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寻芳泗水滨":趁风和日丽之时到泗水的河边踏青,
# 滨:水边,河边。,泗水:河名,在山东省。,寻芳:游春,踏青。,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无边光景一时新":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 新:既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新,也是出郊游赏、耳目一新的新。,光景:风光风景。,无边:无边无际。
"等闲识得东风面":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
# 东风:春风。,等闲:平常、轻易。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春景,也用以比喻物丰富多彩,繁荣兴旺的景象。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表面描绘春日踏青时“无边光景一时新”的盎然生机,实则暗喻儒家圣道的教化力量。诗中“泗水滨”借指孔子讲学之地,“东风”象征教化,“万紫千红”喻指孔学思想的绚烂多彩,通过虚实相生的意象,既展现了自然春光的蓬勃气象,又体现了诗人对儒家文化传承的向往,最终以“总是春”收束,表达了在乱世中追寻圣人之道、实现精神升华的深刻哲思。
2. 写作手法
双关:此诗巧用双关,明写春景而暗寓哲思。“胜日寻芳泗水滨”一句,“泗水”表面指山东水名,实则暗喻孔子讲学的洙泗之畔,借“寻芳”之名行“求圣道”之实;“万紫千红总是春”中,“万紫千红”既指百花盛放之景,又喻儒家学说之博大精深,而“东风”则双关春风与教化之力,将自然意象与理学追求浑然相融。全篇以景语作理语,表面咏叹春光绚烂,深层寄托对儒学传承的追寻,含蓄隽永,意蕴深远。象征:“泗水滨”暗指孔子讲学之地,以“寻芳”象征对儒家圣道的追寻;“东风面”将无形教化拟人化,喻指儒家思想如春风化育万物;“万紫千红”既写春色斑斓,更象征儒学思想的多元与生机,末句“总是春”点明真理普世价值的永恒性。全篇以自然意象承载哲思,理趣浑然天成。比喻:“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表面写百花竞放的绚烂春景,实则将“东风”喻为圣人教化,以“万紫千红”象征儒学思想的多元绽放。而“泗水滨”作为虚指,借孔子讲学故地暗喻求道之境,使“寻芳”升华为对真理的追寻。全篇以自然意象包裹哲理,将理学“格物致知”的体悟过程转化为春风化雨般的诗意表达。拟人:“等闲识得东风面”一句,将无形春风具象为可识别的“面容”,赋予其人格化特征,使春意如老友般亲切可感。东风被赋予灵性,暗喻圣人之道如春风化雨般自然浸润万物。对偶:“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近承“东风面”之拟人化意象,远应“无边光景”之辽阔视野,形成色彩与哲理的双重呼应。上句以“等闲识得”点破春意之易寻,下句以“万紫千红”具象化春光的绚烂,既展现自然生机,又暗喻圣人之道如春风化育万物,将抽象哲理融入绚丽意象,达到理趣与诗意的交融。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这句诗里,“胜日”指的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点明了时间;“泗水滨”说的是泗水河边,交代了地点;“寻芳”则告诉我们,作者是来欣赏春天美景的,这就是整首诗的主题。短短一句,分三层把时间、地点、主题都说清楚了。特别是最后用“泗水滨”收尾,这可不是随意写的,而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个“寻”字,既写出了作者游春赏景的兴致,也让这首诗增添了不少趣味。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这句描写的是作者观赏春景时最初的感受。“无边光景”承接第一句的“胜日寻芳”,说的是四处赏景的收获。用“无边”来形容,把目力所及的所有景色都包括进去了。“一时新”,既写出春天来了,大地万物都换上了新模样,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那种眼前一亮的惊喜心情。这里没有去细致刻画某一棵草、某一棵树、某一块石头,而是从广阔的空间入手,展现出春景的宏大。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这句里的“识”字,和第一句的“寻”字相呼应。“等闲识得”的意思是,春天的样子和特点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本来作者只是趁着好天气来赏春,没想着能看到这么多美景,现在有了这么新奇的感受,心里特别高兴。“东风面”把春天的气息和景色变得像人一样,有了具体的形象,让“识”字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说的是,这五彩缤纷、繁花似锦的景象,全是春天带来的。人们从这绚丽的景色里,认识了春天,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和前面的“东风面”离得近,和更前面的“无边光景”也有关联,用了对偶的手法,景色描写色彩鲜明。最后以“总是春”结尾,又回到了“春日”这个主题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表面写春日游赏,实则另有深意。诗中提到的“泗水之滨”在南宋时已被金人占领,朱熹从未到过北方,自然不可能在此游春。实际上,“泗水”暗指孔子讲学的洙泗之地,春秋时期孔子曾在此教授弟子,“寻芳”实为追寻圣人之道。“无边光景”展现的广阔天地,暗示诗人追求圣道的宏大志向;“东风”象征教化之力,“万紫千红”则比喻儒家学说的丰富多彩。诗人巧妙地将抽象哲理融入具体意象,用春风化雨的意境,展现圣人之道如春风般唤醒万物的力量。这种将深奥道理藏在生动画面中的写法,正是朱熹诗歌的独到之处。
# 《春日》诗形象更加鲜明,情景更加生动,描写更加自然,读了但觉春光满眼,如身游其间,竟不知是在说理,则其构思运笔之妙,尤胜于《观书有感》。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黄珅《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