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下广陵去":小舟朝广陵驶去,
# 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月明征虏亭":明月照着征虏亭。
#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山花如绣颊":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
# 绣颊: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江火似流萤":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征虏亭到广陵一带的江中夜景,展现了船行江上,明月照耀征虏亭,山花绚烂,江火闪烁的美妙画面,营造出清幽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出游时的喜悦之情。借征虏亭至广陵途中的夜景描写,写出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比喻:“山花如绣颊”,把征虏亭畔的山花比作涂过胭脂的少女面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花的娇艳绚丽。
3. 分段赏析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诗人坐在轻舟之上,回首凝望征虏亭。在皎洁月光的倾洒下,那古朴的亭子轮廓清晰,傲然矗立。一般而言,夜色在诸多诗人的笔下常呈现出静谧、慵懒之态,似带着丝丝倦意。然而在李白的笔触下,征虏亭周边的夜色却充满了灵动与生机,不仅有着柔和的美感,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活力,令人眼前一亮。“山花如绣颊”,在唐代的风俗中,少女会精心妆饰面颊,人们称之为“绣颊”。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李白在此巧妙地以“绣颊”借代少女,用以形容征虏亭畔的山花。在朦胧月色的笼罩下,那一片片山花姿态婀娜,宛如一群活泼烂漫的少女,亭亭玉立在江头,似在含情脉脉地为诗人送别。这一比喻极为精妙,瞬间赋予江岸蓬勃的生气与活力,让整个画面都鲜活起来。“江火似流萤”,江上的渔火以及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密密麻麻,星星点点。它们在夜色中闪烁明灭,模模糊糊,恰似无数萤火虫在肆意飞舞。原本静止的渔火,在诗人独特的视角下,从行船的感受出发,被赋予了动态之美。诗人用灵动的笔触,让江面的景象不再沉闷,而是活泼泼地飞动起来,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夜下征虏亭》是一首意境优美的五言绝句。诗人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极具感染力的春江花月夜图。夜幕笼罩下,岸上的山花在月色中摇曳生姿,仿佛含情脉脉;江面上渔火点点,在水波间闪烁明灭,宛如梦幻奇景。古朴的征虏亭静静伫立在岸边,一叶轻舟悠悠顺流而下,皎洁的月光倾泻江面,粼粼波光随江水荡漾,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绝美画卷。全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将从征虏亭至广陵的江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将景物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如画的意境中,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情热爱,以及旅途中悠然自得的喜悦之情,都如涓涓细流般自然流露。其精湛的语言表现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盛唐江夜的静谧与美好,尽显诗仙驾驭文字的非凡功力。
# 李白夜下征虏亭而作。山花红火皆亭边之物,月下所见者也。或曰“红”当作“江”,江中渔火也。
明朱谏
上一篇:唐·李冶《相思怨》
下一篇:唐·李白《赤壁歌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