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日春怀似酒浓":少年之时,
# 少日:少年之时。
"插花走马醉千钟":春天游玩的兴致比那美酒还浓烈,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千钟而醉。
# 钟:酒杯。千钟极言粮多。古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一说八斛为一钟,又谓十斛为一钟。,走马:骑马疾走。,插花:戴花。
"老去逢春如病酒":年老之时一到春天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
# 病酒:饮酒沉醉。
"唯有":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
"茶瓯香篆小帘栊":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 帘栊:挂有帘子的窗户。亦作“帘笼”。窗帘和窗牖。也泛指门窗的帘子。,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茶瓯:一种茶具。
"卷尽残花风未定":春风把将谢的花全都卷走后还是没有停息,
# 残花:将谢的花;未落尽的花。
"休恨":可是我不恨它,
"花开元自要春风":因为花儿开放需要春风的吹拂。
# 元自:原来,本来。
"试问春归谁得见":想问一下,有谁能看见春天归来呢?
"飞燕":是那飞来的燕子,
# 飞燕:飞翔的燕子。
"来时相遇夕阳中":在金色的夕阳中与春相遇。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定风波·暮春漫兴》是一首以暮春时节个人感慨与人生哲理为题材的宋词。词的上片描绘了少年时期春意盎然、豪情万丈的狂放姿态,以此作为背景,反衬出老年时面对春天所感到的索然无味与心境的淡然。而下片则转而描写风卷残花的凄凉景象,本应引发悲情,但词人却以“休恨”二字进行宽慰与自我开解;紧接着,“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句,以正反相衬的手法,寓意深远,引人深思。春天虽然悄然离去,不留痕迹,但飞燕却在夕阳中翩然归来,与词人相遇,这在词人迷惘与惆怅的心情中,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欣慰与温情。整首词正如题目所示,是作者于暮春时节随性而发的一番随想与感悟。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描绘了少年时期的豪情与放纵,而下片“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则表现了老年时期的落寞与淡然。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也深化了词作的主题与情感。虚实结合:词人在描绘春景时,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卷尽残花风未定”一句,既实写了春风卷走残花的景象,又暗喻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则以飞燕与夕阳的相遇,虚写了春天的离去与生命的轮回,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象征:词中的意象“残花”、“病酒”、“飞燕”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残花”象征了凋零的理想与逝去的青春,“病酒”则象征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飞燕”则象征着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延续,给词人带来了一丝慰藉与希望。设问:词人巧妙地运用了设问与回答的手法,增强了词作的互动性与趣味性。“试问春归谁得见?”一句,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下文,“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则是对这一设问的巧妙回答。这种设问与回答的方式,不仅使词作结构更加紧凑,也深化了词作的主题与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阙中,辛弃疾巧妙地将“少日”的春光烂漫与“老去”的春意阑珊进行了鲜明对比,前者是往昔的美好追忆,后者则是眼前的冷酷现实。在少年时代,春光如同催化剂,让本就风华正茂的我们更加纵情狂欢,那种快乐简直无法言喻。仅仅用“少日春怀似酒浓”这简短的七个字,就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画面。随后,“插花走马醉千钟”的描绘,更是将那种狂欢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我们能看到那些年少轻狂的身影在花间驰骋,醉意朦胧。然而,这一切美好的追忆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远去。如今,词人已步入老年,面对春天的到来,他的心境却大不如前,不再是“似酒浓”的欢愉,而是如同饮酒过量后的难受与无力,这便是“老去逢春如病酒”的真实写照。这里的“酒”字,虽然与前文的“酒浓”相呼应,但“病酒”的凄凉与“酒浓”的热烈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落寞。下阙的开篇,“卷尽残花风未定”如同突兀的奇峰,看似与上阙毫无关联,实则巧妙地承接了上阙的孤寂氛围,为下文的转折做好了铺垫。词人虽然看似对窗外的世界漠不关心,只愿在小房子里品茶观香,但实际上,他一直在默默注视着外界的变化。春风无情地吹落花瓣,卷走春光,词人心中本应充满怨恨。然而,他却话锋一转,用“休恨”二字来宽慰自己,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这一出人意料的转折,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饱含着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无限感慨。春风既催开了百花,也终将卷走残花,春天的离去,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生的写照。
4. 作品点评
这首《定风波》以其独特的上情下景布局,实现了情景的完美交融,为读者开辟了一片辽阔的想象天地与深邃的思维空间。它引领着人们追随春天的足迹,不仅让人沉醉于春日的景致,更激发了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可以说,此词在表现手法上另辟蹊径,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独创精神与深邃思考。
上一篇:宋·佚名《寇准读书》
下一篇:宋·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