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汗微微透碧纨":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
# 透碧:绿色薄绸。
"明朝端午浴芳兰":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
#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满晴川":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彩线轻缠红玉臂":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
"小符斜挂绿云鬟":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
# 云鬟:女子的发髻。,小符: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佳人相见一千年":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端午》乃北宋文豪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要聚焦于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温馨场景,上阕细腻描绘了她们节日前夕的种种筹备,而下阕则生动刻画了她们遵循民间风俗,以彩线缠绕皓腕、小符悬挂云鬓,彼此间互致节日祝福的美好画面。全词巧妙运用对偶句式,不仅韵律和谐,更在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词人身边那位始终不渝、相伴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此词不仅介绍了端午佳节的传统习俗,更描绘了节日的欢乐氛围,体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侍妾朝云的深切怀念与感激之情。
2. 写作手法
衬托:词中“轻汗微微透碧纨”一句,以“轻汗微透”的细腻描绘,衬托出端午时节初夏的炎热天气,以及女子身着碧色薄绸的轻盈与雅致。这里的“透”字用得极为贴切,不仅展现了天气的微热,更通过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女子参与端午节日的愉悦心情与高贵气质。同时,上片通过预示端午节日的浴兰活动,以及“流香涨腻满晴川”的描绘,衬托出节日氛围的浓郁与参与者身份的尊贵。对偶:“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这两句词以生动的意象与对偶的修辞,展现了女子端午佳节的装扮。上句“彩线轻缠红玉臂”以“彩线”与“红玉臂”的对比,突出了女子手臂的柔美与彩线的鲜艳;下句“小符斜挂绿云鬟”则以“小符”与“绿云鬟”的映衬,展现了女子发髻的秀美与小符的神秘。两句词共同营造出一种节日的喜庆与女子的娇媚。
3. 分段赏析
《浣溪沙·端午》上阙勾勒端午盛景,预告浴兰盛事即将拉开序幕,初夏时节,节日氛围浓厚。节日里,人们身着华裳,彰显身份尊贵,朝云则偏爱那抹绿色细绢——“碧纨”,与她温婉的性格相得益彰。天气渐暖,轻汗微渗,碧纨轻透,肌肤之美若隐若现,“透”字运用巧妙,勾勒出半遮半掩的朦胧美感。“明日端午,浴兰香溢”,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与期待。这不仅映照出朝云如兰般高洁的情操,也体现了浴兰习俗的纯真与质朴。朝云沐浴之处,香气缭绕,此风习已深入民心,参与者络绎不绝,场面壮观,正如词中所描绘:“晴川之上,香飘四溢,人声鼎沸”。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焕发生机的生动体现。下阙转而叙述词人与朝云共赴端午习俗的场景。词人聚焦于两项健身活动:一是“彩线轻绕皓腕”,以五彩丝线缠绕手臂,意在驱邪避凶,祈愿朝云“皓腕”红润,长命百岁,与五色花线缠绕粽子投江纪念屈原的传统相呼应。二是“小符斜缀青丝”,将赤灵符佩戴于发间,以求神明庇佑,愿朝云“青丝”常伴,身体康健,与孩童穿戴虎肚兜、门上悬挂蒲剑的习俗异曲同工。词人以对偶句式细腻描绘缠线与挂符的场景,寓意“佳偶天成,千年相守”,期盼这些习俗能带来长久的福祉与庇佑,真可谓一语破的,意境深远。
4. 作品点评
《浣溪沙·端午》全篇词作如同一幅民俗画卷,洋溢着浓厚的古老民俗韵味,是研究端午节俗不可或缺的形象史料,价值连城。
# 此词末句“佳人相见一千年”,非朝云莫克当之,且正应端午故事。
现代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教授曹树铭《东坡词》
上一篇: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下一篇:宋·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