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
# 明月别枝惊鹊: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别枝:横斜的树枝。别致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清风半夜鸣蝉":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 鸣蝉: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听取蛙声一片":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 听取:听。取,助词,表动态。
"七八个星天外":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
# 七八个星天外: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天外:很远的天空。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旧时茅店社林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
# 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茅店:用茅草盖的旅社。茅,一作“茆”。,旧时:往日。
"路转溪桥忽见":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 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溪桥:一作溪头。,转:拐个弯儿。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辛弃疾创作的词章,是一首赞美田园风光的词。这首作品以清新笔触勾勒出夏夜乡村的画卷:明月朗照,晚风轻拂,田间弥漫着稻花的芬芳,耳畔回荡着此起彼伏的蛙鸣。字里行间不仅流淌着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礼赞,更寄托了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们的深厚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突出夏夜骤雨的轻盈与诗意。通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此句巧妙融合嗅觉(稻花香)、听觉(蛙声)和想象(“说丰年”的拟人化表达),形成通感效果。稻花的香气引发对丰收的联想,而蛙声则被赋予“报喜”的人类行为,将自然声响与人间喜悦交织。这种手法突破了单一感官的局限,营造出立体化的田园意境。拟人:“别枝”“鸣蝉”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格化动作:月光"别枝"似与人惜别,清风“鸣蝉”如主动奏乐。将没有情感的自然现象转化为有情的生命体,暗含词人对田园风物的亲近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看似平铺常见风月蝉鹊之景,经匠心组合后顿生新意。“惊鹊”“鸣蝉”以动衬静,在动静互映间勾勒出月白风清的醉人画卷。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视角从寥廓苍穹转向广袤田野。词人既沉醉于夜行幽趣,更深嗅漫野稻香,借喧阗蛙鼓预奏丰收乐章,展现心系农桑的赤子情怀。下阕以“七八星悬天外,两三点缀山前”开篇,巧用数字对仗筑起峭拔意境。疏星微雨既延续上阕清幽基调,又以简淡笔墨强化乡野气息,形成"星如珠玉雨如霰"的独特韵致。末句突现"溪桥路转,茅店忽见"的情节突转。稼轩虽熟谙归途,却因沉浸丰年之乐而忘路之远近。“路转”“忽见”前后呼应,既彰发现熟识旧迹的惊喜,更暗藏物我两忘的陶然境界,在峰回路转间尽显词家三昧。
4. 作品点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篇以乡村常见风物入题,以白描手法铺陈,没有典故,章法似信步闲庭般自然舒展。然而,看似平淡处实藏玄机,疏淡笔墨中饱含深致。词人以拙写巧,在竹篱茅舍、蛙鼓稻香的素朴意象里,悄然注入隐逸之思与赤子衷肠。这般返璞归真之境,令观者在金戈铁马的豪放词风外,让人看见他铁血豪情之外的另一幅温柔心肠。
上一篇: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下一篇:宋·岳飞《满江红·写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