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wǎn
hán
piàn
chóu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wǎn
hán
piàn
chóu
liǔ
táng
xīn
绿
què
wēn
róu
ruò
jiào
yǎn
hèn
xìn
rén
jiān
yǒu
bái
tóu
cháng
duàn
lèi
nán
shōu
xiāng
chóng
shàng
xiǎo
hóng
lóu
qíng
zhī
bèi
shān
zhē
duàn
pín
lán
gān
yóu

译文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逐句剖析

"晚日寒鸦一片愁":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

# 晚日:夕阳。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柳塘新绿却温柔":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

#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若教眼底无离恨":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

# 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教:使,令。

"不信人间有白头":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

# 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肠已断":离肠寸断,

"泪难收":泪流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明明知道乱山无数,

# 情知:明知。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频倚阑干不自由":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 阑干:栏杆。阑。同“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词之上阕,词人巧妙借景抒情,以哀景与乐景交织,一正一反,细腻勾勒出主人公内心的愁绪波澜。转至下阕,则直接铺陈女子因意中人远离而生的种种苦楚,其深情思念已深陷心牢,无法自拔。此作堪称辛弃疾婉约词风的典范,深刻描绘离恨之情,虽用语平实无华,却情感真挚深切,动人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淳熙八年(1181)的寒冷冬日,辛弃疾因遭弹劾而被迫退隐至上饶的带湖之畔。词题标注为“代人赋”,意味着在一次集会中,有友人因不擅长诗词创作,特此恳请辛弃疾代为捉刀。依据词中所描绘的内容来看,此词更贴切地可命名为“春日乡居即景”或“乡间日常所感”,确为词人寓居带湖期间的心血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辛弃疾在退隐生活中对农村的观察愈发深入,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也日益浓厚。他逐渐适应了乡间的宁静淡泊,仿佛自己已成为了那片淳朴土地上的一员,与此同时,城市的喧嚣与官场的纷扰在他心中愈发显得格格不入。正是在这样的心境转变下,词人挥毫泼墨,创作出了这首深刻反映其归隐生活感悟的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相思之苦的词,更是一首反映词人对城市生活与官场纷扰厌倦、对乡村生活热爱与向往的抒情诗篇。词人通过描写女子的相思之苦,表达了自己对城市生活与官场纷扰的厌倦,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的上片从写景入笔,通过描绘哀景(如“晚日寒鸦”)和乐景(如“柳塘新绿”)的交织,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愁思。这种写法既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深刻反映了主人公因意中人离去而陷入的深深思念与悲伤。词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对比: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增强情感表达。例如,“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以表达词人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鲜明而强烈。白描:词人在描写女子因意中人不在身边而表现的种种痛苦时,运用了白描手法,直接而简洁地勾勒出女子的形象和情感状态。同时,词人又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女子的相思之苦描绘得淋漓尽致,如“肠已断,泪难收”等句,直接抒发了主人公内心的极度悲伤与无法抑制的泪水。这种白描与细腻刻画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寓情于景:词人通过寓情于物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之中。例如,词人将女子的相思之苦与春天的自然景物相结合,通过描写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来反衬女子的孤独与悲伤。同时,词人也将自己对城市生活与官场纷扰的厌倦、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寄托于词中景物和人物形象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远。

3. 分段赏析

“晚日寒鸦”,此乃目送那人离去后,眼中所映之景。“晚日”余晖,将天际染成一片绚烂,长亭古道、目力所及之处,皆被这抹红晕笼罩,此乃空间之境。而夕阳渐黯,夜幕悄然降临,此乃时间之迁。那人,就在这时空交织的画卷中,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于视线之外。“寒鸦”于“晚日”时分,本应寻枝而栖,或许正绕树啼鸣。然而,那人,此刻却形单影只,不知走向何方,又将在何处安身?正因如此,那本无情之“晚日”与“寒鸦”,在女主人公的眼中,竟也染上了“愁”的色彩。此词,抒写别愁离恨,“愁”与“恨”,贯穿全篇。按常理,接下来应继续铺陈愁绪,但作者却独辟蹊径,以清新之笔,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之景:“柳塘新绿却温柔。”引领读者步入春意萌动、情愫暗生的温柔之境。“柳塘”二字,让人联想到塘畔垂柳依依;然季节如何,却无从知晓。若结合前文“寒鸦”,或可推测时值寒冬,柳叶凋零,塘水冰封,景象萧瑟。然而,诗人却以“新绿”点睛,瞬间唤醒了春天:柳丝轻拂,春波荡漾,已令人心旷神怡;更添“温柔”二字,不仅描绘了初春之水的温润,更流露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细腻情感。这情感,微妙而深邃,令人回味无穷。那塘春水,倒映着天光云影、垂柳依依,又浮游着对对水禽。女主人公目睹此景,心中涌起“温柔”之感,仿佛回到了与意中人欢聚的时光。“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乃送别之后,相继映入眼帘之景。不难想象,此时正值初春,乍暖还寒。前者因离别而显得凄凉,“日”而“晚”,“鸦”而“寒”,心中满是愁绪。后者则因回忆与展望而充满生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心中满是温柔。此词开篇之妙,堪称“工于发端”。开头两句,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情感交织,展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使其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后续文字,皆从其肺腑中流淌而出。“柳塘新绿”,春光明媚,若能与意中人如鸳鸯般双宿双飞,永不分离,青春便得以永驻。然而,现实却是,意中人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际,踏上了远行的路。若借用古诗“相思令人老”,恰能形容此时的心境。但文学贵在创新,“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便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心绪低回,笔致摇曳。“无离恨”乃假设,“不白头”乃假设成真后的期许。然假设未能实现,“白头”已成定局。因此,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篇,尽情抒发,毫无保留。当情感如洪水般汹涌澎湃时,含蓄已无必要。“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离愁别绪,肝肠寸断,泪流满面。怀着相思之情,再次登上小红楼。美人送别意中人后,一次次登楼远眺。起初尚能望见其影,后来只见“晚日寒鸦”,人影已杳。然而,因相思之深,即便望不见人影,仍要登楼远望,故有“相思重上小红楼”之句。此句之妙,在于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别意中人后,一次次登楼远眺。起初尚能望见其影,后来只见“晚日寒鸦”,人影已无。然而,因相思之切,即便望不见人影,仍要登楼远望,故有“重上”之举。“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明知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视线,却仍不由自主地倚栏远望。词的最后一句,更显美人痴情。她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阻隔,已看不见心上人,但思念之情让她无法自控,一次次倚栏远望。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渐行渐远,女主人公不忍远望。而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女主人公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自拔。二者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具魅力。

4. 作品点评

辛弃疾所作的《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虽从文本呈现来看,似是以“代人赋”之笔触创作,实则词人是在借词抒怀,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郁结。在中华古典诗词的璀璨星河中,素有以香草美人暗喻高远理想的创作传统。此词表面描绘美人相思之苦,实则深藏词人辛弃疾难以实现的政治抱负与理想。《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在艺术风格上尽显独特,身为豪放派词坛巨擘的辛弃疾,竟在此词中展现出细腻婉约、柔美动人的另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情真景真,与空中语自别。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下一篇: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