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u
chūn
·
·
zūn
qián
guī
shuō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zūn
qián
guī
shuō
chūn
róng
xiān
cǎn
rén
shēng
shì
yǒu
qíng
chī
hèn
guān
fēng
yuè
qiě
fān
xīn
què
néng
jiào
cháng
cùn
jié
zhí
kàn
jìn
luò
chéng
huā
shǐ
gòng
chūn
fēng
róng
bié

译文

饯行的酒席前就想先把归期说定,一杯心切情切,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结和风花雪月无关。饯别的酒宴前,不要再按旧曲填新词,一定要将这洛阳城中的牡丹看尽,因为这当初我们共有的春风很快会消逝。

逐句剖析

"尊前拟把归期说":饯行的酒席前就想先把归期说定,

# 尊前:即樽前,饯行的酒席前。

"欲语春容先惨咽":一杯心切情切,

# 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欲语:一作:未语。

"人生自是有情痴":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

"此恨不关风与月":这种情结和风花雪月无关。

# 不关:无关。

"离歌且莫翻新阕":饯别的酒宴前,

# 翻新阕:按旧曲填新词。阕,乐曲终止。,离歌:指饯别宴前唱的流行的送别曲。

"一曲能教肠寸结":不要再按旧曲填新词,

"直须看尽洛城花":一定要将这洛阳城中的牡丹看尽,

# 洛城花:洛阳盛产牡丹,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

"始共春风容易别":因为这当初我们共有的春风很快会消逝。

# 别:消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为宋代欧阳修所作的词。词中以宴饮话别场景起笔,生动展现欲说归期时的哽咽、离歌的愁绪。运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手法,既点明离别之恨源于深情,又以“看尽洛城花”寄寓对美好的追求。从话别情事到理念思考,再回归现实,情感层次丰富。词作看似豪宕,实则深含离别哀伤与春归惆怅,尽显欧词深情且富有哲思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由欧阳修创作。他身为北宋名臣,常在小词中展露心性襟怀。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春三月,欧阳修西京留守推官任期结束,在即将离别洛阳之际,于离别的筵席上,有感于即将到来的分别,创作了此词以抒发离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题材的作品。词中描绘了在酒宴前欲说归期,对方却先哽咽的离别场景,进而引发词人对人间情痴的思考。既表达了离别的哀伤、春归的惆怅,又以“看尽洛城花”展现出对美好的追求以及面对离别的豪宕态度,体现出词人于伤别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体验。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用离歌的动人愁肠,反衬出离别的哀伤之深,强调了离情的浓重,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词人的不舍。借景抒情:“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洛城花”象征着美好事物,通过对看尽繁花的描述,借景抒情,既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追求,又借此抒发面对离别的复杂情感,在豪放中蕴含着深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在饯别宴席这一特定场景里,“尊前”二字,瞬间勾勒出设宴饯行的画面,本是为送别添些慰藉的相聚场合,却要谈及“归期”这一令人心碎的话题。“春容”所描绘的,是席间女子青春姣好的容颜,如此美好的形象,还未开口诉说离情,先因“归期”二字而“惨咽”,将离别的悲戚以直观的神态呈现。从语汇运用看,“尊前”的欢乐预期与“惨咽”的悲伤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春容”的美丽与离别的哀伤构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与对比,暗藏着欧阳修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稍纵即逝、人世常逢无常的叹惋,两种情绪相互拉扯,形成独特的情感张力。从叙写口吻分析,“拟把”是内心的筹谋,是还未付诸行动的想法,带着对离别现实的回避与挣扎,仿佛在自我安慰“说说归期,或许没那么难过”;而“欲语”则推进到即将开口的动作,是不得不直面离别时的艰难时刻,女子想要诉说,却因悲伤难抑而哽咽。这两个词,将从自我宽慰到惊觉离别之痛难以承受的心理变化,细腻展现,把不舍、难过层层递推,让情感流动有了顿挫感,如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涟漪,扯动着读者的心绪,生动呈现出不忍念及、更不忍道出“归期”的宛转深情。“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前两句聚焦具体的离别场景与人物情绪,此句笔锋一转,上升到对“情痴”的哲学思考。欧阳修将个体的离别之痛,提炼为人类共有的情感特质——人天生就有痴情的本性,这种因情而生的憾恨,并非由风月等外物触发,而是人性深处的必然。这一观点,把私人化的离愁别绪,拓展成普世情感的观照,让词的境界从“一人之离别”,升华为“众人之情殇”,极易引发读者共鸣。从与前文的呼应看,“情痴”是对“欲语春容先惨咽”的深度诠释,正因为人有情痴本性,面对离别才会难以自持、悲痛难抑。“此恨”则收束前文的具体离恨,将其提炼为抽象的、超越具体场景的情感符号。风月本是无情之物,却常被文人借寄情思,欧阳修偏说“不关风与月”,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情痴源于人心,让情感的根源更纯粹,也更凸显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主动性,与前两句“尊前”“欲语”所蕴含的离情,暗暗呼应,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与厚度。下片:“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此句从理念中的情痴,重新拉回到上片的樽前话别场景。“离歌”是饯别场合的典型元素,“翻新阕”本是求新求变的创作行为,可在离别语境中,新歌意味着新的离别情绪渲染。“且莫”二字,是词人急切的劝阻,背后藏着对情绪失控的恐惧——旧曲已足够伤人,新歌怕更摧折心肝。一个“且”字,把“不舍听新离歌,却又不得不面对离歌”的矛盾心理,鲜活呈现;“莫”字的强硬劝阻,又反衬出离歌“肠寸结”的强大杀伤力,越不让翻新,越显现有翻新阕时,听众会被伤得更深的隐忧。从情感递进逻辑看,上片是“欲语先咽”的隐忍悲伤,此句则是听闻离歌时的直接崩溃。“肠寸结”用夸张的生理感受,将抽象的心理伤痛具象化,把无形的悲伤,写成能拧成绳、结成块的实体,让读者切实触摸到离别的尖锐痛感。与上片“惨咽”呼应,从无声的哽咽,到听闻离歌后的肠结,情感在音乐的催化下,进一步发酵、激化,使离别之痛的表达更具层次感。“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这两句看似豪迈,实则藏着对离别的逃避与对抗。“直须”“看尽”“始共”“容易别”,一连串硬朗的动作与决断的口吻,展现出要把洛阳城的花全看完,才肯洒脱地和春风告别的遣玩意兴。结合前文的悲伤底色,这豪兴里,是想用赏尽繁花的热闹、充实,稀释离别的孤寂;用主动“看尽”“告别”的姿态,佯装掌控离别、掌控春光流逝的主动权。从意象象征与生命哲思角度挖掘,“洛城花”是春光的具象,代表美好、短暂的事物;“春风”是季节更迭的推手,象征时光流逝与变迁。“看尽洛城花”,是试图抓住美好瞬间的执念;“共春风别”,是不得不直面消逝的无奈。欧阳修将个人离别之痛,与对时光易逝、美好难留的生命感慨交融,让词的结尾不止于儿女情长,更上升到对人生无常的深沉叩问——即便看尽繁花,终要和春风、和美好告别,可明知如此,仍要奋力去“看尽”,这种矛盾与挣扎,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使词作的境界得以提升,韵味愈发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风月”,特寄情,而非即情,语超然。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

# 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下一篇:宋·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