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青山日欲斜":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
# 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
"长郊草色绿无涯":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 无涯:无边际。,长郊:广阔的郊野。
"游人不管春将老":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
# 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老:一作尽。
"来往亭前踏落花":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春日傍晚时分,红树青山、长郊草绿的明艳景色,以及游人在亭前踏落花的场景。通过对丰乐亭周边春景的描写,既展现了春天的绚丽多姿,又借游人不顾春将逝,抒发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留恋与惜春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两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描绘出春日郊外色彩绚丽的景色,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后两句通过“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借游人对春将逝的不在意,含蓄地抒发了诗人自己对春光易逝的惜春之情。反衬:乐景衬哀情,诗中“红树”的红色与“草色绿无涯”的绿色相互反衬,色彩鲜明,使春日景色更加明艳动人,营造出绚丽的视觉效果,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红树”与“青山”色彩对比鲜明,描绘出绚丽的春日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日欲斜”点明时间,为画面增添了一丝暮意。“绿无涯”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长郊绿草延绵无尽的态势,营造出开阔的意境。炼字精准,如“斜”字形象地写出太阳西倾之态,使景物更具动态感。“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不管春将老”突出游人对春光的留恋,尽情享受眼前美景,不顾春天即将逝去,侧面烘托出春景之迷人。“踏落花”这一动作描写,既展现出游人的欢快,又隐含着时光易逝的淡淡哀愁。此句借游人的行为,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情感,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是欧阳修写景抒情的作品。诗中前两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以鲜艳多彩之笔描绘出红树青山、绿草无垠的春日郊野美景,营造出明丽绚烂的氛围。后两句“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则巧妙抒情,借游人不顾春天将逝,在亭前踏花游玩的情景,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抒发得既缠绵又酣畅。整首诗语言明快,写景与抒情相得益彰,情景交融,展现了欧阳修的写景抒情技巧,
# “有的本子将“老”字写作“尽”字,两字虽意思相近,效果却有差别,“老”是拟人笔法,更为生动传神。”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宋名家诗导读》
上一篇: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下一篇:宋·司马光《客中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