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菊愁烟兰泣露":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 槛: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罗幕轻寒":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
#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燕子双飞去":一双燕子飞去。
# 双飞去:一作双来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
# 离恨:一作“离别”。,不谙: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
"斜光到晓穿朱户":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凋碧树":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 碧树:绿树。,凋:衰落。
"独上高楼":我独自登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兼:一作“无”。,彩笺:彩色的信笺。
"山长水阔知何处":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一首宋代婉约词作,以深秋怀人为题材,通过“槛菊愁烟”“西风凋碧树”等意象,抒写离愁别恨与人生孤寂。赋予词作虚涵的哲思意蕴,使原词在离愁别恨中透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叩问。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秋晨庭院,通过“罗幕轻寒”“燕子双飞”的实景,勾画离人的现实处境;下片虚写高楼远望,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苍茫之境,将视野从狭小庭院扩展至天地辽阔,形成空间张力。白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仅以白描勾勒登楼远眺的动作,却隐含“望而不见”的怅惘,余韵悠长。象征:“西风凋碧树”象征:以秋风扫落叶喻指人生际遇的骤变,强化命运无常的苍凉感。
3. 分段赏析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词婉约派代表作,以深秋怀人为题,通过上下片的虚实相生与境界转换,展现离愁别恨的深邃与超脱。上片取景狭婉,以“槛菊愁烟”“兰泣露”等拟人化意象,将主观哀愁投射于秋晨寒露、双飞燕影,借“罗幕轻寒”“明月不谙”的细腻描写,层层递进离人孤寂;下片笔锋陡转,以“西风凋碧树”的肃杀景象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苍茫之境,将狭隘庭院之愁升华为天地辽阔的哲思,语言洗练悲壮,一扫传统婉约词的颓靡。全词融情于景,既以“愁烟”“泣露”直抒离恨,又借“山长水阔”的渺茫之问深化无望之悲,更因王国维将其“望尽天涯路”引为治学境界,赋予词作超越时空的哲思意蕴。
4. 作品点评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婉约词中的独树一帜。此词虽以闺思离愁为骨,却突破了传统婉约词的纤柔窠臼:上片以“槛菊愁烟”“兰泣露”等拟人化意象,借秋晨寒露、双飞燕影,将离恨凝于方寸庭院,柔婉中见含蓄;下片笔锋陡转,以“西风凋碧树”的肃杀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苍茫,将个人孤寂升华为天地辽阔的哲思,悲壮中蕴浩渺。全词上下片境界的开阖、风格的刚柔相济,既坚守婉约派“情致深婉”的血脉,又以“寥阔高远”之境超越传统格局。王国维更借“望尽天涯路”三句,赋予其治学境界的象征意蕴,使词作在虚涵的意象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哲思生命力。
#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尔。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缠绵悱恻,雅近正中。
清陈廷焯《大雅集》卷二
下一篇:宋·王禹偁《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