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ǒu
chéng

朝代:宋作者:朱熹浏览量:2
shào
nián
lǎo
xué
nán
chéng
cùn
guāng
yīn
qīng
wèi
jué
chí
táng
chūn
cǎo
mèng
jiē
qián
qiū
shēng

译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逐句剖析

"少年易老学难成":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

# 学:学问,学业、事业。

"一寸光阴不可轻":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 轻:轻视,轻松放过。,一寸光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未觉池塘春草梦":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

# 池塘春草梦:东晋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歌咏南国早春的句子。,未觉:没有感觉、没有觉醒。

"阶前梧叶已秋声":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 梧:梧桐,落叶乔木。,阶: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偶成》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劝学”为核心展开哲思。前两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以切身体悟揭示人生真谛:青春易逝而学问难成,须以分秒必争的态度对待求知。后两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则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对比——春日池塘的盎然生机尚未消散,秋日梧桐的萧瑟落叶已然作响,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为可感的自然更迭全诗语言平实却蕴含哲理,通过虚实相生的意象组合,将“一寸光阴不可轻”的抽象劝诫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展现出宋代理学家独特的诗性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大概率创作于朱熹的暮年时光。相传在朱熹年事已高之际,一日他悠然漫步至一所学堂。彼时,恰逢一群朝气蓬勃的学子在室外池塘畔嬉笑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四周。当时已至深秋时节,秋风瑟瑟,梧桐树叶纷纷扬扬地飘落,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朱熹望着眼前这充满生机却又略带萧瑟的场景,再联想到自己已然满头白发,一生时光匆匆流逝,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感慨。思绪翻涌间,他随口吟诵出了这首诗。后来,人们将这首诗命名为《劝学》,以铭记其中蕴含的劝勉学子勤奋向学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偶成》是南宋朱熹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写励志读书的诗。整首诗既是惜时劝学的经典之作,也体现了朱熹对生命与学问关系的深刻体悟,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以激励勤勉向学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比喻:后两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表现了诗人希望人们可以珍惜时光,追求学业。

3. 分段赏析

朱熹《偶成》前两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以亲身感悟警示后人:青春易逝如白驹过隙,学问精进需经年累月,故须珍视每寸光阴。诗人以“易老”与“不可轻”的辩证关系,揭示人生易逝、求学路长的哲理,强调惜时如金的重要性——唯有把握当下韶华,方能不负青春。后两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巧妙化用“池塘生春草”,勾勒时光流转:春草未绿之梦犹在,秋声已染梧桐阶前。这种季节更迭的蒙太奇手法,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使“惜时”主题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反差,诗人将“一寸光阴不可轻”的劝学主旨升华为生命哲思,令读者在季节轮回的意象中体悟光阴之珍贵。

4. 作品点评

作为理学大宗师,朱熹的诗行间常流转着性理哲思,却总能以妙喻化玄理,让深邃思想如春溪入涧般自然流淌。在此诗中,他撷取池塘春草、阶前秋叶的意象,将光阴易逝的抽象哲思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生命图景,向青春学子发出晨钟暮鼓般的谆谆告诫:莫负韶华当砺志,勤耕不辍自成蹊。这种将理性思辨熔铸于诗意想象的艺术功力,恰似在理性与诗性的天平上,架起了一座精巧的平衡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旨在奉劝青少年珍惜光阴,珍惜青春,刻苦治学,有所作为。其主旨是在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广西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寅生《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