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而为百世师":一个平常人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
"一言而为天下法":一句话能被天下人效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这都是由于他有顶天立地的造化,
# 参天地之化:《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宋朱熹注:“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矣。”
"关盛衰之运":关系到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
"其生也有自来":他的产生是有所来历的,
"其逝也有所为":他的去世是有所作为的。
"故申、吕自岳降":所以,申伯、吕侯从山岳降生,
# 申、吕自岳降:申、吕,指周宣王时的申伯和吕侯(亦称甫侯),伯夷的后代。相传他们是山岳之神降生的。
"傅说为列星":傅说死后化为列星,
# 傅说为列星:傅说,商王武丁的宰相。相传他死后飞升上天,和众星并列。
"古今所传":从古至今传说的事,
"不可诬也":是不可捏造的。
"孟子曰":孟子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于修养我的正气。”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盛大刚直的正气。
"是气也":这种正气,
"寓于寻常之中":寓于寻常之中,
"而塞乎天地之间":充满在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突然遇到它,
"则王公失其贵":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
# 王公:王侯、公卿。
"晋、楚失其富":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
# 晋、楚:战国时,晋楚一度是两个最富强的国家。《孟子·公孙丑下》:“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良、平失其智":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
# 良、平:张良和陈平,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都以足智多谋著称。
"贲、育失其勇":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
# 贲、育:孟贲和夏育,古代著名的勇士。
"仪、秦失其辩":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 仪、秦:张仪和苏秦,战国时游说列国的纵横家。
"是孰使之然哉":这是谁使他们这样的呢?
"其必有不依形而立":那必定有不依靠形体就能站立,
"不恃力而行":不依靠力量就能行走,
"不待生而存":不等待出生就能存在,
"不随死而亡者矣":不跟随死就能消灭的东西。
"故在天为星辰":所以,它在天上是星辰,
"在地为河岳":在地上是河山,
"幽则为鬼神":在幽暗的地方是鬼神,
"而明则复为人":而在明亮的地方又是人。
"此理之常":这是道理上的正常现象,
"无足怪者":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自东汉以来":自东汉以来,
"道丧文弊":道德丧失,文风败坏,
# 道:指儒家的学说思想,即所谓道统。
"异端并起":异端邪说一起兴起,
# 异端:儒家把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斥为异端。这里指汉、魏以来长期兴盛的佛教与道教。
"历唐贞观、":经历了唐代贞观、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13-741)。这两个时期,历史上号称“太平盛世”。
"开元之盛":开元的兴盛时期,
"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这些宰相辅佐,都不能挽救。
# 房、杜:即房玄龄和杜如晦,唐太宗时的贤相。姚、宋:即姚崇和宋璟,唐玄宗前期的名相。
"独韩文公起布衣":惟独韩文公崛起于平民,
"谈笑而麾之":谈笑着指挥古文运动,
"天下靡然从公":天下人没有不跟从他,
"复归于正":道德和文风又回到正道,
# 正:儒家的正道。
"盖三百年于此矣":大概到现在有三百年了。
# 盖三百年于此:从韩愈倡导古文到苏轼时期将近三百年。
"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兴起八个朝代之久的文风的衰败,
# 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而道济天下之溺":他的道德挽救了天下人的沉迷不悟;
# 道济天下之溺:指韩愈提倡儒家之道,把天下人从沉溺佛、老等异端的困境中拯救出来。济:拯救。
"忠犯人主之怒":他的忠心冒犯了皇帝的恼怒,
# 忠犯人主之怒:唐宪宗(李纯)派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宫,韩愈上表进谏,言词激切,触怒宪宗,几乎被处死。幸大臣裴度、崔群等营救,才贬为潮州刺史。
"而勇夺三军之帅":以勇气夺取了三军的统帅:
# 勇夺三军之帅:唐穆宗(李恒)时,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叛乱,杀节度使田弘正,另立王廷凑,韩愈奉命前去宣抚。大臣们都替他担心,认为有被杀的危险,但他只用一次谈话便说服了作乱的将士。回京后穆宗大为高兴,转韩愈为吏部侍郎。
"此岂非参天地":这难道不是顶天立地,
"关盛衰":关系到兴盛衰亡的命运,
"浩然而独存者乎":浩然正气独自存在的人吗?
"盖尝论天人之辨":有人曾经议论过天和人的分别,
"以谓人无所不至":以为人是什么事都能做的,
"惟天不容伪":只有天不容许人作假。
"智可以欺王公":智慧可以欺骗王公,
"不可以欺豚鱼":却不可以欺骗小猪和鱼;
# 豚鱼:泛指小动物。豚,小猪。
"力可以得天下":实力可以得到天下,
"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却不可以得到平常的男人和平常的妇女的心。
"故公之精诚":所以,韩公的一片真诚,
"能开衡山之云":能够拨开衡山的乌云,
# 能开衡山之云:衡山,五岳中的南岳,在湖南省衡山县境内。据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说:他路过衡山游南岳,正逢秋雨,天阴无风,他诚心祷告,马上云开雨止,天气晴朗。
"而不得回宪宗之惑":却不能挽回唐宪宗的迷惑;
# 不得回宪宗之惑:指韩愈谏迎佛骨,唐宪宗不听一事。
"能驯鳄鱼之暴":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
# 能驯鳄鱼之暴:韩愈任潮州刺史时,听说鳄鱼危害百姓,便作《祭鳄鱼文》,命令鳄鱼迁走。据说后来鳄鱼果然向西迁移六十里。
"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却不能消除皇甫鏄、李逢吉的诽谤;
# 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弭,消除。韩愈贬潮州后,上表谢罪。宪宗看后,很是后悔,想叫他官复原职,但遭到宰相皇甫鎛的中伤阻止,就改韩愈为袁州刺史。唐穆宗时,宰相李逢吉曾弹劾韩愈,罢去韩愈御史大夫职务,降为兵部侍郎。
"能信于南海之民":能够在南海的人民中得到信任,
# 南海:潮州临南海,所以借南海指潮州。
"庙食百世":建庙祭祀,世代相传,
# 庙食:接受后世的立庙祭祀。
"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安身。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大概由于韩公能感动的是天,
"其所不能者人也":他不能感动的是人啊。
"始潮人未知学":起初潮州人不知道学习,
"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韩公命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
"自是潮之士":从此以后,潮州的读书人,
"皆笃于文行":都专心学习文章和品行,
"延及齐民":影响到一般平民,
"至于今":直到现在,
"号称易治":潮州号称容易治理的地方。
"信乎孔子之言":孔子的话是可证实的,
"“":“君子学习了儒道就能够爱护人民
# 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学道则爱人”二句:语见《论语·阳货》。君子,指士大夫。小人,指老百姓。
",":,
"小人学道则易使":小人学习了儒道就能够容易使唤。”
"潮人之事公也":潮州人奉事韩公,
"饮食必祭":饮食必去祭祀,
"水旱疾疫":水灾旱灾瘟疫,
"凡有求必祷焉":凡是有要求,必定到那里祈祷。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可是庙在刺史公堂的后面,
# 刺史公堂:州官办公的厅堂。刺史,唐代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民以出入为艰":人民认为出入艰难。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前任太守想把这个情况向朝廷反映,建座新庙,
# 太守:唐时的刺史,相当汉的太守。这里沿用旧名。
"不果":没有结果。
"元佑五年":元祐五年,
# 元佑五年:宋哲宗(赵煦)元祐五年,即公元1090年。
"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朝散郎王君涤来此地做官。
# 朝散郎:文官名,官阶为从七品。王涤:生平不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凡是教育读书人、治理人民的措施,
"一以公为师":完全以韩公作为老师。
"民既悦服":人民已经心悦诚服,
"则出令曰":他就发出命令说:“
"愿新公庙者":愿意新建韩文公新庙的,
"听":听便!”
"民欢趋之":人民欢喜地奔向庙地,
"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在潮州城的南方七里选择了一块地方,
# 卜地:选择地址。
"期年而庙成":一年就把庙建成了。
"或曰":有人说:“
"公去国万里":韩公离开京城,万里迢迢,
"而谪于潮":贬谪在潮州,
"不能一岁而归":不足一年就回去了。
# 不能一岁:没有一年。韩愈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贬潮州刺史,同年十月改袁州刺史,在潮州不到一年。
"没而有知":韩公死后如果有知觉,
# 没:通“殁”,死亡。
"其不眷恋于潮也":那他也不会依恋于潮州的,
"审矣":这道理是明白的啊。”
# 审:明白。
"轼曰":我回答说:“
"不然":不是这样!
"公之神在天下者":韩公的神灵存在于天下,
"如水之在地中":宛如水存在于地中,
"无所往而不在也":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
"而潮人独信之深":然而潮州人惟独信仰他这样的深沉,
"思之至":思念他到极点,
"焄蒿凄怆":祭祀时香烟缭绕,凄凉悲切,
# 焄蒿凄怆:祭祀时引起悲伤的情感。焄,指祭物的香气。蒿,香气蒸发上升的样子。语见《礼记·祭义》。
"若或见之":好像看见韩公一样。
"譬如凿井得泉":譬如,开凿水井得到了泉水,
"而曰水专在是":就说水专门在这里,
"岂理也哉":难道合理吗?”
"元丰七年":元丰七年,
"诏拜公昌黎伯":皇帝诏封韩公为昌黎伯,
# 昌黎伯:韩愈的祖籍在昌黎(今属河北省),因而世称昌黎伯。
"故榜曰":所以庙门的额上题为“
# 榜:木匾。
"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潮州人请我书写此事刻在石碑上,
"因作诗以遗之":我就做了一首诗赠送给他们,
# 遗:送给。
"使歌以祀公":让他们歌唱来祭祀韩公。
"其辞曰":那歌词说:“
"公昔骑龙白云乡":您从前骑着龙在白云飘浮的仙乡,
"手抉云汉分天章":亲手抉开了天河,分为天下的文章,
# 天章:文采。,云汉:天河。,手抉:用手挑取。
"天孙为织云锦裳":织女替您织出云锦的衣裳。
# 天孙:星名,即织女星。
"飘然乘风来帝旁":飘飘然乘着仙风来到上帝身旁,
"下与浊世扫秕糠":降临人间为污浊的世上扫除秕糠。
# 秕糠:本指米的皮屑,这里比喻邪说异端。
"西游咸池略扶桑":西边游览了咸池,巡行了扶桑,
# 西游咸池略扶桑:咸池,神话中太阳沐浴的地方。略:到。扶桑:神话中日没的地方。
"草木衣被昭回光":被及草木普照金光。
# 草木衣被昭回光:是说韩愈的道德文章辉映一代,如同日月光照大地,泽及草木一样。
"追逐李、杜参翱翔":追赶李白、杜甫一起翱翔,
# 李、杜:李白和杜甫。
"汗流籍、湜走且僵":张籍、皇甫湜跑得汗流腿又僵,
# 籍、湜:张籍和皇甫湜,唐代文学家,韩愈同时代人。,汗流:形容追赶不上。
"灭没倒影不能望":隐没的倒影不能望。
# 灭没倒影不能望:形容张籍、皇甫湜像倒影一样容易灭没,不能仰望韩愈日月般的光辉。
"作书抵佛讥君王":做书斥责佛教讥讽君王,
"要观南海窥衡湘":要看看南海观察衡、湘,
"历舜九嶷吊英、皇":经过舜埋葬的九疑山,凭吊女英、娥皇。
# 英、皇:女英、娥皇,尧帝的两个女儿,同嫁舜帝为妃。,九嶷:山名,又名苍梧,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境内。
"祝融先驱海若藏":祝融在前面引导,海神也躲藏,
# 祝融:传说的火神。海若:海神。
"约束蛟鳄如驱羊":管教蛟龙像驱赶群羊。
"钧天无人帝悲伤":天上缺少人才,上帝悲伤,
# 帝:天帝。,钧天:天的中央。
"讴吟下招遣巫阳":吟唱着下凡,派来了一位巫阳。
# 巫阳:神巫名。,讴吟:唱歌。
"犦牲鸡卜羞我觞":用牦牛做祭品,用鸡卜来占卜,进献酒觞,
# 羞我觞:进酒。,鸡卜:用鸡骨占卜。,犦牲:用牦牛作祭品。
"於粲荔丹与蕉黄":祭品有荔枝红红、香蕉黄黄。
# 蕉黄:黄色的香蕉。以上两句指庙中的祭品。,荔丹:红色的荔枝。
"公不少留我涕滂":韩公稍不停留,我们就眼泪涕滂,
"翩然被发下大荒":但愿您翩然而来,披拂着长发走下大荒。”
# 翩然被发下大荒:祈望韩愈快快降临人世享受祭祀。被,同“披”。大荒,即大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创作于宋代时期的散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详细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该碑文将议论、描述、引征、对话、诗歌等熔铸于一炉,骈散兼施,文情并茂,以突破性的笔法,主议论,叙事亦以议论出之,对韩愈展开全景式礼赞。运用对偶句式,加强文章的音韵美;用排比的方法,加强文章的气势;中间又暗含自己的身世之感,加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全文情感激荡如江海奔涌,文气纵横似山岳巍峨,被黄震称赞为“《韩文公庙碑》,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足以当此,千古奇观也。”
2. 写作手法
排比:“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运用排比增强气势,使文章形成顿挫。对偶:“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在散行中运用对偶句式,加强文章的音韵美。
3. 分段赏析
首段开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破空而至,如拔地孤峰骤起;声彻九霄,挟气吞云汉之势;振聋发聩,立天地清肃之音。之后引出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来说明此气无处不在,它“潜藏于日常细微,却充塞于宇宙万物之间”。接着用三组精妙绝伦的排比句,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与阐释。“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一句,极尽夸张,展现浩然之气令人敬畏的力量。而“是孰使之然哉”的设问,引导读者思考其存在条件,强调其超越物质、永恒存在的特性。之后,以“故在天为星辰……”之句,展现了此气变化万千、无所不在的壮丽图景。此段论述如江海奔涌,挟雷霆万钧之势,既显长河泻地之畅达,又存断崖截流之顿挫,于恣肆间暗藏法度。虽对浩然正气的刻画杂糅天人感应的浪漫修辞,然其内核承载的道义担当之永恒价值,早已沉淀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岩。恰似文天祥《正气歌》中将其淬炼为"天地有正气"的民族脊梁图腾,这种融贯古今的刚健精神,已化作文明基因深植血脉,必将如火传薪尽,光耀千秋。碑文第二段顺势转入评述其道德文章。贞观、开元之治,贤相辈出,却仍未能扭转文坛的颓势。直至贞元、元和年间,“独韩文公以一介布衣之身,谈笑间挥斥方遒,引领天下文风复归正道,此功业绵延三百年之久矣。”文中“谈笑”、“麾之”、“靡然”等词,生动展现了韩愈古文运动之强大号召力与广泛影响力。随后,碑文以四个排比句,精辟概括了韩愈在文、道、忠、勇四方面的卓越成就:“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每一句都独立成章,揭示了韩愈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忠臣、勇士的全方位形象,概括力极强,气势磅礴,使得这四句成为碑文中最为人传诵的经典名句。而韩愈在文、道、忠、勇上的卓越表现,正是对前文所述浩然正气的生动诠释。苏轼因此赞叹道:“此岂非与天地同寿、关乎国家兴衰、浩荡独存之气概乎!”如此,首尾呼应,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开篇所描绘的浩然正气,实则是字字句句皆在刻画韩愈之风采。碑文第三段,换个角度继续写,从“天人之辨”人手。所谓“天人之辨”,即是:“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之后,碑文便从天意和人为的角度,连用排比句进行两相比照,“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镩、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凡属天意者,韩愈都能取得成功;凡属人为者,韩愈全遭失败。所以结论是:“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这样论说,不仅能与上文论述浩然之气的话完全吻合,不致矛盾,而且主要是突出和强调韩愈受到贬滴、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人为的结果,也即是君昏臣奸的黑暗政治所造成的。碑文此番笔法,实为双刃淬火——既以金石之音镌刻韩愈"忠贞贯日、刚正凌霄"的儒者本色,又以史家之笔剖开"直臣见弃、谗佞当道"的政坛痼疾。碑文第四段,则描写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以及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由于韩愈在潮州期间重视兴办教育事业,故“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由于韩愈在潮州期间重视水利、根除民患,故“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王涤倡议重建韩愈新庙,“民欢趋之”。写明了韩愈在潮州地区的影响之深远。碑文最后,作者为了表达对韩愈的高度崇敬之情,展开浪漫想象,创作了一首诗歌。诗中通过浪漫的想象,再一次高度赞扬了韩愈的业绩,感天动地,紧密呼应碑文首段对于浩然正气的描述、评论,文心之深细严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 刘梦得、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皆称诵韩公之文,各极其挚。及东坡之碑一出,而后众说尽废。骑龙白云之诗,蹈厉发越,直到《雅》、《颂》,所谓若捕龙蛇、搏虎豹者,大哉言乎!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论韩文公》
# 此碑自始至末,无一懈怠,佳言格论,层见迭出,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苏文古今所推,此尤其最得意者。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五引林次崖
# 予览此文不是昌黎本色,前后议论多漫然,然苏长公气格独存,故录之。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六
# 韩公贬于潮,而潮祀公为神。盖公之生也,参天地,关盛衰,故公之没也,是气犹浩然独存。东坡极力推尊文公,丰词瑰调,气焰光采,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足当此。千古奇观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
# 通篇历叙文公一生道德文章功业,而归本在养气上,可谓简括不漏。至行文之排宕宏伟,即置之昌黎集中。几无以辨,此长公出力摸写之作。
不详日本石材贞一《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七引唐介轩
# 茅评讥其前后议论多漫然,观予细批,可知其谬。若果前后漫然,尚何足言文!
不详石材贞一《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 此文止是一气挥成,更不用波澜起伏之势,与东坡他文不同。其磅礴澎湃处,与昌黎大略相似。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
# 韩文公道德文章,乃为孟子后第一人,东坡极力推尊、雄词伟论,气焰光昌,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能当此,千古大文也。予尝谓文章一起,最要出色。闻东坡作此碑,不能得一起头,起行数十遭,忽得此,果名句。后人拟为“学而”、“子曰”,破题亦极确当。文前一段,见参天地、关盛衰由于浩然之气;中一段,见公之合于天乖于人,是所以贬斥之故;后一段,是潮人所以立庙之故,脉理极清;通篇从古圣贤昌黎一生说来,而末方略顾潮州,盖从高处立,阔处行,真大手笔也,又不可以沾沾切时切地律之。
清李扶久《古文笔法百篇》卷六《起笔不平》
上一篇:宋·杨万里《新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