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ì
sòng
bié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èr
lóng
zhēng
zhàn
jué
xióng
chì
lóu
chuán
sǎo
kōng
liè
huǒ
zhāng
tiān
zhào
yún
hǎi
zhōu
cáo
gōng
jūn
cāng
jiāng
wàng
chéng
jīng
táng
liú
shū
lái
bào
rén
yīn
zhī
zhuàng
xīn

译文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烈火熊熊硝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在此地大破曹公。君去长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时争斗的遗迹。请您一定要将实地的观感写信告诉我,使我看过信后大壮心胆与气魄。

逐句剖析

"二龙争战决雌雄":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

# 雌雄:指输赢。,二龙:指曹操和周瑜。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赤壁楼船扫地空":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 赤壁楼船扫地空: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赤壁: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烈火张天照云海":烈火熊熊硝烟冲天,照耀云海,

# 张:直冲。

"周瑜于此破曹公":周瑜在此地大破曹公。

# 于:在这。

"君去沧江望澄碧":君去长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

# 望:一作“弄”。,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鲸鲵唐突留余迹":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时争斗的遗迹。

#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请您一定要将实地的观感写信告诉我,

# 书:写信。

"我欲因之壮心魄":使我看过信后大壮心胆与气魄。

# 因:看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赤壁歌送别》乃唐代诗仙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前半部分,即前四句,以豪迈之笔聚焦赤壁之战这一历史风云。诗人浓墨重彩地渲染战事,尤其凸显了周瑜在此役中的卓越功绩,将那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役描绘得惊心动魄。而后四句,笔锋一转,于送别之际抒发内心感慨。李白殷切希望友人在离去之后,能够时常修书寄来,分享旅途见闻与生活佳音。整首诗巧妙地将赤壁之战的壮怀激烈与送别友人的深厚情谊融为一体,且着重突出对赤壁之战的歌咏。其风格雄浑壮阔、慷慨激昂,在对历史与友情的娓娓道来中,深刻蕴含着李白渴望济世救民、一展宏图的宏大抱负与高尚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致创作于公元734年,即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彼时李白正在江夏(今湖北武汉)游历。回溯至公元727年,也就是开元十五年,李白客居云梦之时,得到故相许圉师赏识,将孙女许配于他。自那以后,李白便以安陆(今属湖北)为生活的中心,在湖北这片土地上度过了辗转流离的十年时光。其间,他还曾因结识荆州长史韩朝宗,而创作了散文名篇《与韩荆州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兼怀古题材的诗。描绘了赤壁之战中“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宏大激烈战争场景,体现出历史的波澜壮阔与英雄的风采。同时,营造出一种慷慨雄壮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事迹的向往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送别友人之际,还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希望友人常来信分享经历以壮自己心魄,展现出真挚的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整首诗以赤壁之战这一著名历史典故为核心展开。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诗人借助这一典故,不仅描绘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还借周瑜破曹公之事,表达对英雄壮举的崇敬以及自身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夸张:“烈火张天照云海”一句,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赤壁之战时火势的猛烈程度,说大火能“张天”且照亮“云海”,生动地展现出战争场面的惊心动魄,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象征:“二龙争战”将曹操与孙刘联军的对峙象征为两条龙的争斗,形象地体现出双方势均力敌、争夺天下的紧张态势,使诗歌的表达更为生动形象,富有艺术张力。倒装:正常逻辑应先阐述火攻导致楼船覆灭的原因,再呈现楼船扫地空的结果,但诗人先写“楼船扫地空”,后说“烈火张天照云海”,颠倒因果顺序。这种手法先抛出战争结局,引发读者好奇,再揭示原因,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强化了诗歌的吸引力,也凸显了诗人对胜利者辉煌战果的赞赏之情。情景交融:在送别友人时,诗人描绘“君去沧江望澄碧”之景,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南浦送别的感伤融入这清澄碧绿的江波之景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惆怅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借古抒怀:诗人通过对赤壁之战这一古代战事的描述,借周瑜破曹的英雄事迹,抒发自己渴望在现实中建立丰功伟绩的壮志豪情,借古人之事,抒自身怀抱,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一二句,聚焦赤壁之战。曹操率大军深入东吴,一心与周瑜“决”高下、“争”雌雄。周瑜虽处劣势,却巧用智谋,以火攻扭转战局,致曹军全军溃败。“二龙争战”生动象征魏吴对峙,“楼船扫地空”尤为精妙。曹军楼船密布江面,自恃坚不可摧,岂料瞬间被“扫”为乌有。诗人以“地”言楼船安营,既如实描绘曹军在吴地惨败,又含蓄讽刺其吞并东吴之妄想。三四句,前以“楼船扫地空”暗示战争结局,此二句阐明缘由。“烈火张天照云海”,不仅解释楼船覆灭之因,更逼真展现古战场烈焰冲天、云海如沸的壮烈场景。“张”“照”二字,极写吴军攻势之猛。诗人颠倒因果,先声夺人,亦表对胜者辉煌战果的赞许。赤壁之战成败,火攻是法,关键还在统帅战略战术。“周瑜于此破曹公”,以凝炼之笔,突显周瑜从容破曹的儒将风范,虽含议论,却自然质朴。后四句由咏史转入送别。“君去沧江望澄碧”,友人将别,面对澄澈江波,难免涌起南浦伤别之情。而古战场“二龙争战”之景仍历历在目,“鲸鲵唐突留馀迹”,“鲸鲵”典出《左传》,喻指曹操妄图吞吴的不义之举。李白送别时,未断咏史情感脉络。随即回归现实,“一一书来报故人”,盼友人常寄佳音。想来友人也是胸怀壮志之人,故诗人结尾称“我欲因之壮心魄”,希望借友人消息鼓舞自身豪情。

4. 作品点评

李白自早年便怀揣“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般宏伟的政治抱负,这首《赤壁歌送别》在一定程度上,真切地反映出他壮年时期济世救民的深切思想情感。诗中将咏史与送别巧妙融合,且尤为侧重咏史部分,其根源便在于此。从诗歌形式来看,此诗韵脚呈现“平仄相半”之态,与王勃《滕王阁诗》这类“初唐短歌”颇为相似。然而,李白特意避开律体的束缚,将通常婉丽和平的格调,转变为慷慨雄壮的激昂之声,这正是该诗与王勃诗作的显著差异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夜下征虏亭》

下一篇:唐·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