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o
zhōu
hán
wén
gōng
miào
bē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ér
wéi
bǎi
shì
shī
yán
ér
wéi
tiān
xià
shì
jiē
yǒu
cān
tiān
zhī
huà
guān
shèng
shuāi
zhī
yùn
shēng
yǒu
lái
shì
yǒu
suǒ
wéi
shēn
yuè
jiàng
yuè
wéi
liè
xīng
jīn
suǒ
chuán
mèng
yuē
:“
:“
shàn
yǎng
hào
rán
zhī
。”
。”
shì
xún
cháng
zhī
zhōng
ér
tiān
zhī
jiān
rán
zhī
wáng
gōng
shī
guì
jìn
chǔ
shī
liáng
píng
shī
zhì
bēn
shī
yǒng
qín
shī
biàn
shì
shú
shǐ
使
zhī
rán
zāi
yǒu
xíng
ér
shì
ér
xíng
dài
shēng
ér
cún
suí
ér
wáng
zhě
zài
tiān
wéi
xīng
chén
zài
wéi
yuè
yōu
wéi
guǐ
shén
ér
míng
wéi
rén
zhī
cháng
guài
zhě
dōng
hàn
lái
dào
sàng
wén
duān
bìng
táng
zhēn
guān
kāi
yuán
zhī
shèng
fáng
yáo
sòng
ér
néng
jiù
hán
wén
gōng
tán
xiào
ér
huī
zhī
tiān
xià
rán
cóng
gōng
guī
zhèng
gài
sān
bǎi
nián
wén
dài
zhī
shuāi
ér
dào
tiān
xià
zhī
zhōng
fàn
rén
zhǔ
zhī
ér
yǒng
duó
sān
jūn
zhī
shuài
fēi
cān
tiān
guān
shèng
shuāi
hào
rán
ér
cún
zhě
gài
cháng
lùn
tiān
rén
zhī
biàn
wèi
rén
suǒ
zhì
wéi
tiān
róng
wěi
zhì
wáng
gōng
tún
tiān
xià
zhī
xīn
gōng
zhī
jīng
chéng
néng
kāi
héng
shān
zhī
yún
ér
huí
xiàn
zōng
zhī
huò
néng
xùn
è
zhī
bào
ér
néng
huáng
féng
zhī
bàng
néng
xìn
nán
hǎi
zhī
mín
miào
shí
bǎi
shì
ér
néng
shǐ
使
shēn
ān
cháo
tíng
zhī
shàng
gài
gōng
zhī
suǒ
néng
zhě
tiān
suǒ
néng
zhě
rén
shǐ
cháo
rén
wèi
zhī
xué
gōng
mìng
jìn
shì
zhào
wéi
zhī
shī
shì
cháo
zhī
shì
jiē
wén
xíng
yán
mín
zhì
jīn
hào
chēng
zhì
xìn
kǒng
zhī
yán
jūn
君子学道则爱人
君子学道则爱人
xiǎo
rén
xué
dào
shǐ
使
cháo
rén
zhī
shì
gōng
yǐn
shí
shuǐ
hàn
fán
yǒu
qiú
dǎo
yān
ér
miào
zài
shǐ
gōng
táng
zhī
hòu
mín
chū
wéi
jiān
qián
tài
shǒu
qǐng
zhū
cháo
zuò
xīn
miào
guǒ
yuán
yòu
nián
cháo
sàn
láng
wáng
jūn
lái
shǒu
shì
bāng
fán
suǒ
yǎng
shì
zhì
mín
zhě
gōng
wéi
shī
mín
yuè
chū
lìng
yuē
:“
:“
yuàn
xīn
gōng
miào
zhě
tīng
!”
!”
mín
huān
zhī
zhōu
chéng
zhī
nán
nián
ér
miào
chéng
huò
yuē
:“
:“
gōng
guó
wàn
ér
zhé
cháo
néng
suì
ér
guī
ér
yǒu
zhī
juàn
liàn
cháo
shěn
。”
。”
shì
yuē
:“
:“
rán
gōng
zhī
shén
zài
tiān
xià
zhě
shuǐ
zhī
zài
zhōng
suǒ
wǎng
ér
zài
ér
cháo
rén
xìn
zhī
shēn
zhī
zhì
xūn
hāo
chuàng
ruò
huò
jiàn
zhī
záo
jǐng
quán
ér
yuē
shuǐ
zhuān
zài
shì
zāi
?”
?”
yuán
fēng
nián
zhào
bài
gōng
chāng
bǎng
yuē
:“
:“
chāng
hán
wén
gōng
zhī
miào
。”
。”
cháo
rén
qǐng
shū
shì
shí
yīn
zuò
shī
wèi
zhī
shǐ
使
gōng
yuē
:“
:“
gōng
lóng
bái
yún
xiāng
shǒu
jué
yún
hàn
fēn
tiān
zhāng
tiān
sūn
wéi
zhī
yún
jǐn
cháng
piāo
rán
chéng
fēng
lái
páng
xià
zhuó
shì
sǎo
kāng
西
yóu
xián
chí
lüè
sāng
cǎo
bèi
zhāo
huí
guāng
zhuī
zhú
cān
áo
xiáng
hàn
liú
shí
zǒu
qiě
jiāng
miè
dào
yǐng
néng
wàng
zuò
shū
jūn
wáng
yào
guān
nán
hǎi
kuī
héng
xiāng
shùn
jiǔ
diào
yīng
huáng
zhù
róng
xiān
hǎi
ruò
cáng
yuē
shù
jiāo
è
yáng
jūn
tiān
rén
bēi
shāng
ōu
yín
xià
zhāo
qiǎn
yáng
shēng
xiū
shāng
càn
dān
jiāo
huáng
gōng
shǎo
liú
pāng
piān
rán
xià
huāng
。”
。”

译文

一个平常人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一句话能被天下人效法。这都是由于他有顶天立地的造化,关系到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他的产生是有所来历的,他的去世是有所作为的。所以,申伯、吕侯从山岳降生,傅说死后化为列星,从古至今传说的事,是不可捏造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的正气。”这种正气,寓于寻常之中,充满在天地之间,突然遇到它,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这是谁使他们这样的呢?那必定有不依靠形体就能站立,不依靠力量就能行走,不等待出生就能存在,不跟随死就能消灭的东西。所以,它在天上是星辰,在地上是河山,在幽暗的地方是鬼神,而在明亮的地方又是人。这是道理上的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自东汉以来,道德丧失,文风败坏,异端邪说一起兴起,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这些宰相辅佐,都不能挽救。惟独韩文公崛起于平民,谈笑着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没有不跟从他,道德和文风又回到正道,大概到现在有三百年了。古文运动兴起八个朝代之久的文风的衰败,他的道德挽救了天下人的沉迷不悟;他的忠心冒犯了皇帝的恼怒,以勇气夺取了三军的统帅:这难道不是顶天立地,关系到兴盛衰亡的命运,浩然正气独自存在的人吗?有人曾经议论过天和人的分别,以为人是什么事都能做的,只有天不容许人作假。智慧可以欺骗王公,却不可以欺骗小猪和鱼;实力可以得到天下,却不可以得到平常的男人和平常的妇女的心。所以,韩公的一片真诚,能够拨开衡山的乌云,却不能挽回唐宪宗的迷惑;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消除皇甫鏄、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南海的人民中得到信任,建庙祭祀,世代相传,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安身。大概由于韩公能感动的是天,他不能感动的是人啊。起初潮州人不知道学习,韩公命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以后,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学习文章和品行,影响到一般平民,直到现在,潮州号称容易治理的地方。孔子的话是可证实的,“君子学习了儒道就能够爱护人民,小人学习了儒道就能够容易使唤。”潮州人奉事韩公,饮食必去祭祀,水灾旱灾瘟疫,凡是有要求,必定到那里祈祷。可是庙在刺史公堂的后面,人民认为出入艰难。前任太守想把这个情况向朝廷反映,建座新庙,没有结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此地做官。凡是教育读书人、治理人民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作为老师。人民已经心悦诚服,他就发出命令说:“愿意新建韩文公新庙的,听便!”人民欢喜地奔向庙地,在潮州城的南方七里选择了一块地方,一年就把庙建成了。有人说:“韩公离开京城,万里迢迢,贬谪在潮州,不足一年就回去了。韩公死后如果有知觉,那他也不会依恋于潮州的,这道理是明白的啊。”我回答说:“不是这样!韩公的神灵存在于天下,宛如水存在于地中,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然而潮州人惟独信仰他这样的深沉,思念他到极点,祭祀时香烟缭绕,凄凉悲切,好像看见韩公一样。譬如,开凿水井得到了泉水,就说水专门在这里,难道合理吗?”元丰七年,皇帝诏封韩公为昌黎伯,所以庙门的额上题为“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州人请我书写此事刻在石碑上,我就做了一首诗赠送给他们,让他们歌唱来祭祀韩公。那歌词说:“您从前骑着龙在白云飘浮的仙乡,亲手抉开了天河,分为天下的文章,织女替您织出云锦的衣裳。飘飘然乘着仙风来到上帝身旁,降临人间为污浊的世上扫除秕糠。西边游览了咸池,巡行了扶桑,被及草木普照金光。追赶李白、杜甫一起翱翔,张籍、皇甫湜跑得汗流腿又僵,隐没的倒影不能望。做书斥责佛教讥讽君王,要看看南海观察衡、湘,经过舜埋葬的九疑山,凭吊女英、娥皇。祝融在前面引导,海神也躲藏,管教蛟龙像驱赶群羊。天上缺少人才,上帝悲伤,吟唱着下凡,派来了一位巫阳。用牦牛做祭品,用鸡卜来占卜,进献酒觞,祭品有荔枝红红、香蕉黄黄。韩公稍不停留,我们就眼泪涕滂,但愿您翩然而来,披拂着长发走下大荒。”

逐句剖析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个平常人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

"一言而为天下法":一句话能被天下人效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这都是由于他有顶天立地的造化,

# 参天地之化:《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宋朱熹注:“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矣。”

"关盛衰之运":关系到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

"其生也有自来":他的产生是有所来历的,

"其逝也有所为":他的去世是有所作为的。

"故申、吕自岳降":所以,申伯、吕侯从山岳降生,

# 申、吕自岳降:申、吕,指周宣王时的申伯和吕侯(亦称甫侯),伯夷的后代。相传他们是山岳之神降生的。

"傅说为列星":傅说死后化为列星,

# 傅说为列星:傅说,商王武丁的宰相。相传他死后飞升上天,和众星并列。

"古今所传":从古至今传说的事,

"不可诬也":是不可捏造的。

"孟子曰":孟子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于修养我的正气。”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盛大刚直的正气。

"是气也":这种正气,

"寓于寻常之中":寓于寻常之中,

"而塞乎天地之间":充满在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突然遇到它,

"则王公失其贵":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

# 王公:王侯、公卿。

"晋、楚失其富":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

# 晋、楚:战国时,晋楚一度是两个最富强的国家。《孟子·公孙丑下》:“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良、平失其智":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

# 良、平:张良和陈平,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都以足智多谋著称。

"贲、育失其勇":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

# 贲、育:孟贲和夏育,古代著名的勇士。

"仪、秦失其辩":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 仪、秦:张仪和苏秦,战国时游说列国的纵横家。

"是孰使之然哉":这是谁使他们这样的呢?

"其必有不依形而立":那必定有不依靠形体就能站立,

"不恃力而行":不依靠力量就能行走,

"不待生而存":不等待出生就能存在,

"不随死而亡者矣":不跟随死就能消灭的东西。

"故在天为星辰":所以,它在天上是星辰,

"在地为河岳":在地上是河山,

"幽则为鬼神":在幽暗的地方是鬼神,

"而明则复为人":而在明亮的地方又是人。

"此理之常":这是道理上的正常现象,

"无足怪者":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自东汉以来":自东汉以来,

"道丧文弊":道德丧失,文风败坏,

# 道:指儒家的学说思想,即所谓道统。

"异端并起":异端邪说一起兴起,

# 异端:儒家把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斥为异端。这里指汉、魏以来长期兴盛的佛教与道教。

"历唐贞观、":经历了唐代贞观、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13-741)。这两个时期,历史上号称“太平盛世”。

"开元之盛":开元的兴盛时期,

"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这些宰相辅佐,都不能挽救。

# 房、杜:即房玄龄和杜如晦,唐太宗时的贤相。姚、宋:即姚崇和宋璟,唐玄宗前期的名相。

"独韩文公起布衣":惟独韩文公崛起于平民,

"谈笑而麾之":谈笑着指挥古文运动,

"天下靡然从公":天下人没有不跟从他,

"复归于正":道德和文风又回到正道,

# 正:儒家的正道。

"盖三百年于此矣":大概到现在有三百年了。

# 盖三百年于此:从韩愈倡导古文到苏轼时期将近三百年。

"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兴起八个朝代之久的文风的衰败,

# 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而道济天下之溺":他的道德挽救了天下人的沉迷不悟;

# 道济天下之溺:指韩愈提倡儒家之道,把天下人从沉溺佛、老等异端的困境中拯救出来。济:拯救。

"忠犯人主之怒":他的忠心冒犯了皇帝的恼怒,

# 忠犯人主之怒:唐宪宗(李纯)派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宫,韩愈上表进谏,言词激切,触怒宪宗,几乎被处死。幸大臣裴度、崔群等营救,才贬为潮州刺史。

"而勇夺三军之帅":以勇气夺取了三军的统帅:

# 勇夺三军之帅:唐穆宗(李恒)时,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叛乱,杀节度使田弘正,另立王廷凑,韩愈奉命前去宣抚。大臣们都替他担心,认为有被杀的危险,但他只用一次谈话便说服了作乱的将士。回京后穆宗大为高兴,转韩愈为吏部侍郎。

"此岂非参天地":这难道不是顶天立地,

"关盛衰":关系到兴盛衰亡的命运,

"浩然而独存者乎":浩然正气独自存在的人吗?

"盖尝论天人之辨":有人曾经议论过天和人的分别,

"以谓人无所不至":以为人是什么事都能做的,

"惟天不容伪":只有天不容许人作假。

"智可以欺王公":智慧可以欺骗王公,

"不可以欺豚鱼":却不可以欺骗小猪和鱼;

# 豚鱼:泛指小动物。豚,小猪。

"力可以得天下":实力可以得到天下,

"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却不可以得到平常的男人和平常的妇女的心。

"故公之精诚":所以,韩公的一片真诚,

"能开衡山之云":能够拨开衡山的乌云,

# 能开衡山之云:衡山,五岳中的南岳,在湖南省衡山县境内。据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说:他路过衡山游南岳,正逢秋雨,天阴无风,他诚心祷告,马上云开雨止,天气晴朗。

"而不得回宪宗之惑":却不能挽回唐宪宗的迷惑;

# 不得回宪宗之惑:指韩愈谏迎佛骨,唐宪宗不听一事。

"能驯鳄鱼之暴":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

# 能驯鳄鱼之暴:韩愈任潮州刺史时,听说鳄鱼危害百姓,便作《祭鳄鱼文》,命令鳄鱼迁走。据说后来鳄鱼果然向西迁移六十里。

"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却不能消除皇甫鏄、李逢吉的诽谤;

# 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弭,消除。韩愈贬潮州后,上表谢罪。宪宗看后,很是后悔,想叫他官复原职,但遭到宰相皇甫鎛的中伤阻止,就改韩愈为袁州刺史。唐穆宗时,宰相李逢吉曾弹劾韩愈,罢去韩愈御史大夫职务,降为兵部侍郎。

"能信于南海之民":能够在南海的人民中得到信任,

# 南海:潮州临南海,所以借南海指潮州。

"庙食百世":建庙祭祀,世代相传,

# 庙食:接受后世的立庙祭祀。

"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安身。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大概由于韩公能感动的是天,

"其所不能者人也":他不能感动的是人啊。

"始潮人未知学":起初潮州人不知道学习,

"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韩公命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

"自是潮之士":从此以后,潮州的读书人,

"皆笃于文行":都专心学习文章和品行,

"延及齐民":影响到一般平民,

"至于今":直到现在,

"号称易治":潮州号称容易治理的地方。

"信乎孔子之言":孔子的话是可证实的,

"“":“君子学习了儒道就能够爱护人民

# 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学道则爱人”二句:语见《论语·阳货》。君子,指士大夫。小人,指老百姓。

",":,

"小人学道则易使":小人学习了儒道就能够容易使唤。”

"潮人之事公也":潮州人奉事韩公,

"饮食必祭":饮食必去祭祀,

"水旱疾疫":水灾旱灾瘟疫,

"凡有求必祷焉":凡是有要求,必定到那里祈祷。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可是庙在刺史公堂的后面,

# 刺史公堂:州官办公的厅堂。刺史,唐代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民以出入为艰":人民认为出入艰难。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前任太守想把这个情况向朝廷反映,建座新庙,

# 太守:唐时的刺史,相当汉的太守。这里沿用旧名。

"不果":没有结果。

"元佑五年":元祐五年,

# 元佑五年:宋哲宗(赵煦)元祐五年,即公元1090年。

"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朝散郎王君涤来此地做官。

# 朝散郎:文官名,官阶为从七品。王涤:生平不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凡是教育读书人、治理人民的措施,

"一以公为师":完全以韩公作为老师。

"民既悦服":人民已经心悦诚服,

"则出令曰":他就发出命令说:“

"愿新公庙者":愿意新建韩文公新庙的,

"听":听便!”

"民欢趋之":人民欢喜地奔向庙地,

"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在潮州城的南方七里选择了一块地方,

# 卜地:选择地址。

"期年而庙成":一年就把庙建成了。

"或曰":有人说:“

"公去国万里":韩公离开京城,万里迢迢,

"而谪于潮":贬谪在潮州,

"不能一岁而归":不足一年就回去了。

# 不能一岁:没有一年。韩愈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贬潮州刺史,同年十月改袁州刺史,在潮州不到一年。

"没而有知":韩公死后如果有知觉,

# 没:通“殁”,死亡。

"其不眷恋于潮也":那他也不会依恋于潮州的,

"审矣":这道理是明白的啊。”

# 审:明白。

"轼曰":我回答说:“

"不然":不是这样!

"公之神在天下者":韩公的神灵存在于天下,

"如水之在地中":宛如水存在于地中,

"无所往而不在也":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

"而潮人独信之深":然而潮州人惟独信仰他这样的深沉,

"思之至":思念他到极点,

"焄蒿凄怆":祭祀时香烟缭绕,凄凉悲切,

# 焄蒿凄怆:祭祀时引起悲伤的情感。焄,指祭物的香气。蒿,香气蒸发上升的样子。语见《礼记·祭义》。

"若或见之":好像看见韩公一样。

"譬如凿井得泉":譬如,开凿水井得到了泉水,

"而曰水专在是":就说水专门在这里,

"岂理也哉":难道合理吗?”

"元丰七年":元丰七年,

"诏拜公昌黎伯":皇帝诏封韩公为昌黎伯,

# 昌黎伯:韩愈的祖籍在昌黎(今属河北省),因而世称昌黎伯。

"故榜曰":所以庙门的额上题为“

# 榜:木匾。

"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潮州人请我书写此事刻在石碑上,

"因作诗以遗之":我就做了一首诗赠送给他们,

# 遗:送给。

"使歌以祀公":让他们歌唱来祭祀韩公。

"其辞曰":那歌词说:“

"公昔骑龙白云乡":您从前骑着龙在白云飘浮的仙乡,

"手抉云汉分天章":亲手抉开了天河,分为天下的文章,

# 天章:文采。,云汉:天河。,手抉:用手挑取。

"天孙为织云锦裳":织女替您织出云锦的衣裳。

# 天孙:星名,即织女星。

"飘然乘风来帝旁":飘飘然乘着仙风来到上帝身旁,

"下与浊世扫秕糠":降临人间为污浊的世上扫除秕糠。

# 秕糠:本指米的皮屑,这里比喻邪说异端。

"西游咸池略扶桑":西边游览了咸池,巡行了扶桑,

# 西游咸池略扶桑:咸池,神话中太阳沐浴的地方。略:到。扶桑:神话中日没的地方。

"草木衣被昭回光":被及草木普照金光。

# 草木衣被昭回光:是说韩愈的道德文章辉映一代,如同日月光照大地,泽及草木一样。

"追逐李、杜参翱翔":追赶李白、杜甫一起翱翔,

# 李、杜:李白和杜甫。

"汗流籍、湜走且僵":张籍、皇甫湜跑得汗流腿又僵,

# 籍、湜:张籍和皇甫湜,唐代文学家,韩愈同时代人。,汗流:形容追赶不上。

"灭没倒影不能望":隐没的倒影不能望。

# 灭没倒影不能望:形容张籍、皇甫湜像倒影一样容易灭没,不能仰望韩愈日月般的光辉。

"作书抵佛讥君王":做书斥责佛教讥讽君王,

"要观南海窥衡湘":要看看南海观察衡、湘,

"历舜九嶷吊英、皇":经过舜埋葬的九疑山,凭吊女英、娥皇。

# 英、皇:女英、娥皇,尧帝的两个女儿,同嫁舜帝为妃。,九嶷:山名,又名苍梧,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境内。

"祝融先驱海若藏":祝融在前面引导,海神也躲藏,

# 祝融:传说的火神。海若:海神。

"约束蛟鳄如驱羊":管教蛟龙像驱赶群羊。

"钧天无人帝悲伤":天上缺少人才,上帝悲伤,

# 帝:天帝。,钧天:天的中央。

"讴吟下招遣巫阳":吟唱着下凡,派来了一位巫阳。

# 巫阳:神巫名。,讴吟:唱歌。

"犦牲鸡卜羞我觞":用牦牛做祭品,用鸡卜来占卜,进献酒觞,

# 羞我觞:进酒。,鸡卜:用鸡骨占卜。,犦牲:用牦牛作祭品。

"於粲荔丹与蕉黄":祭品有荔枝红红、香蕉黄黄。

# 蕉黄:黄色的香蕉。以上两句指庙中的祭品。,荔丹:红色的荔枝。

"公不少留我涕滂":韩公稍不停留,我们就眼泪涕滂,

"翩然被发下大荒":但愿您翩然而来,披拂着长发走下大荒。”

# 翩然被发下大荒:祈望韩愈快快降临人世享受祭祀。被,同“披”。大荒,即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潮州韩文公庙碑》是一篇创作于宋代时期的散文,作者苏轼。创作于元祐七年(1092年)春,苏轼应潮州地方官员王涤之邀,为纪念唐代先贤韩愈而撰写的重修庙宇碑文。文章以真挚笔触刻画了潮州民众对韩愈的深切追思与景仰,从德性修养、文学革新、治世功业三个方面重塑了这位文化巨匠的形象。这篇作品巧妙地将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广泛引用各种事例,穿插着四言祭诗和基于史实的对话。通过韵文和散文交替出现的独特章法,作者以雄浑而典雅的文风,传递出跨越时代的士人风骨与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潮州知州王涤主持重修当地韩愈祠庙后,恳请苏轼为新庙撰写纪念碑文。苏轼欣然应允,挥毫创作,这篇承载着士人精神与文学理想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由此诞生,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不朽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创作于宋代时期的散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详细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该碑文将议论、描述、引征、对话、诗歌等熔铸于一炉,骈散兼施,文情并茂,以突破性的笔法,主议论,叙事亦以议论出之,对韩愈展开全景式礼赞。运用对偶句式,加强文章的音韵美;用排比的方法,加强文章的气势;中间又暗含自己的身世之感,加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全文情感激荡如江海奔涌,文气纵横似山岳巍峨,被黄震称赞为“《韩文公庙碑》,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足以当此,千古奇观也。”

2. 写作手法

排比:“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运用排比增强气势,使文章形成顿挫。对偶:“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在散行中运用对偶句式,加强文章的音韵美。

3. 分段赏析

首段开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破空而至,如拔地孤峰骤起;声彻九霄,挟气吞云汉之势;振聋发聩,立天地清肃之音。之后引出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来说明此气无处不在,它“潜藏于日常细微,却充塞于宇宙万物之间”。接着用三组精妙绝伦的排比句,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与阐释。“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一句,极尽夸张,展现浩然之气令人敬畏的力量。而“是孰使之然哉”的设问,引导读者思考其存在条件,强调其超越物质、永恒存在的特性。之后,以“故在天为星辰……”之句,展现了此气变化万千、无所不在的壮丽图景。此段论述如江海奔涌,挟雷霆万钧之势,既显长河泻地之畅达,又存断崖截流之顿挫,于恣肆间暗藏法度。虽对浩然正气的刻画杂糅天人感应的浪漫修辞,然其内核承载的道义担当之永恒价值,早已沉淀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岩。恰似文天祥《正气歌》中将其淬炼为"天地有正气"的民族脊梁图腾,这种融贯古今的刚健精神,已化作文明基因深植血脉,必将如火传薪尽,光耀千秋。碑文第二段顺势转入评述其道德文章。贞观、开元之治,贤相辈出,却仍未能扭转文坛的颓势。直至贞元、元和年间,“独韩文公以一介布衣之身,谈笑间挥斥方遒,引领天下文风复归正道,此功业绵延三百年之久矣。”文中“谈笑”、“麾之”、“靡然”等词,生动展现了韩愈古文运动之强大号召力与广泛影响力。随后,碑文以四个排比句,精辟概括了韩愈在文、道、忠、勇四方面的卓越成就:“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每一句都独立成章,揭示了韩愈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忠臣、勇士的全方位形象,概括力极强,气势磅礴,使得这四句成为碑文中最为人传诵的经典名句。而韩愈在文、道、忠、勇上的卓越表现,正是对前文所述浩然正气的生动诠释。苏轼因此赞叹道:“此岂非与天地同寿、关乎国家兴衰、浩荡独存之气概乎!”如此,首尾呼应,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开篇所描绘的浩然正气,实则是字字句句皆在刻画韩愈之风采。碑文第三段,换个角度继续写,从“天人之辨”人手。所谓“天人之辨”,即是:“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之后,碑文便从天意和人为的角度,连用排比句进行两相比照,“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镩、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凡属天意者,韩愈都能取得成功;凡属人为者,韩愈全遭失败。所以结论是:“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这样论说,不仅能与上文论述浩然之气的话完全吻合,不致矛盾,而且主要是突出和强调韩愈受到贬滴、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人为的结果,也即是君昏臣奸的黑暗政治所造成的。碑文此番笔法,实为双刃淬火——既以金石之音镌刻韩愈"忠贞贯日、刚正凌霄"的儒者本色,又以史家之笔剖开"直臣见弃、谗佞当道"的政坛痼疾。碑文第四段,则描写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以及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由于韩愈在潮州期间重视兴办教育事业,故“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由于韩愈在潮州期间重视水利、根除民患,故“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王涤倡议重建韩愈新庙,“民欢趋之”。写明了韩愈在潮州地区的影响之深远。碑文最后,作者为了表达对韩愈的高度崇敬之情,展开浪漫想象,创作了一首诗歌。诗中通过浪漫的想象,再一次高度赞扬了韩愈的业绩,感天动地,紧密呼应碑文首段对于浩然正气的描述、评论,文心之深细严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梦得、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皆称诵韩公之文,各极其挚。及东坡之碑一出,而后众说尽废。骑龙白云之诗,蹈厉发越,直到《雅》、《颂》,所谓若捕龙蛇、搏虎豹者,大哉言乎!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论韩文公》

# 此碑自始至末,无一懈怠,佳言格论,层见迭出,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苏文古今所推,此尤其最得意者。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五引林次崖

# 予览此文不是昌黎本色,前后议论多漫然,然苏长公气格独存,故录之。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六

# 韩公贬于潮,而潮祀公为神。盖公之生也,参天地,关盛衰,故公之没也,是气犹浩然独存。东坡极力推尊文公,丰词瑰调,气焰光采,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足当此。千古奇观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

# 通篇历叙文公一生道德文章功业,而归本在养气上,可谓简括不漏。至行文之排宕宏伟,即置之昌黎集中。几无以辨,此长公出力摸写之作。

不详日本石材贞一《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七引唐介轩

# 茅评讥其前后议论多漫然,观予细批,可知其谬。若果前后漫然,尚何足言文!

不详石材贞一《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 此文止是一气挥成,更不用波澜起伏之势,与东坡他文不同。其磅礴澎湃处,与昌黎大略相似。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

# 韩文公道德文章,乃为孟子后第一人,东坡极力推尊、雄词伟论,气焰光昌,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能当此,千古大文也。予尝谓文章一起,最要出色。闻东坡作此碑,不能得一起头,起行数十遭,忽得此,果名句。后人拟为“学而”、“子曰”,破题亦极确当。文前一段,见参天地、关盛衰由于浩然之气;中一段,见公之合于天乖于人,是所以贬斥之故;后一段,是潮人所以立庙之故,脉理极清;通篇从古圣贤昌黎一生说来,而末方略顾潮州,盖从高处立,阔处行,真大手笔也,又不可以沾沾切时切地律之。

清李扶久《古文笔法百篇》卷六《起笔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新柳》

下一篇:宋·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