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旧恨":远隔天涯旧恨绵绵,
"独自凄凉人不问":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
"欲见回肠":要想了解我内心的痛苦,
# 欲见回肠:欲诉苦衷,见:现。回肠:中肠旋转,谓内心痛苦不安。
"断尽金炉小篆香":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
# 篆香:篆,比喻盘香和缭绕的香烟。
"黛蛾长敛":长眉总是紧锁,
# 黛蛾:指眉毛。
"任是春风吹不展":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能使他舒展。
"困倚危楼":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
"过尽飞鸿字字愁":看那排成人字高飞而过的雁行,内心更感愁苦。
# 过尽飞鸿字字愁:大雁排成人字或一字飞过,诗人倍感愁苦。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闺怨词。全词以女子独居高楼的视角,写其因天涯旧恨而独自凄凉,有着断尽金炉小篆香般的愁肠百结,女子愁眉不展,困倚危楼,望尽飞鸿,更是心烦意乱,触目皆是哀愁,让她的愁绪愈发浓烈,难以排解。全词通体悲凉,先着力写内心,再侧重写外形,触物兴感,借物抒情,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离愁,抒写出一种深沉的怨愤激楚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以香之断尽来比喻愁肠寸断,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极其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肠寸断,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情感状态。借物抒情:“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借篆香的回环形状喻人心的回肠百转,借金炉中的篆香一点点燃尽,抒发愁肠寸断,哀怨伤感中寓有的沉痛激愤之情。
3. 分段赏析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上片“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写了女主人公独处深闺,心中怀有旧恨,无人问津,倍感凄凉。“天涯”写距离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在一方,“旧恨”写时间是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人不问”女主人公独居高楼,已是非常凄凉,而这种孤凄的处境与心情,竟连询问同情的人都没有,就更觉难堪了。这里“人不问”之人,应当是指女主人公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其人“不问”,可知应当是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更加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相见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此一句由情直入,起笔颇陡峭。“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女主人公想要诉说内心的愁肠,却只能看着金炉中的篆香一点点燃尽,以香之断尽来比喻愁肠寸断,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篆香,即盘香,因其形状回环如篆,故称。篆香的回环形状恰如人的回肠百转,这里就近取譬,触物兴感,遣词用句自然浑成,不露痕迹。“断尽”二字着意,极其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肠寸断,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情感状态,在哀怨伤感中寓有沉痛激愤之情。与前句直抒怨情不同,此句借物喻情,笔法变化有致。下片从一年四季写愁。“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人们往往会觉得,春风轻柔,能唤醒万物。它可以吹开含苞待放的花朵,让柳叶如细眉般舒展,似乎也理应能拂去人们心中的愁绪,让紧锁的眉头得以舒展。然而词中的女主人公,那长久紧锁的黛眉,即便春风轻拂,也丝毫未曾松动。从她的内心深处,源源不断涌出的愁绪,沉重得让这和煦春风都无能为力。“任是”二字,在此处着重强调,将女主人公愁恨的分量进一步加重。这种看似违背常理的表达,恰恰是这两句的精妙所在。当我们读到这两句,仿佛能亲眼看见,在轻柔的春风中,女主人公静静地伫立着,双眉紧蹙,眼神中满是哀愁,默默无言却又愁绪万千。从她内心的深深愁苦,自然而然地映射到这凝滞在眉间的哀伤,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结尾句点醒女主人公独处高楼的处境和引起愁恨的原因。女主人公独处于高楼之上,周遭一片寂静,这冷清的处境恰似她内心的写照。她满心愁绪,究竟为何如此?原来,她伫立高楼,极目远眺,满心都是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长时间“困倚”在高楼栏杆处,一次次满怀期待地张望,可“过尽”无数往来的事物,却始终未能盼到心中所念之人。旧有鸿雁传书之说,仰观飞鸿,自然会想到远人的书信,但当她仰头看到天空中飞过的鸿雁时,满心期许,却未能有一只带着远方的消息而来。在困倚危楼的闺人眼中,那原本整齐排列成行的“雁字”,此刻却仿佛变成了一个个惹人心烦意乱的符号,触目皆是哀愁,让她的愁绪愈发浓烈,难以排解。
4. 作品点评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这首词满篇皆是悲凉之意,堪称断肠之音。特别是上片与下片的结句,均为极度愁苦哀伤之语,然而却毫无柔靡纤弱之态。词中用词遣句庄重沉凝,尽显沉郁顿挫的格调。读这首词,仿佛愁肠被千万次缠绕,抑扬之韵清晰可辨,有着极为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令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 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
宋张炎《词源》卷下
上一篇:宋·陆游《除夜雪》
下一篇:宋·苏轼《喜雨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