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难知恸哭":知道你听闻我遭难定会悲痛大哭,
"行啼入府中":一路啼哭着走进官府。
# 行啼:边走边哭。
"多君同蔡琰":感激你如同蔡琰一样,
"流泪请曹公":流着眼泪向有权势者求情。
"知登吴章岭":记得我曾登上吴章岭,
# 吴章岭:去寻阳城四十五里,岭南即今南康府也。
"昔与死无分":过去那次几乎与死亡没有分别。
"崎岖行石道":在崎岖的石头道路上行走,
"外折入青云":道路曲折向上延伸,仿佛通往青云。
"相见若悲叹":如果相见定会悲伤叹息,
"哀声那可闻":那悲哀的声音怎么忍心听闻。
# 那可闻:岂可闻。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贬谪题材且寄给妻子的诗。描绘了诗人被贬浔阳后,想象妻子为自己担忧、求情的情景,同时回忆自己被贬途中的艰难历程,营造出一种悲伤、无奈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妻子深情的感激,对自身不幸遭遇的哀伤,以及对与妻子相见的复杂心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间:前半部分以想象之笔勾勒妻子奔走的忧急情状,后半部分则以纪实之笔刻画诗人流徙途中翻越吴章岭的艰辛历程。末句“哀声那可闻”以反问作为结尾,在看似平静的语调中迸发出深沉的悲怆,使全诗的情感达到顶点。用典:“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运用蔡琰向曹操求情赎回自己的典故,将妻子比作蔡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妻子为救自己向掌权者流泪求情的举动,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凸显对妻子的高度赞美与感激。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诗人想象妻子得知自己遭难后,悲痛大哭,哭着前往官府为自己求情。以蔡琰的典故类比,高度赞扬妻子对自己的深情厚意,突出妻子为自己所做努力,体现诗人对妻子的感激之情。中间四句:“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诗人回忆自己被贬途中攀登吴章岭的艰难经历,道路崎岖,几乎与死亡相伴,形象地描绘出山路的险峻,“外折入青云”更增添了旅途艰难的画面感,表达出自身被贬的痛苦与无奈。最后两句:“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诗人想象与妻子相见时,两人或许都会悲叹,那哀声自己实在不忍听闻,将对未来相见的复杂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化了全诗哀伤、无奈的情感氛围,表达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