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醉了挑灯观看宝剑的青锋,
# 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挑灯:挑起油灯的灯芯,使灯光明亮。,醉里:醉酒之中。
"梦回吹角连营":梦中回到(军营),听见号角声在军营里响起。
# 连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梦回:梦中回到。
"八百里分麾下炙":在各个军营里士兵们(欢欣鼓舞地)分吃烤熟的肉食,
# 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kǎi)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炙,烤熟的肉食。
"五十弦翻塞外声":各种乐器合奏出悲壮粗狂的战歌,
# 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沙场秋点兵":肃杀的深秋,我在战场上大阅兵。
# 点兵:检阅军队。,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沙场:战场。
"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 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助他脱险。
"弓如霹雳弦惊":弓箭声像响雷那样令人心惊。
# 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 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完成君王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 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 的国家大事。,了却:了结,完成。
"赢得生前身后名":赢的生前身后的一世英名。
# 身后:死后。,赢得:博得。
"可怜白发生":可怜,壮志未酬白发丛生!
# 可怜:可惜,可叹。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词。通过描绘醉里看剑、梦回军营、分炙听乐、沙场点兵、骑马射箭等场景,塑造了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追忆抗金战斗岁月,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也抒发了其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体现了辛词豪放风格与独创精神。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虚写,通过梦境与想象,描绘出军营生活、战斗场景以及建功立业的理想画面;“可怜白发生”为实写,回到现实,展现出词人白发已生、壮志未酬的残酷状况。虚实交织,强化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增强了情感冲击力。比喻:“弓如霹雳弦惊”,把拉弓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射箭时的迅猛力量和宏大声响,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战斗的紧张与激烈。用典:“八百里分麾下炙”中“八百里”运用典故,相传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这里指代牛,描绘了将士分食牛肉的豪迈场景,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马作的卢飞快”中“的卢”也是用典,“的卢”是刘备的战马,曾助其跃过檀溪脱险,此处以马快暗示战斗激烈,凸显将军英勇。
3. 分段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笔仅六个字,却以“醉里”“挑灯”“看剑”三个连续且极具特征性的动作,成功塑造出一位壮士形象。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际,壮士思潮翻涌难以入眠,借酒消愁。醉意朦胧中,仍心系战事,挑亮灯火,反复端详佩剑。这一连串动作,细腻地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波澜与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深切怀念。而“挑灯”这一动作巧妙地点出夜景,营造出一种孤寂又略带悲壮的氛围。紧接着“梦回吹角连营”,笔锋一转,壮士刚一入睡,便梦回军营,破晓时分,连绵军营中号角声此起彼伏。“吹角连营”从听觉角度着笔,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紧张激昂的战前氛围之中,视听交汇,瞬间抓住读者的心弦,为全词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三、四两句词人采用偶句形式,对仗极为工整且气势雄健。“八百里分麾下炙”描绘了兵士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将军赐予的烤牛肉,场面热闹而欢快,体现出将领与士兵之间融洽的关系,以及士兵们受到犒赏时的欢欣鼓舞。“五十弦翻塞外声”则是从听觉入手,军中各种乐器齐奏,奏响塞外激昂的战歌,那振奋人心的旋律仿佛能激发起每一个人的战斗豪情。在这样热烈的氛围烘托下,“沙场秋点兵”自然而出。一个“秋”字堪称妙笔,秋天本就是万物肃杀、战事频发的季节,此时“秋高马壮”,将军在沙场上点兵出征,预示着军队士气高昂、战无不胜的前景,进一步凸显出雄壮的军容和将军及士兵们高涨的战斗情绪。“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按词的谱式,后片起头需与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但辛弃疾突破常规。“沙场秋点兵”之后,顺势而下,气势磅礴。“马作的卢飞快”,以“的卢马”的神速飞驰,生动展现出战斗中骑兵冲锋陷阵的迅猛英姿;“弓如霹雳弦惊”,将弓弦的声响比作霹雳,极言射箭时的力量与速度,万箭齐发,仿佛能看到敌人纷纷落马的激烈战况。虽未作过多细致描绘,但通过这两句,一系列战斗画面如在眼前: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铁骑冲锋,敌人溃不成军,残兵败将狼狈逃窜,将军乘胜追击,最终大获全胜。短短两句,便将战斗的激烈与酣畅淋漓展现得淋漓尽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激烈的战斗之后,词人笔锋一转,抒发了将军的理想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表明将军一心为君王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展现出其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赢得生前身后名”,则体现出将军渴望在生前建立赫赫战功,在死后也能留名青史的壮志豪情。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将军的形象,使其不仅仅是一介武夫,更是有着高远志向和家国情怀的英雄,将词中的“壮”意推向高潮。“可怜白发生”:前文极力渲染战斗的激烈、理想的宏大,营造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氛围。然而,笔锋陡然一转,“可怜白发生”如一声沉重的叹息,将词人从理想的云端拉回残酷的现实。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南宋时代,收复失地的理想终究只是泡影。白发已悄然生出,而壮志却未酬,徒有凌云之志,却报国无门,只能在醉梦之中寻找慰藉。这一句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差,“壮”与“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蕴含着词人无尽的悲愤与无奈。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当时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批判,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爱国志士报国无门境遇的深刻反思。
4. 作品点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词作作品。该词布局精妙,独出心裁。起句“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瞬间抓住读者眼球,随后如鹰隼展翅,顺势展开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等一系列雄奇场景的描绘,气势磅礴,将战斗的激昂与壮志豪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正当读者沉浸于理想的激昂氛围中时,笔锋陡然一转,“可怜白发生”如重锤落地,从理想的巅峰跌回残酷现实,这种大起大落的写法,出人意料又扣人心弦,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类似李白《越中览古》的今昔对比与白居易“卒章显其志”的谋篇,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创新。
# 搔着同甫痒处。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
# 感激豪宕,苏辛并峙千古,然忠爱恻怛,苏胜于辛,而淋漓怨壮,顿挫盘郁,则稼轩独步千古矣。稼轩词魄力雄大,如惊雷怒涛,赅人耳目,天地钜观也,后惟迦陵有此笔力,而郁处不及。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
# 字字跳掷而出,“沙场”五字,起一片秋声,沉雄悲壮,凌轹千古。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五
# 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
近代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丙卷引
# 一首词,前后片共是十句。前九句,真是海上蜃楼突起,若者为城郭,若者为楼阁,若者为塔寺,为庐屋,使见者目不暇给。待到“可怜白发生”,又如大风陡起,巨浪掀天,向之所谓城郭、楼阁、塔寺、庐屋也者,遂俱归幻灭,无影无踪,此又是何等腕力,谓之为率,又不可也。复次,稼轩自题曰“壮词”,而词中亦是金戈铁马,大戟长枪,像煞是豪放,但结尾一句,却曰:“可怜白发生”。夫此白发之生,是在事之了却、名之赢得之前乎?抑在其后者平?此又是千古人生悲剧,其哀音愁凄,亦当不得。谓之豪放,亦皮相之论也。一部《稼轩长短句》,无论是说看花饮酒,或临水登山,无论是慷慨悲歌,或委婉细腻,也总是笼罩于此悲哀的阴影之中。
近代顾随《稼轩词说》
# 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
现代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 结用实笔,一点即醒。
现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陆游《游山西村》
下一篇:宋·范仲淹《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