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hōu
màn
·
·
huái
zuǒ
míng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2
chún
bǐng
shēn
zhì
guò
wéi
yáng
xuě
chū
mài
wàng
chéng
xiāo
tiáo
hán
shuǐ
jiàn
shù
jiǎo
bēi
yín
huái
怀
chuàng
rán
gǎn
kǎi
jīn
yīn
qiān
yán
lǎo
rén
wéi
yǒu
shǔ
zhī
bēi
huái
zuǒ
míng
zhú
西
jiā
chù
jiě
ān
shǎo
zhù
chū
chéng
guò
chūn
fēng
shí
jìn
mài
qīng
qīng
kuī
jiāng
hòu
fèi
chí
qiáo
yóu
yàn
yán
bīng
jiàn
huáng
hūn
qīng
jiǎo
chuī
hán
dōu
zài
kōng
chéng
láng
jùn
shǎng
suàn
ér
jīn
chóng
dào
jīng
zòng
dòu
kòu
gōng
qīng
lóu
mèng
hǎo
nán
shēn
qíng
èr
shí
qiáo
réng
zài
xīn
dàng
lěng
yuè
shēng
niàn
qiáo
biān
hóng
yào
nián
nián
zhī
wèi
shuí
shēng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逐句剖析

"淳熙丙申至日":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

# 至日:冬至。,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予过维扬":我经过扬州。

#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夜雪初霁":夜雪初晴,

# 初霁:天刚放晴。霁,雨雪后初晴。

"荠麦弥望":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 弥望:满眼。,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一说野生麦子。

"入其城":进入扬州,

"则四顾萧条":一片萧条,

"寒水自碧":河水碧绿凄冷,

"暮色渐起":天色渐晚,

"戍角悲吟":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 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予怀怆然":我内心悲凉,

"感慨今昔":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

"因自度此曲":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 自度此曲:自己创作了《扬州慢》这个词调。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淮左名都":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

# 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竹西佳处":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

# 竹西: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在扬州北门外。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解鞍少驻初程":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 初程:整个旅程的第一站。一说作者因初次到此,故曰“初程”。程,旅程。,少驻:稍作停留。

"过春风十里":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

# 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尽荠麦青青":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胡马窥江去后":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

# 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废池乔木":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

# 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

"犹厌言兵":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渐黄昏":天气渐渐进入黄昏,

# 渐:向,到。

"清角吹寒":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

#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都在空城":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郎俊赏":杜牧俊逸清赏,

# 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算而今、":料想今天,

"重到须惊":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纵豆蔻词工":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

# 豆蔻:形容少女美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青楼梦好":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

# 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妓院。

"难赋深情":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仍在":二十四桥仍然还在,

#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波心荡、":桥下江水水波荡漾,

"冷月无声":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

"念桥边红药":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

# 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年年知为谁生":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词。词人路经昔日繁华的扬州,目睹金兵入侵后的残破荒凉景象,抒发了深沉的“黍离之悲”,即对国家衰亡、昔日盛景不再的哀伤。上片实写眼前之景。开篇点明扬州历史地位后,笔锋陡转:曾经春风十里的街道,如今长满青青荠麦。点明战祸后,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传达出厌战情绪。黄昏时分的号角寒音回荡在“空城”,构成触目惊心的凄凉画面。下片巧妙运用虚写今昔对比。词人联想唐代诗人杜牧曾盛赞扬州,假想他若“重到”,面对此景定会震惊,纵有才华也“难赋深情”。古迹“二十四桥”仍在,但物是人非,唯有“波心荡,冷月无声”,以水波之动反衬冷月之寂与城市之空。结句感叹桥边红药年年绽放却无人欣赏,深化沧桑悲凉之感。全词以“清空”的语言,深切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山河破碎的哀悼与忧患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应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彼时姜夔年仅二十余岁。据词前小序所述,当时作者初次到访扬州。这座扬州城刚历经最近两次战乱的洗劫,作者目睹城内城外皆是一片萧索之景,不禁联想起古时繁华的扬州,特别是诗人杜牧笔下所描绘的扬州风貌。于是,怀古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故而作者自创此曲并填上词,借此寄托自己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词,以今昔对比展现战乱后的扬州城。姜夔以自度曲《扬州慢》为载体,通过今昔对比的笔法,描绘了南宋初年扬州城的荒凉景象。​​既控诉了金兵南侵对扬州的毁灭性破坏,又暗讽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恢复的苟安政策,更寄托了词人对故国沦丧的深切哀痛与历史兴亡的沉痛反思。其“黍离之悲”不仅是个人对扬州盛衰的感怀,更升华为一代文人对家国命运的集体悲怆。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全词以“名都”“佳处”“春风十里”等昔日繁华意象开篇,却笔锋陡转,以“空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等荒凉之景收束。昔日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与当下的“波心荡、冷月无声”形成尖锐对立。这种以乐景反衬哀情的写法,将自然永恒之景与人事无常之悲交织,如“二十四桥仍在”与“玉人吹箫”的繁华消逝形成对照,凸显物是人非的苍凉。对比:以杜牧笔下的“名都”“春风十里”为虚拟背景,构建扬州昔日的繁华图景。实写劫后扬州的“空城”“荠麦”,以“废池乔木”拟人化的“犹厌言兵”,将自然景物转化为历史创伤的见证者。通过“过春风十里”与“尽荠麦青青”的并置,打破时间线性流动,在空间重叠中强化沧桑感。化用:词中“过春风十里”、“二十四桥仍在”化用杜牧诗句,并非单纯用典,而是将杜牧塑造为扬州文化的精神符号。通过“杜郎”与“难赋”的对比,暗示文化记忆在战火中的断裂。杜牧笔下的扬州是诗意栖居的乌托邦,姜夔笔下的扬州则是历史废墟的现场,二者叠加形成文化创伤的双重文本。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追怀扬州昔日繁华,“解鞍少驻初程”、“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风流俊赏之地变为清角吹寒的危险前线,也寄于不言之中。二十四桥明月依旧,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结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4. 作品点评

姜夔词风以清雅空灵见长,《扬州慢》尤显其特质。词前小序精要交代创作背景要素,既点明家国劫难的历史坐标,又暗含词人深切的黍离之痛。这种“序主互补”的创作方式,助读者深入体察词人面对劫难时的精神困境,比直接抒情更显含蓄蕴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无奈苕溪月,又唤我扁舟东下”,是“唤”字着力。“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变亦未易到。“水”“桥”“月”点明今昔情景的不同。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

# 白石词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入神观飞越。

宋张炎《词源》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 绍兴三十年,完颜亮南寇,江淮军败,中外震骇;亮对为其臣下杀于瓜州。此词作于淳熙三年,寇平已十有六年,而景物萧条,依然有废池乔木之感,此与《凄凉犯》当同属江淮乱后之作。

近代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词曲》

# 此首写维扬乱后景色,凄怆已极。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信不虚也。至文笔之清刚,情韵之绵邈,亦令人讽诵不厌。起首八字,以拙重之笔,点明维扬昔时之繁盛。“解鞍”句,记过维扬。“过春风”两句,忽地折入现时荒凉景象,警动异常。且十字包括一切,十里荠麦,则乱后之人与屋宇,荡然无存可知矣。正与杜甫“城春草木深”同意。“自胡马”三句,更言乱事之惨,即废池乔木,犹厌言之,则人之伤心自不待言。“渐黄昏”两句,再点出空城寒角,尤觉凄寂万分。换头,用杜牧之诗意,伤今怀昔,不尽欷□。“重到须□”一层,“难赋深情”又进一□,“二十四”两句,以现景寓情,字练句烹,振动全篇。末句收束,亦含哀无限。正亦杜甫“细柳新蒲为谁绿”之意。玉田谓白石《琵琶仙》,与少游《八六子》同工。若此首,亦与少游《满庭芳》同为情韵兼胜之作。惟少游笔柔,白石笔健。少游所写为身世之感,白石则感怀家国,哀时伤乱,境极凄焉可伤,语更沈痛无比。参军芜城之赋,似不得专美于前矣。周止庵既屈白石于稼轩下,又谓白石情浅,皆非公论。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府城东北有竹西亭故杜牧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梢头二月初”及“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皆牧之句。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词家有作,往往未能竟体无疵。每首中,要亦不乏警句,摘而出之,遂觉片羽可珍。……姜白石云:“波心荡、冷月无声。”又云:“冷香飞上诗句。”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下

# 白石号为宗工,然亦有俗滥处(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 词有与诗风意义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钜制,多寓微旨。……姜白石“淮左名都”,击鼓怨暴也。……其他触物牵绪,抽思入冥,汉、魏、齐、梁,托体而成。揆诸乐章,明于协声,信凄心而咽魄,固难得而遍名矣。

清张德瀛《词徵》卷一

# “自胡马窥江去后”,《词综》作戎马,《词律》作吴马,当是元人所易,相沿未改。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三

#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 首两句,周济指为“俗滥处”,不知于天下名胜、昔日繁华,特郑重言之,益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黄昏清角”种种荒凉之不堪回首,乃有力之反衬,非漫然之滥调也。“过春风”两句,序所谓“《黍离》之悲”。十里长街,惟余荠麦,则屋宇荡然可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则居人心情可知。“渐黄昏”两句,点明时刻,补足荒寒景况。下片用杜牧诗意,而以“重到须惊”四字翻进一层。“俊赏”与起两句绾合,“须惊”、“难赋”与“过春风”以下绾合,昔之繁盛,今之残破,俱在其中;而上片著重景色,下片著重情怀,意虽接连,词无重复。“二十四桥”两句,与“黄昏”相应,又以“仍在”二字点出今昔之感。结句言昔之“名都”,今则“空城“,纵”桥边红药“,年年自开,岂复有春游之盛?”知为谁生“,叹花固不知,人亦不知也。清初蒋超《金陵旧院》云:“锦绣歌残翠黛尘,楼台已尽曲池烟。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词中荠麦,即诗中瓢儿菜也。

近现代沈祖棻《宋词赏析》

# 《扬州慢》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又:词中句法,要平妥精粹。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只要拍搭衬副得去,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如……姜白石《扬州慢》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皆平易中有句法。

宋张炎《词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下一篇:宋·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