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shā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xiàng
dōng
shān
jiǔ
qiáng
wēi
huā
bái
yún
huán
sàn
míng
yuè
luò
shuí
jiā
jīn
xié
xiè
cháng
xiào
jué
rén
qún
bào
dōng
shān
kāi
guān
sǎo
bái
yún

译文

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长啸一声远离世人。我准备告诉东山的隐者们,为我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

逐句剖析

"不向东山久":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

# 东山:在今浙江上虞市西南,东晋名臣谢安隐居的地方。,向:去。

"蔷薇几度花":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

# 几度:开过几次。

"白云还自散":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

"明月落谁家":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

"我今携谢妓":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

# 谢妓:指谢安隐居东山携带的歌妓,暗指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今:现在。

"长啸绝人群":长啸一声远离世人。

# 绝:远离。

"欲报东山客":我准备告诉东山的隐者们,

# 东山客:指隐者,即谢安。

"开关扫白云":为我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

# 扫:打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东山两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两首均为五言绝句。此诗以东山为意象,借东晋名仕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仕途浮沉的感慨。第一首通过“不向东山远,蔷薇几度花”的今昔对比,暗喻时光流逝与自身漂泊;第二首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的灵笔抵触,勾勒出东山清幽之景,同时暗含对功名虚妄的哲思。全诗语言简练,善用白描与典故,将历史人物与个人情怀交融,虚实相生,意境空灵超逸。后人多赞此组诗“以淡语写深情”,既延续了李白洒脱的诗风,又展现了其晚年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是李白山水田园诗中兼具哲理与美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忆东山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李白对早年隐逸生活的追忆之作。一说李白曾隐居东山,对东山的美景和往昔生活有着深刻的眷恋,在离开后回忆起东山的种种而创作。一说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之后,借回忆东山生活来抒发内心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组诗,也是一组兼具怀古与怀人性质的诗。第一首描绘诗人久别东山,看到蔷薇花开花落,不禁感叹时光流逝,白云依旧自在飘散,明月却不知如今照临何处,表达对曾经在东山生活的深切怀念。第二首想象自己如谢安般携妓远离尘世喧嚣,渴望告知东山旧友,自己将扫除白云,迎接未来生活,体现对友人的思念,也表达了向往归隐东山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象征:“白云”“明月”“松风”等意象象征隐逸生活的清幽自由,如“白云还自散”以流动的白云暗喻诗人漂泊无羁的心境,赋予景物深层意蕴。虚实结合:诗中"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借谢安典故虚写隐逸情怀,与实写东山之景交融,时空交错凸显诗人超脱世俗的志趣。借景抒情:全诗通过细腻描摹东山幽静之景(如“明月落谁家”),含蓄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眷恋与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对比:组诗两首间形成情感递进,第一首忆东山清景,第二首抒现实羁旅,以隐逸理想与漂泊现状的对比深化矛盾心境。双关:“白云还自散”,既写了白云堂前白云自在飘散的景象,又暗示了诗人对过去那种无拘无束、自由闲散的生活的怀恋;“明月落谁家”,既问明月堂前的明月如今照在谁家,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曾经在东山的生活的追忆,以及对那种生活是否还能重现的疑问。

3. 分段赏析

东山之上,白云堂与明月堂相映成趣。李白在《忆东山二首》中勾勒的蔷薇、白云与明月,绝非信手拈来,而是紧扣东山景致,暗含双关之意。即便创作受限于特定地点,他仍能将东山风物化为自然随性的诗行,尽显浑然天成之妙。李白对东山的向往,源于对谢安的深切仰慕。这位于淝水之战中从容指挥,以少胜多击溃苻坚百万大军的传奇人物,早年隐居东山,功成后又几度归隐。在李白眼中,东山之隐象征着超脱权势却心系苍生的高尚品格——既能在隐退时保持澹泊,亦能在时局危难时挺身而出。这种将隐逸与从政相融合的人生理想,贯穿李白一生。他多次以谢安自比,无论是“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的失意慨叹,还是“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情壮志,皆在不同境遇中流露出对谢安式人生的追慕。写作此诗时,李白身处长安。虽蒙唐玄宗下诏征召,却未获施展抱负的机会。因正直孤傲的性情,他屡遭权贵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记载,李白遭人诽谤,渐被疏远,只能“浪迹纵酒以自昏秽”。诗中“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似在默默计算离开隐居之地的时光,字里行间藏着岁月虚度、壮志难酬的喟叹。当初为实现匡世济民之志应诏入京,如今却无所建树,故而面对“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的景象,既有对东山故地的深切向往,又因未能成就功业而心怀愧疚。“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生动展现李白饮酒作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则直白倾诉对谢安隐居生活的憧憬,将他矛盾又复杂的心境展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忆东山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追忆东山隐逸生活的组诗佳作,全诗语言清新明快,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东山幽静风光,如“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一句既描绘了山间云月交辉的空灵画面,又暗含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情景交融意蕴悠长。此诗虽短小,却充分展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特色,不事雕琢而自显高妙。诗中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更以豪放之语抒写隐逸之志,将魏晋名仕的洒脱风骨与自身浪漫情怀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作为李白山水诗的代表之一,该诗不仅延续了其飘逸洒脱的创作风格,更以虚实相生的意境和凝练含蓄的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皎然《送灵澈》

下一篇:唐·李贺《将进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