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情羁思共凄凄":贬官异乡两种凄凄之情交织,
# 凄凄:形容悲伤难过。,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这里特指谪居异地有家难归的悲凉思绪。,宦情:为官的情怀。这里特指在边远之地柳州作刺史的无聊心情。
"春半如秋意转迷":仲春景象如秋令人意象迷惘。
# 迷:凄迷。,春半:春季二月。
"山城过雨百花尽":山城一阵雨后百花纷纷凋零,
# 尽:凋零。,山城:这里指柳州。
"榕叶满庭莺乱啼":榕树落叶满庭黄莺纵情啼唱。
# 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描绘了柳州二月本应春光正盛,却呈现出百花凋零、榕叶满庭如秋景般的萧瑟画面。通过“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愁苦与羁旅漂泊的哀伤;又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景象描写,借景抒情,进一步强化这种沉重的情绪,展现出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和被贬后的惆怅心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人毫不掩饰地倾诉自己的“宦情”与“羁思”,直截了当地让读者触摸到他内心深处沉重的痛苦,彼时复杂的愁绪扑面而来,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诗人的心境。情景交融:开篇“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人直接抒发内心的愁苦。“宦情”与“羁思”交织,长久的仕途漂泊与思乡之情,加上屡遭贬谪的境遇,让他心情沉重。“共凄凄”直白地展现出这种心境。当他看到春光过半,本应生机勃勃的时节,在他眼中却“如秋”一般萧瑟。“春半如秋”并非单纯写景,而是愁绪与眼前之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心的凄苦使得明媚春光也蒙上了一层黯淡的色彩,将自己的愁绪融入到对季节的独特感受中,情景交融,“意转迷”更是进一步凸显出内心的迷茫烦乱,因景而生情,情又染景。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人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紧密相连,长久在外为官游历,远离家乡与亲人,旅途的奔波劳顿、离别的愁绪哀怨,任谁都难以无动于衷。加之柳宗元屡遭贬谪,这种情绪更是沉重万分。“共凄凄”三字,精准勾勒出他彼时的心境。“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如巨石撞击他的内心,想寻求解脱却又无计可施。在这般心境驱使下,他步出书房,徘徊庭院。而当他看到春光已过大半,愁绪反而愈发浓重。“春半如秋”用词平实却新颖,传达出一种独特感受,是愁绪与眼前之景相互交融的产物。“意转迷”三字承接“春半如秋”,将其内心的迷茫烦乱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侧重叙事描绘。“山城过雨”初看难以体会雨的程度与意味,紧接着“百花尽”三字给出补充。这场雨并非滋润早春的细雨,而是迅猛地席卷山城,力量强劲,荡涤万物。此句既紧扣诗题,落实了“春半如秋”,又自然引出末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榕树,枝干弯曲,旁逸斜出,因无用而得以长久存活。然而经此暴风雨洗礼,百年老榕也落叶满庭。这般景象令诗人伤感,而莺啼声更添愁绪。“乱”字,正是诗人心烦意乱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4. 作品点评
此诗写景尽显肃杀萧瑟,写情饱含凝重深沉。当二月春光正盛之时,却呈现出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之景。这般景象,反倒触动诗人的宦海愁绪与羁旅情思。其构思立意不落窠臼,与寻常之作大异其趣。遣词造句上,又极为质朴平实。这类作品往往于古朴简约中蕴含细腻丰富的情感,在平淡自然里寄托深远的韵味。唯有反复品味,方能领悟其中真意。
# 闽、广有木名榕。子厚集有《柳州二月榕叶落尽》诗云:“由城雨过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东坡诗云:“疏雨萧箫作晚凉,卧闻榕叶响长廊。”又云:“笑说南荒底处所,只今榕叶下庭皋。”即此木也。其木大而多阴,可蔽百牛,故字书有宽花广容之说。
宋严有翼《艺苑雌黄》
# 其情撗景自不可堪。
明高棅《唐诗品汇》引刘须溪
# 羁宦戚矣。花尽叶落,春半如秋,柳州风气之异,尤足使我意迷也。
明唐汝询《删订唐诗解》
# 意象殆不复堪。
不详宋代周弼、元代释圆至《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
# 此诗不言远滴之苦,而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于二十八字中见之。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下一篇:唐·陈陶《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