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滁皆山也":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 皆:副词,都。,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环:环绕。
"其西南诸峰":那西南的几座山峰,
#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 尤:格外,特别。,壑:山谷。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琅琊也":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渐闻水声潺潺":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 潺潺:流水声。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
"酿泉也":是酿泉。
# 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回,曲折、回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然:……的样子。
"醉翁亭也":那就是醉翁亭。
"作亭者谁":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 作:建造。
"山之僧智仙也":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名之者谁":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 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
"饮少辄醉":只喝一点儿就醉了,
# 辄:就。
"而年又最高":而且年纪又最大,
#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故自号曰醉翁也":所以自号“醉翁”。
# 曰:叫做。,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故:所以。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在乎山水之间也":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 乎:相当于“于”。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
#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若夫:文言文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 暝:昏暗。,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
"晦明变化者":或明或暗变化不一的景色,
# 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山间之朝暮也":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 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水落而石出者":水面下降,隐石出现,
"山间之四时也":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朝而往":早晨进山,
"暮而归":傍晚回城,
"四时之景不同":四季的景色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穷:穷尽。,乐:乐趣。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
#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行者休于树":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前者呼":前面的人呼喊,
"后者应":后面的人应答,
"伛偻提携":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往来而不绝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
"滁人游也":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
"临溪而渔":到溪边钓鱼,
# 渔:钓鱼。
"溪深而鱼肥":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
"酿泉为酒":用酿泉造酒,
# 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泉香而酒洌":泉水清并且酒也清,
# 洌: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
# 陈:摆放,摆设。,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太守宴也":那是太守设的宴席啊。
"宴酣之乐":宴会喝酒的乐趣,
# 酣:尽情地喝酒。
"非丝非竹":不在于弹琴奏乐,
# 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投壶的人中了,
#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者胜":下棋的赢了,
#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
"众宾欢也":这是宾客在尽情地欢乐。
"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
# 苍颜:苍老的容颜。
"颓然乎其间者":醉倒在众人中间,
# 颓然乎其间: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
"太守醉也":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太阳下山了,
# 已而:不久。
"人影散乱":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 归:返回。
"树林阴翳":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
#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鸣声上下":鸟儿在高处低处叫,
#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
"而不知人之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
"醒能述以文者":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
# 醒能述以文者: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太守也":是太守啊。
"太守谓谁":太守是谁呢?
# 谓:为,是。
"庐陵欧阳修也":是庐陵欧阳修吧。
#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醉翁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全文以"乐"为线索,既展现了滁州四季美景与官民同游之乐,又暗含作者贬谪后的复杂心境。四十岁的"醉翁"形象,既是寄情山水的闲适,更是借酒消愁的写照。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宣言,道出了其双重寄托:既醉心自然之美,又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将政治失意的苦闷巧妙化解于山水之乐间。
2. 写作手法
设问:“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两个设问句,自问自答,由写景巧妙地过渡到记事。道出醉翁亭的来历,点出太守却不言明,设置悬念。对偶:“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自然环境描写:文章以“环滁皆山”开篇,全景式勾勒滁州群山环绕的地理格局。随后镜头逐渐聚焦至西南诸峰,以“蔚然而深秀”点出琅琊山的独特风姿,再以“酿泉”为线索引出醉翁亭,形成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的空间层次。这种递进式描写不仅展现自然景观的秀美,更暗含作者对理想境地的追寻。衬托:以景衬情,“山水之乐”实为作者被贬滁州后寄情山水的心理写照。通过描绘醉翁亭的幽静与四时之美,衬托其远离朝堂纷争的旷达。以人衬景,百姓“负者歌于途”的欢乐场景,衬托出滁州政治清明、民生安乐,衬托太守治理有方。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采用"远眺—近观—特写"的递进式描写,从"环滁皆山"的宏大视野,到"林壑尤美"的局部聚焦,再到"翼然临泉"的亭台特写,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的印象。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的工整对偶,在光影变幻中捕捉山林的晨昏之美;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等四个紧凑的意象群,将四季更迭浓缩在二十余字中。在极写欢乐中,把太守复杂的心境,也微妙地表达出来了,更通过"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感悟,将自然之美升华为永恒的精神愉悦。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在描绘滁人游乐场景时,"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市井百态,与"临溪而渔,酿泉为酒"的田园情趣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幅北宋民间风俗画。而太守宴饮的描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的热闹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静默形成强烈反差,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作者从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及太守之乐的不同内容和感情的对比中,推论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了,能与民同乐;醒了,能写《醉翁亭记》一文的,就是太守欧阳修。笔墨简练含蓄,寓意深远。
4. 作品点评
《醉翁亭记》以"乐"为文眼,通过"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独特宣言,展现了欧阳修贬谪时期复杂的精神世界。文章在描绘滁州山水之美的同时,将儒家"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与道家寄情山水的超脱情怀熔于一炉,形成"乐中寓忧"的独特意境。艺术上,文章创造性地运用二十一个"也"字句,骈散相间的句法既保持赋体的韵律美,又兼具散文的流动感,形成抑扬顿挫的独特节奏。这种形式创新与"醉翁"形象的塑造相得益彰——从早年"无饮酒"的谨慎到贬谪后"颓然乎其间"的放达,暗示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精神突围的尝试。全文在清新明快的山水描写中,隐含着对昏暗时政的微妙批判,使这篇抒情散文兼具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
# 《醉翁亭记》,以文为戏者也。
宋黄震《黄氏日钞》卷六十一
# 退之作记,记其事尔。今之记乃论也。少游谓《醉翁辛记》,亦用政体。
宋王正德《余师录》卷一
# 宋人多讥病《醉翁亭记》。此盖以文滑稽,曰:何害为佳,但不可为法耳。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六
# 文中之画。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翛然长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十九
# 一路逐笔缓写,略不使气之文。
明末清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
# 乃遂成一蹊径,然其中有画工所不能到处。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六一居士全集录》
# 通篇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映,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丈家之创调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
# 前人每叹此记为欧阳绝作,闲尝熟玩其辞,要亦无关理道,而通篇以‘也’字断句,更何足奇!乃前人推重如此者。
明末清初吕留良《古文精选·欧阳文》
# 盖于机畅则律吕自调,文中亦具有琴焉,故非他作之所可并也。况修之在滁,乃蒙被垢污而遭谪贬,常人之所不能堪,而君子亦不能无动心者,乃其文萧然自远如此,是其深造自得之功,发于心声而不可强者也。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文醇》卷二十六
# 风平浪静之中,自具波澜潇洄之妙。笔歌墨舞纯乎化境。洵是传记中绝品。至记亭所以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处,俱隐然有乐民之乐意在,而却又未尝着迷。立言更极得体,彼谓似斌体者,固未足与言文;即目为一篇风月丈章,亦终未窥见永叔底里。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
# 文之妙,鹿门评监之。朱子言欧公文字亦多是修改到妙处,倾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可见文字最要修改。故附录之。
清张伯行《重订唐未八大家文钞》卷六
# 从山出泉,从泉出辛,从辛出人,从人出名,此明明是记,后人即谓之赋体,想读“山间之朝幕也”数段以为类斌耳。不知将此数句节节倒转,便是记体,此意从无人识。 有无限乐民之乐意,隐见言外,若止认作风月文章,便失千里。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十
# 一片天机,无意中得之,人言不可有二者,案臼之见也。族理剨然,特与点出。丰乐者,同民也,故处处触合滁人;醉翁者,写心也,故处处摄归太守。一地一官,两辛两记,各呈意象,分辟吐接。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九
# 记体独僻,通篇写情写景,纯用衬笔,而直追出‘太守之乐’,其乐句为结穴。当日政清人和,与民同乐景象,流溢于笔墨之外。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七
# 亭在滁州西南两峰之间,酿泉之上,自当从滁州说起,层层入题。其作亭之故,亦因彼地有山水佳胜。记虽为亭,而作亦当细写山水。既写山水,自不得不记游宴之乐。此皆作文不易之定体也。但其中点染穿插,布置呼应,各极自然之妙,非人所及。至于亭作,自僧、太守、宾客、滁人皆有分,何故独以己号醉翁为亭之名?盖以太守治滁,滁民咸知有生之乐,故能同作山水之游,即太守亦以民生既遂,无吏事之烦,方能常为宾酣之乐。其所号醉翁,亦从山水之间而得,原非己之旧号,是醉翁大有关于是亭,亭之作始为不虚。夫然则全滁皆莫能争是亭,而醉翁得专名焉。通篇结穴处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段。末以“乐其乐”三字见意,则乐民之乐,至情蔼然。可见旧解谓“是一篇风月文章,即施于有政,亦不妨碍”等语,何啻隔靴搔痒。计自首至尾,共用二十一个“也”字,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读之帷见当年雍熙气象,故称绝构。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 长史云:通篇命意在“醉翁之意”四句,下分两大段摹写。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云:“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公此篇中用其语。独孤至之琅琊溪述云:“公登山,乐山者争同,无小无大,乘兴从会。”又云:“时时醉止,与夕鸟俱。明月满山,朱幡除驱。”亦来用而变化出之。“环滁皆山也”,起句是法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若夫山出而林霏开”以下,第二层又写琐屑事。“临溪而渔”至“太守醉也”,还题中醉字。“泉洌而酒香”,《泊宅编》云,东坡书此文改“泉洌而酒香”作“泉香而酒洌”。按。例转列句响,亦本《月令》“水泉必香”也。“树林阴翳”三句,无此一层即意味索然。“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至末,逐层带转,兼取派上之意。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八
# 评解:随记随解,记体中千古创调也,亦千古绝调也。劈首用一“也”字,生出下二十“也”字。然首一“也”字,是拖起下文,尚应,与下众“也”字实然者不同。从来文中用“也”字之多,无过于此,故独出一奇。闻公初起稿时,从四方说来有数句,共二十余字,后尽例,作此五字。省而括,高而洁,于此可悟作文不责冗长。又朝慕四时等,赋记中皆成套语,此只六句了之,亦见其人详我略,故不落俗。至末始点明一法,后来古文时文多祖之。盖欧公作《秋声赋》及此首,于作小题法最宜,学者熟读可也。书后:自来文人学士,请官栖迟,未有不放怀山水,以寄其幽思。而或抑郁过甚,而辱之以愚;抑或美恶横生,而盖之于物;又或以物悲喜,而古人忧乐绝不关心;甚或闻声感伤,而一己心思,托于音曲。凡此有山水之情,无山水之乐,而皆不得为谪官之极品也。六一公之守滁也,尝与民乐岁物之丰,而兴幸生无事之感。故其篇中写滁人之游,则以“前呼后应”,“伛偻提携”为言,以视忧乐之不关心者何如也?至其丝竹不入,而欢及众宾;禽鸟闻声,而神游物外。绝无沦落自伤之状。而有旷观自得之情。是以乘兴而来,尽兴而返,得山水之乐于一心,不同愚者之喜笑眷慕而不能去焉。然此记也,直谓有文正之规勉,无白傅之牢愁;有东坡之超然,无柳子之抑郁。岂不可哉?岂不可哉?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六
上一篇: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