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还似非花":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 从教:任凭。
"抛家傍路":杨花离枝坠地,
"思量却是":看似无情,
"无情有思":却自有它的愁思。
#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唐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萦损柔肠":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
#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萦:萦绕、牵念。
"困酣娇眼":那嫩绿的柳叶,像困顿朦胧的娇眼
#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困酣:困倦之极。
"欲开还闭":刚要睁开又想闭。
"梦随风万里":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
#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用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意。
"寻郎去处":本想寻夫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恨此花飞尽":不恨杨花飘飞落尽,
"恨西园":只是愤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晓来雨过":早晨一阵风雨,
"遗踪何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
"一池萍碎":早化作一池翠萍。
#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柳花著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春色三分":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
# 春色:代指杨花。
"二分尘土":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
"一分流水":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细看来,
"不是杨花":那全不是杨花啊,
"点点是离人泪":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 离人泪:离人苦愁的眼泪。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的婉约词作。全词围绕杨花展开,借物抒情,将思妇怀人不至的恼人春梦与杨花的飘零融合。苏轼对杨花的描写生动,以杨花的“抛家傍路”等形态,展现其漂泊无依,借此抒发思妇缠绵哀怨的情思,缘物生情又以情映物,情景交融且灵动自然。词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句点睛之笔,把杨花和离人泪相连,深刻烘托出离人的春恨,尽显词的主旨,余味悠长。体现出苏轼写此词时仕途不顺,在这淡淡愁绪里,也藏着他对时光流逝、人生坎坷的哀伤,让读者能感受到他内心的落寞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夸张: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三句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将春色进行了独特的划分,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对杨花、对春光的伤春之情,强化了作者惜花伤春的情感,使这种情感更具感染力。拟人:诗中这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作者开篇就赋予杨花以人的“无人惜”的境遇,一般来说,只有人才会有被人怜惜或不被人怜惜的感受,这里把杨花当作一个不被人重视、任其坠落的对象来写,仿佛杨花是一个孤独、落寞的人,在无人关注中飘落,奠定了一种哀怨的基调。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似花还似非花”,精准把握杨花独特之处,既像花又非典型的花,色淡形小,不被关注。“也无人惜从教坠”,以“坠”写飘落,“惜”字含情,用反衬法暗表怜惜,为后文伏笔。“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写杨花落地,“抛家”看似无情,实则有思,为花人合一铺垫。“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由杨花写柳树,喻指思妇,想象奇特。“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借杨花飘舞写思妇春梦,缘物生情,情景交融。下阕“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以落红陪衬,表达对杨花的怜惜。“晓来雨过”后问询杨花踪迹,烘托离人春恨,“一池萍碎”作答。“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用夸张手法,借数字抒发惜花伤春之情,将咏物抒情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虚实相生,呼应开篇,画龙点睛地概括主旨,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这首词以精妙笔触勾勒出一个独属于杨花的自由天地,营造出美妙意境。读者沉浸其中,既能透过纷飞杨花,看到折柳惜别的场景,体悟那份含蓄而深沉的离别愁绪;又能从杨花的飘零联想到仕途坎坷的苏轼,仿佛看到他望花兴叹,感慨时光匆匆,心中满是哀伤落寞。
# 章楶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笔,清丽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五
# 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晁叔用以为东坡如毛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是则然矣。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耳。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
# 东坡和章质夫杨花词云:“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用老杜“落絮游丝亦有情”也。“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即唐人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即唐人诗云;“时人有酒送张八,惟我无酒送张八。君看陌上红梅花,尽是离人眼中血。”皆夺胎换骨手。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词中句法,要平妥精粹。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只要拍搭衬副得去,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如东坡杨花词云;“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又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略)”此皆平易中有句法。词不宜强和人韵,若倡者之曲韵宽平,庶可赓歌;倘韵险,又为人先,则必牵强赓和,句意安能融贯?徒费苦思,未见有全章妥溜者。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今古。
宋张炎《词源》卷下
# 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诸贤之词,固豪放矣,不豪放处,未尝不叶律也。如东坡之《哨遍》、杨花《水龙吟》,稼轩之《摸鱼儿》之类,则知诸贤非不能也。
宋沈义父《乐府指迷》
# 杨柳二种,杨树叶短,柳树叶长,花初发时,黄蕊,子为飞絮,今絮中有小青子,著水泥沙滩上即生小青芽,乃柳之苗也。东坡谓絮化为浮萍,误矣。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
# 如虢国夫人不施粉黛,而一段天姿,自是倾城。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人谓“大江东去”之粗豪,不如“晓风残月”之细腻。如此词,又进柳妙处一尘矣。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四
# 随风万里寻郎,悉杨花神魂。又云;读他文精灵尚在文字里面。此老只见精灵,不见文字。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质夫乃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面行营章钧诸孙。非惟立功边徼,为国家保障,至于辞章,亦非人所易及。尝咏柳花,撰《水龙吟》寄子瞻,子瞻叹其妙绝,来者无以措辞,则其尊尚为何如。所以善谑者,特出于相爱之至情耳,非若后人流连狎亵而不知止者也。论二公者,当以濂言为不诬。子瞻之书此诗,年已五十又二,元祐二年丁卯,故其老气尤森然云。
明宋濂
# 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
清许昂宵《词综偶评》
# 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
清沈谦《填词杂说》
# 《水龙吟》末后十三字,多作五四四,此作七六,有何不可。近见论谱者于“细看来不是”及“杨花点点”下分句,以就五四四之印板死格,遂令坡公绝妙好词不成文理。起句入魔,“非花”矣,而又似”,不成句也。“抛家傍路”四字欠雅。“缀”字趁韵不稳。“晓来”以下,真是化工神品。
清先著、程洪《词洁》卷五
# 煞拍画龙点睛,此亦词中一格。
清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 东坡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叶清臣词:“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蒙亦有句云;“十分春色,欣赏三分;二分懊恼,五分抛掷。”用意不同而同。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下
# 首四句是写花形态。“萦损”以下六句,是写见杨花之人之情绪。二阕用议论,情景交融,笔墨入化,有神无迹矣刘熙载《艺概》卷四;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清黄苏《蓼园词选》
# 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又: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一篇:宋·汪洙《神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