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争战决雌雄":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
# 雌雄:指输赢。,二龙:指曹操和周瑜。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赤壁楼船扫地空":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 赤壁楼船扫地空: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赤壁: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烈火张天照云海":烈火熊熊硝烟冲天,照耀云海,
# 张:直冲。
"周瑜于此破曹公":周瑜在此地大破曹公。
# 于:在这。
"君去沧江望澄碧":君去长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
# 望:一作“弄”。,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鲸鲵唐突留余迹":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时争斗的遗迹。
#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请您一定要将实地的观感写信告诉我,
# 书:写信。
"我欲因之壮心魄":使我看过信后大壮心胆与气魄。
# 因:看过。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兼怀古题材的诗。描绘了赤壁之战中“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宏大激烈战争场景,体现出历史的波澜壮阔与英雄的风采。同时,营造出一种慷慨雄壮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事迹的向往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送别友人之际,还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希望友人常来信分享经历以壮自己心魄,展现出真挚的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整首诗以赤壁之战这一著名历史典故为核心展开。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诗人借助这一典故,不仅描绘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还借周瑜破曹公之事,表达对英雄壮举的崇敬以及自身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夸张:“烈火张天照云海”一句,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赤壁之战时火势的猛烈程度,说大火能“张天”且照亮“云海”,生动地展现出战争场面的惊心动魄,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象征:“二龙争战”将曹操与孙刘联军的对峙象征为两条龙的争斗,形象地体现出双方势均力敌、争夺天下的紧张态势,使诗歌的表达更为生动形象,富有艺术张力。倒装:正常逻辑应先阐述火攻导致楼船覆灭的原因,再呈现楼船扫地空的结果,但诗人先写“楼船扫地空”,后说“烈火张天照云海”,颠倒因果顺序。这种手法先抛出战争结局,引发读者好奇,再揭示原因,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强化了诗歌的吸引力,也凸显了诗人对胜利者辉煌战果的赞赏之情。情景交融:在送别友人时,诗人描绘“君去沧江望澄碧”之景,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南浦送别的感伤融入这清澄碧绿的江波之景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惆怅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借古抒怀:诗人通过对赤壁之战这一古代战事的描述,借周瑜破曹的英雄事迹,抒发自己渴望在现实中建立丰功伟绩的壮志豪情,借古人之事,抒自身怀抱,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一二句,聚焦赤壁之战。曹操率大军深入东吴,一心与周瑜“决”高下、“争”雌雄。周瑜虽处劣势,却巧用智谋,以火攻扭转战局,致曹军全军溃败。“二龙争战”生动象征魏吴对峙,“楼船扫地空”尤为精妙。曹军楼船密布江面,自恃坚不可摧,岂料瞬间被“扫”为乌有。诗人以“地”言楼船安营,既如实描绘曹军在吴地惨败,又含蓄讽刺其吞并东吴之妄想。三四句,前以“楼船扫地空”暗示战争结局,此二句阐明缘由。“烈火张天照云海”,不仅解释楼船覆灭之因,更逼真展现古战场烈焰冲天、云海如沸的壮烈场景。“张”“照”二字,极写吴军攻势之猛。诗人颠倒因果,先声夺人,亦表对胜者辉煌战果的赞许。赤壁之战成败,火攻是法,关键还在统帅战略战术。“周瑜于此破曹公”,以凝炼之笔,突显周瑜从容破曹的儒将风范,虽含议论,却自然质朴。后四句由咏史转入送别。“君去沧江望澄碧”,友人将别,面对澄澈江波,难免涌起南浦伤别之情。而古战场“二龙争战”之景仍历历在目,“鲸鲵唐突留馀迹”,“鲸鲵”典出《左传》,喻指曹操妄图吞吴的不义之举。李白送别时,未断咏史情感脉络。随即回归现实,“一一书来报故人”,盼友人常寄佳音。想来友人也是胸怀壮志之人,故诗人结尾称“我欲因之壮心魄”,希望借友人消息鼓舞自身豪情。
4. 作品点评
李白自早年便怀揣“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般宏伟的政治抱负,这首《赤壁歌送别》在一定程度上,真切地反映出他壮年时期济世救民的深切思想情感。诗中将咏史与送别巧妙融合,且尤为侧重咏史部分,其根源便在于此。从诗歌形式来看,此诗韵脚呈现“平仄相半”之态,与王勃《滕王阁诗》这类“初唐短歌”颇为相似。然而,李白特意避开律体的束缚,将通常婉丽和平的格调,转变为慷慨雄壮的激昂之声,这正是该诗与王勃诗作的显著差异所在。
上一篇:唐·李白《夜下征虏亭》
下一篇:唐·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