗,陶醉于生活的闲适之中。颈联同样运用典故,《益都耆旧传》记载益州太守景放,因其治理有方、恩威并施,有鸠鸟在官署中庭筑巢。胡三省注释“听事”为处理事务、审理诉讼的地方。李白借用此典,意在表明崔县令治理下的秋浦,百姓生活安定,没有诉讼纷争,呈现出政通人和的景象。这与陶渊明以礼乐教化百姓的理想不谋而合,也是“陶令之风”的重要体现。山鸟随意出入厅堂,檐花自在飘落杯中,一切都在自然中发生,李白对此情此景深感愉悦。这四句诗巧妙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营造出静谧、美好的意境,借此展现崔县令高尚的品格与卓越的治政才能。既呼应开头,又铺排有序,内涵丰富,实现了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诗歌情感层层递进,发展至尾联,自然引出“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的深情告白。李白先是倾诉自己因不舍而不忍离去的眷恋,又预想分别后将陷入无尽惆怅之中,真挚地抒发了对崔县令的深厚情谊。第二首诗着重刻画崔令的形象与神态。这首诗明誉崔令、却以陶令为则,亦崔亦陶。相兼相生,以形托神。写实与理想融合无痕。然而却又透露出朝廷不重贤才,官场倾轧,应及早功成身退的思虑。首联开门见山,点明“崔令学陶令”,即效仿陶渊明的行事风格。那么崔令究竟学陶渊明什么呢?学的是陶渊明北窗高卧、自比上古之人的闲适。因白日官衙内清净安宁,无诉讼之事烦扰,崔令得以读书,困乏时便可安然昼眠。这两句诗生动展现出崔令如陶渊明一般,治理地方以安民为本,百姓安居乐业,讼事自然平息,秉持“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理念,于北窗闲卧间涵养真性。短短两句,自然质朴,却将崔令为官清正、地方政通人和、政绩卓著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颔联进一步补充描绘崔令效仿陶渊明的风度,“抱琴弄明月,取意任无弦”。此句化用典故,描绘崔令在夜晚饮酒赏月,怀抱无弦之琴,悠然自得。古人常言人生贵在适意,崔令正是追求内心的满足,享受平静愉悦的心境,摆脱世俗烦忧。这两句诗借崔令抚琴弄月的场景,暗示其政事顺遂,百姓安乐,环境清幽。正因如此,他别无所求,唯寄情于酒与琴,从中可看出他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淡泊功名利禄、不沉溺声色之欲的高尚品格。不过,这样理想化的官吏,在李白所处的盛唐时代实属罕见,难免带有李白个人的理想色彩。颈联在叙事中实现转折。“见客但倾酒”,生动刻画崔令待人真诚坦率,毫无世俗的虚伪做作。他如同陶渊明般率真,以酒待客,于酒中尽显真性,这与李白的性格颇为相似,故而李白由崔令联想到陶渊明,以陶渊明的风范来形容崔令。当读者以为补叙至此结束时,诗意陡然转折,着重强调崔令“为官不爱钱”这一难能可贵的品质。李白用一个全称否定句,明确表明崔令与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士子截然不同,彰显其淡泊名利的操守。那么崔令为官不为名利,又是为了什么?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为了百姓。通过这一否定句式,巧妙反衬出崔令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此句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在自然流畅的叙述中升华出深刻的哲理与高远的境界。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李白劝诫并期望崔令能如陶渊明一般,亲自耕种于东皋之地,多种黍米。这两句诗化用典故,在结尾处传递出对崔令回归田园、坚守本心的美好期许。第三首诗写秋浦县境的风俗人情,自然环境之优美,借以歌颂崔令治绩。首联巧妙运用典故,以“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起笔。晋代潘岳任河阳县令时,命百姓广种桃李花,使得河阳被誉为“一县花”,此处借潘岳之事,喻指崔县令如繁花般滋养百姓,象征着在其治理下百姓精神世界蓬勃向上、美好高洁。而晋人裴楷风神俊朗、学识渊博,被赞为“玉人”,诗人借此比况崔县令风度翩翩、才学出众,给予其极高赞誉。玉向来为古人珍视,因其纯净无瑕,这两句诗借典故充分展现崔县令卓越的政绩,以及他如美玉般完美、毫无瑕疵的风采与学识。颔联转换笔调,采用间接描写的方式,描绘地域风情,以此烘托崔县令政绩之美。“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春”,意为秋浦县因崔县令这位贤能之士的治理声名远扬,在他仁政德治的影响下,民风如沐春风般淳朴和善。贤才治县,让整个地域焕发生机,百姓受惠,民风回归淳厚,县名也随之远播。此联表面写地域风貌,实则意在盛赞崔县令,同时也暗含选拔贤才治理地方的深意。颈联笔锋一转,开始描绘自然环境。“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诗人笔下,秋浦县九华山的瀑布好似自银河倾泻而下,气势雄浑奔放,格调古朴自然;九华山巍峨耸立,仿佛一幅崭新的山水画卷近在眼前,令人仿若置身画境,沉醉于山水之间。这是一种象征手法,诗人借山水之美,暗示秋浦的山水因崔县令的治理而重焕光彩、尽显神韵。山水灵动鲜活的姿态,绝非普通画作所能比拟,字里行间涌动着的诗情,正是诗人对崔县令赞美之情的自然流露,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正如晋代王蕴任竟陵太守时推行德政,深受百姓爱戴,获众人歌颂,崔县令的功绩与之相比亦不逊色。尾联“应念金门客,投沙吊楚臣”是李白饱含期待的表达,同样运用典故。“金马门”为汉代宫门,因门旁立有铜马而得名,汉代朝廷常将才能出众之人安置于此待诏。东方朔曾感慨自己“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李白借此自比曾待诏翰林院的经历,抒发自己虽有大才却遭弃用的无奈。这两句诗通过典故,含蓄地展现了他的卓越才智、爱国热忱,以及坎坷不平的遭遇,揭示了贤才遭人妒忌这一古往今来共有的社会现象,不仅深化了诗歌内涵,也在某种程度上慰藉了自己的心灵。此联与组诗第一首“吾爱崔秋浦”的开篇相呼应,从以对崔秋浦的喜爱开启情感篇章,到以期望崔秋浦铭记自己收尾,将读者的情绪推向高潮,并让这份情感久久萦绕,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赠崔秋浦三首》是李白匠心独运的组诗作品,三首诗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却各有侧重。基于不同的描写重点,李白采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诠释共同主旨。诗人将对陶渊明的歌颂、对崔令的喜爱,以及自身的政治理想巧妙融合,借此暗示在看似繁华的盛唐社会,贤者被弃、主动避世的悲剧已然存在,也隐约透露出社会发展或将走向转折的危机。组诗以崔令为核心,全方位展现其志向、操守与政绩。李白在创作中虚实结合,写实与想象相互交织,使崔令的形象立体饱满、品格高尚。笔下的崔秋浦宛如陶渊明般超凡脱俗,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精神都刻画得极为生动,给人以鲜活的画面感。通过对崔秋浦细致入微的描写,李白寄托了自己的浪漫主义理想,既表达了对崔秋浦的赞美之情,也借此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缓解仕途失意带来的痛苦。
# 诗境清绝。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诗亦有陶令风。
伊豫松山、近藤元粹选评《李太白诗醇》
# 太白《赠崔秋浦》三首,又云:“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又云:“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想见崔公壮年俊伟。廉隅自爱,故太白深许之。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上一篇:唐·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