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无酒过清明":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
"兴味萧然似野僧":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 野僧:山野庙宇的和尚。,萧然:清净冷落。,兴味:兴趣、趣味。
"昨日邻家乞新火":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
# 邻家乞新火:向邻翁乞求新火。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 晓窗:清晨的窗户。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贬谪的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清明之际,没有赏花饮酒的闲情雅致,生活状态萧然如同野僧。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向邻家乞得新火,用于晓窗下读书。表达了诗人在清苦生活中积极向学、安贫乐道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生活场景,如“无花无酒过清明”“昨夜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如实再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展现了其清苦与励志的形象。对比:前二句将清明时节人们赏花踏青的热闹与自己“无花无酒”“兴味萧然似野僧”的孤寂处境形成对比,用“野僧”的萧然来衬托自己被遗忘、凄苦冷寂的心情,加深了沉重感,突出了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
3. 分段赏析
“无花无酒过清明”一句直陈诗人清明当日的清寒处境。清明本是踏青赏花、饮酒抒怀的春日佳节,诗人却以“无花无酒”四字,将自身与世俗的节庆氛围隔绝开来,简洁勾勒出清贫寒士在节日里的萧然景象。此句看似平白如话,却暗含对比:以他人的热闹欢愉反衬自身的孤寂清冷,让“过清明”的单调与无奈更显突出,为全诗奠定了清苦萧然的基调,也如实展现了古代底层文人在物质匮乏中的生活真实。“兴味萧然似野僧”一句进一步强化情感氛围。“兴味萧然”直接描述心境的孤寂无聊,而“似野僧”的比喻则妙在双关:既取野僧生活清苦、远离尘嚣的外在特征,暗合诗人无花无酒的清寒处境;又借佛家“四大皆空”的超脱,反照自身虽处尘世却如被遗忘般的孤独感。这种自比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极端的物象强化内心的凄苦冷寂,使清贫寒士在节日中的精神困境更具感染力,景与情在比喻中达成深层共鸣。“昨夜邻家乞新火”一句转叙生活细节,暗藏寒食节“乞新火”的习俗背景。诗人如实记录向邻家求取新火的琐事,“乞”字既见生活的窘迫,也暗含底层文人的无奈。但此处并未停留于困苦的渲染,而是为下句的转折埋下伏笔——新火本为生活必需,诗人却特意聚焦于“分与读书灯”,将物质层面的需求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平淡叙事中见出匠心,为诗意的转折做好铺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句是全诗的精神升华之笔。诗人将“乞新火”的用途限定为“读书灯”,刻意略去生活所需的其他用途,凸显读书在其生命中的重要地位。“晓窗”点明时间之早,见出勤勉;“分与”二字赋予新火以情感温度,仿佛新火专为读书而求。这盏灯不仅是物理的光源,更是诗人在清苦中坚守志向的象征——它驱散了“萧然”的抑郁,将生活的困顿转化为精神的寄托,以“读书灯”的意象照亮全诗,展现出寒士在逆境中以苦为乐、励志向学的坚韧情怀。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议论直截明快,叙述简洁凝练。在表现手法上,全诗巧妙运用衬托与对比,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困窘不堪的生活模样。读者从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凄凉与清苦的氛围。虽只用寥寥数语,却质朴平实,以小见大,自然而然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让人印象深刻。
# 赏花饮酒的欢乐被贫困剥奇,清明节过得索然无味,清苦得象荒山野寺的和尚。此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贫苦知识分子的清苦生活。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
# 《清明》一诗,描写了一位穷苦的读书人。清明节那天,他从邻居那里乞得新火,闻鸡鸣而起借火光来读书,表现出他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诗的语言清新,耐人寻味。
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马清福《中华节令风俗文化·春》
下一篇: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