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rén
·
·
shū
lóu

朝代:宋作者:蒋捷浏览量:3
yáng
liǔ
chūn
zài
míng
méng
chù
lóu
ér
xiǎo
cáng
chóu
yún
fēi
guī
zhōu
tiān
lián
xiāng
guān
yuǎn
jiè
huā
xiāo
qiǎn
hǎi
táng
hóng
jìn
绿
lán
gān
cái
juǎn
zhū
lián
què
yòu
wǎn
fēng
hán

译文

细雨如丝,轻轻拂过杨柳枝。朦胧的春意就藏匿在那烟雨迷蒙之中。闺楼太小,藏不下满腔的愁绪。它几度随风飘散,去寻找归家的船。上天怜悯客中游子故乡遥远。便借这满园的花朵来排遣愁闷。红艳的海棠花,紧挨着绿色的栏杆。刚刚卷起朱红的窗帘、却又迎面扑来一阵傍晚的凉风。

逐句剖析

"丝丝杨柳丝丝雨":细雨如丝,轻轻拂过杨柳枝。

# 丝丝: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喻指丝丝愁绪。

"春在溟濛处":朦胧的春意就藏匿在那烟雨迷蒙之中。

# 溟濛: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弥漫。

"楼儿忒小不藏愁":闺楼太小,藏不下满腔的愁绪。

# 藏:隐忍、按捺已久。,忒:太,过甚。

"几度和云飞去、":它几度随风飘散,

"觅归舟":去寻找归家的船。

"天怜客子乡关远":上天怜悯客中游子故乡遥远。

# 乡关:家乡。,客子:指思妇远在异乡的丈夫。

"借与花消遣":便借这满园的花朵来排遣愁闷。

# 消遣:消解、排遣愁闷。

"海棠红近绿阑干":红艳的海棠花,紧挨着绿色的栏杆。

# 阑干:本指栏杆,这里是借指海棠花红绿相映、纵横交错。

"才卷朱帘却又、":刚刚卷起朱红的窗帘、

"晚风寒":却又迎面扑来一阵傍晚的凉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虞美人·梳楼》是南宋词人蒋捷的作品,以羁旅思乡为主题,生动勾勒出漂泊游子的凄迷心境。上阕主要铺陈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朦胧缥缈的春日景象;下阕则直抒胸臆,道出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情怀和深切的思归之意。整首词语言清新淡雅,不刻意雕琢辞藻,也不浓墨重彩地渲染,却能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词中句句朴实无华却意境深远,将游子内心的万千感慨巧妙地融入春日景色的描绘之中,营造出一种迷离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

蒋捷(1245?~1305?),宋元间词人。字胜欲,号竹山,世称竹山先生,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风多样,既有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一派,也有承袭周邦彦、姜夔乃至李清照遗风者,整体风格以悲慨清峻、萧寥疏爽为主。其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独标一格。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写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日常生活等内容。代表作品有《女冠子·元夕》《贺新郎·兵后寓吴》《虞美人·听雨》《昭君怨·卖花人》《贺新郎·梦冷黄金屋》等。著有《竹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虞美人·梳楼》的具体创作年月,如今已难以考据。回溯历史,咸淳三年(1267年),元朝铁骑挥戈南下,南宋王朝自此走向覆灭。在宋元鼎革的动荡岁月里,无数词人亲历家国破碎的剧痛,他们以笔为刃,将国破家亡的悲怆,悉数倾注于词作之中。蒋捷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以词作承载黍离之悲,借词章抒发山河易主的喟叹,用细腻笔触描绘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而《虞美人・梳楼》正是其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创作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流淌着时代的血泪与个人的深沉思索,堪称宋元易代之际文人情感表达的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表达客居思乡之情的词。描绘了丝丝杨柳在丝丝细雨中,春景在溟濛雨雾里,词人独在小楼,愁绪难藏,多次随云去寻觅归舟的画面。体现了客居他乡的词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借上天借花消遣,却又遇晚风寒,表达了客居的孤寂与无奈,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通过描绘春雨中的杨柳和溟濛的春景,营造出朦胧、惆怅的氛围,烘托出词人的思乡之情。“海棠红近绿阑干”,以海棠的艳丽色彩,反衬词人内心的孤寂,乐景衬哀情。叠字:“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丝丝”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杨柳细长柔软、随风摇曳的姿态,同时也细腻地写出了春雨如丝、轻柔细密的特点。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如丝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细密的春雨如牛毛、如花针般飘落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迷离、朦胧的氛围。叠字的使用不仅是对景物的细致刻画,更有助于烘托词人的情感。“丝丝”杨柳和春雨,给人一种绵长、悠远的感觉,暗示了词人愁绪的连绵不绝。这种愁绪如同这如丝的杨柳和春雨一样,挥之不去,萦绕在心头。同时,这种轻柔、细密的景象也与词人内心细腻、深沉的情感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惆怅之情。

3. 分段赏析

《虞美人・梳楼》上片开篇,蒋捷以画家般的笔触绘就江南烟雨图卷。近处,杨柳垂丝袅袅,在细雨中轻摆,仿若美人舞动的柔臂;远处,雨雾氤氲,天地间一片朦胧,似被轻纱笼罩。一近一远,一细致勾勒一简笔皴染,江南春雨的温润与朦胧跃然纸上。“丝丝”叠词的运用堪称精妙,既细腻呈现柳枝随风摇曳的婀娜之态,又鲜活摹写春雨连绵不绝的情状,更将倚栏者心中千丝万缕的愁绪悄然融入其中。此叠词虽重复,却无赘余之感,反而通过韵律的回环,增添了词句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余韵悠长。“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笔锋陡然一转,从景入情,将抽象愁绪具象化。在诗词的愁情书写中,李煜以“一江春水”喻愁之绵长,李清照借“舴艋舟”写愁之沉重,皆为千古名句。而蒋捷另辟蹊径,以楼宇狭小难容愁绪为喻,同样将无形之愁化为可感之态。一个“藏”字,道尽词人对愁思的压抑与克制,然而愁绪如潮水汹涌,终破楼而出,“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几度”一词反复强调,淋漓尽致展现词人对归乡的执着期盼,可惜幻想终成泡影,徒留更深的怅惘与哀愁,使羁旅思乡之情愈发深沉浓郁。词至下阕,蒋捷以“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剖白心迹,在归乡不得的怅惘中,借虚拟的“天怜”之态,将漂泊天涯的羁旅愁思推至更深层次。然而,这份怜悯终究未能换来归舟,仅以繁花暂解忧愁。一个“借”字举重若轻,道尽客居异乡的无奈——花非己有,消遣愁绪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怜”与“借”两字相扣,似自怨自艾,又似强作宽慰,将独在异乡的孤苦,以及思乡难归的复杂心绪,婉转藏于字里行间。“海棠红近绿阑干”两句,紧承“花消遣”,化用韩偓诗意,却另辟新意。雨中海棠红绿相映,娇艳欲滴,正如郑谷笔下“秾丽最宜新著雨”,亦似范纯仁所咏“濯雨正疑宫锦烂”。本欲借花解忧,入目却是盛放的海棠,这本应赏心悦目的景致,反而勾起词人韶华易逝、久滞异乡的伤感。蒋捷深谙“以乐景写哀”之妙,海棠愈艳,愁思愈深,恰似苏轼笔下“雨中有泪亦凄惨”的悲戚。更兼卷帘之际,寒风吹拂,这份凄凉之感愈发浓烈。全词以此作结,含蓄悠远,余韵袅袅,将未尽之愁绪留给读者细细品味。

4. 作品点评

蒋捷在《虞美人·梳楼》中摒弃雕琢堆砌,以质朴自然之笔,将漂泊羁旅的愁思娓娓道来,最终凝结成一首哀婉动人的思乡词篇。词中撷取的意象——随风轻扬的杨柳、如烟似雾的细雨、狭小的楼阁、娇艳的海棠与碧绿的栏杆,皆是自然界中清丽柔美的景致。然而,在词人笔下,这些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赏心悦目的画面,而是浸润着浓厚的愁绪。它们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朦胧而凄清的图景,将游子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含蓄却又深刻地传递出来,尽显婉约词的独特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心字小,难著许多愁”,不如“楼儿”句更奇。

明文学家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

# 蒋竹山《虞美人》云:“丝丝杨柳丝丝雨。……晚风寒。”亦工整,亦圆脆。

清文学家李佳《左庵词话》卷下

# “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较“天际识归舟”更进一层。

清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 此女子伤春念远之词。不仅语言爽利,形象鲜明,立意犹觉有新奇处。上片不写愁多而写楼小竟藏愁不住,不写凭栏眺远而写愁魂寻觅,皆新颖而警峭。下片写春花而曰“天怜”而特意借与,不知此花非但难遣愁闷.反添离恨。意绪慵懒,强打精神卷起珠帘,帘外却已是黄昏了。新颖的构思、奇特的想象不仅充分表现了伤春之情,格调也觉轻灵有趣。

现代学者姚小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下一篇:宋·姜夔《暗香疏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