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孤亭起":垂虹亭浪潮涌起,
# 孤亭:即垂虹亭。
"是当年、":想当年、
"蓬莱顶上":蓬莱山顶上,
# 蓬莱:传说中海上仙山。
"海风飘坠":海风直吹,摇摇欲坠。
"帝遣江神长守护":天帝派遣江神守护,
# 帝:天帝。
"八柱蛟龙缠尾":八根柱子上有八条蛟龙环绕。
"斗吐出、":并能喷、
# 斗:争着。
"寒烟寒雨":寒烟寒雨。
"昨夜鲸翻坤轴动":昨晚巨鲸翻动了地轴,
# 坤轴:地轴、地心。
"卷雕翚、":把飞檐、
# 雕翚:指亭上雕饰的飞檐。翚,雉鸟名。
"掷向虚空里":把飞檐抛到天空。
"但留得":只留下,
"绛虹住":一座横跨的垂虹。
# 绛虹:赤色的彩虹,此处特指虹桥。
"五湖有客扁舟舣":太湖中有客舟靠岸,
# 舣:船靠岸。,客:作者自指。,五湖:指太湖。
"怕群仙、":群仙、
"重游到此":若真的到此,
"翠旌难驻":宏大的队伍如何在此驻足。
# 翠旌:皇帝的仪仗、此处指群仙。
"手拍阑干呼白鹭":我焦急地手拍栏杆,
"为我殷勤寄语":想派善飞的白鹭前去送信,制止群仙前来。
"奈鹭也、":然而白鹭、
# 奈:奈何,无奈。
"惊飞沙渚":也因昨夜的重大变故远遁沙渚。
# 沙渚:江中沙洲。
"星月一天云万壑":眼见星月满天,
"览茫茫、":宇宙茫茫、
"宇宙知何处":什么地方是安全的避难所?
"鼓双楫":暂且摇动双橹,
"浩歌去":高吟浩歌,四海流浪吧。
# 浩歌:放声高歌。
宋元间词人
蒋捷(1245?~1305?),宋元间词人。字胜欲,号竹山,世称竹山先生,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风多样,既有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一派,也有承袭周邦彦、姜夔乃至李清照遗风者,整体风格以悲慨清峻、萧寥疏爽为主。其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独标一格。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写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日常生活等内容。代表作品有《女冠子·元夕》《贺新郎·兵后寓吴》《虞美人·听雨》《昭君怨·卖花人》《贺新郎·梦冷黄金屋》等。著有《竹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词,上片描写垂虹亭背后的故事,垂虹亭被毁,象征着国家灭亡;下片叙述了作者吴江之行,山河改易使神仙也不再留恋人间,而后集中表现出词人的亡国之痛。这首词语言凝炼、意境奇幻,词中借重虹亭景来抒发亡国之痛。
2. 写作手法
象征:“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来自仙山神力的亭子也遭劫难,“但留得,绛虹住”通过写垂虹亭被毁,象征着国家灭亡。
3. 分段赏析
“浪涌孤亭起”起势奇崛,以动态笔法强化建筑雄姿。动词“涌”既写江涛翻卷之态,又暗含孤亭在惊涛中屹立不倒的张力,与吴江地理环境(垂虹桥地处太湖泄洪要道)形成虚实呼应。孤亭意象具有双重象征:实指垂虹桥亭,虚指南宋飘摇的政权。浪涛与孤亭的对抗关系,暗喻自然伟力与人文坚守的永恒博弈。“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运用神话解构历史。将垂虹桥亭比作蓬莱仙宫坠落凡尘,既抬升建筑神圣性,又暗示其脆弱本质——仙界之物尚不能自保,何况人间王朝?“飘坠”二字尤具深意,既写建筑实体从高处坠落,更隐喻南宋政权如仙宫般虚幻的“天命”。“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借神话语境写建筑奇观。“帝遣”强化天命所归的政治寓意,与后文蒙元破宋形成讽刺对照;“蛟龙缠尾”既状桥柱雕饰之精,又以镇水神兽暗含护佑山河的期许。八柱之数暗合八卦方位,赋予建筑风水意义上的合法性,却为下文“鲸翻坤轴”的毁灭埋下伏笔。“斗吐出、寒烟寒雨”炼字精警,双“寒”字叠用形成冷色调意境。“斗”字拟人化处理,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具有主观意志的争斗主体,既写梅雨季节的阴冷潮湿(符合吴江气候特征),更隐喻金戈铁马的战争阴云。寒烟冷雨的视觉温度与“斗”字的动态感构成矛盾张力,在自然景观中注入时代痛感。“昨夜鲸翻坤轴动”用《淮南子》“天柱折,地维绝”典故重构历史现场。将蒙元铁骑南侵(德祐元年伯颜破常州)的史实,转化为巨鲸翻动地轴的灾难意象,“鲸”在宋词中常喻外敌(如辛弃疾“鲸饮未吞海”),“坤轴”则直指国家命脉。动词“翻”与“动”形成连锁灾难效应,使抽象国难具象化为可感的天地异变。“卷雕翚、掷向虚空里”以蒙太奇手法写文明崩塌。雕翚(彩绘飞檐)被狂暴力量抛向虚空,既实写垂虹桥毁坏场景(至正六年杨维桢《重建垂虹桥记》载“兵烬之余,百不存一”),更象征礼乐文明的瓦解。动词“卷”“掷”形成暴力美学意象,与上句“鲸翻”构成战争叙事的双重暴力书写。“但留得,绛虹住”收束于魔幻现实主义意境。绛虹(赤色长虹)既指雨后大气光学现象,又暗含《列子》“天柱折,地维绝”后“地不满东南”的神话余韵。在天地崩摧的背景下,残虹暂驻形成毁灭与希望并存的悖论,既暗示词人对故国残影的执念,也预示其“竹山词”中贯穿始终的遗民情结。下片“五湖有客扁舟舣”转写词人吴江之行。转入时空折叠叙事。太湖(五湖)舟楫意象与开篇江涛形成地理闭环,暗用范蠡泛舟典故,将个人行迹与历史兴亡勾连,比直接抒发感慨要委婉得多,深刻得多。。“手拍阑干呼白鹭”打破人神界限,将现实动作(呼喊)与神话想象(寄语群仙)杂糅,白鹭惊飞沙渚的细节,既写实景(垂虹桥畔多湿地),更喻示遗民话语在现实中的失效。“星月一天云万壑”以宇宙视野收束全篇。星月云壑的浩瀚与“茫然四顾”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既是地理空间(太湖流域水网密布)的实写,更是遗民精神困境的隐喻——在元蒙统治的阴云下,传统士大夫的价值坐标已彻底崩解。结句“鼓双楫,浩歌去”化用《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祖逖以双楫励志北伐,蒋捷则以双楫决绝南归,在浩歌中完成对遗民身份的终极确认。
4. 作品点评
该作品语言淬炼如金石,意境瑰丽似幻境,展现出不落窠臼的创作特质。
# 此词神思绵渺,寄慨深隐,既存太白之风,又具《离骚》之韵。
现代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词学博士王筱芸
上一篇:宋·范端臣《石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