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xiāng
·
·
zhōu
宿
lán
wān

朝代:宋作者:蒋捷浏览量:2
hóng
liǎo
yīng
táo
绿
liǎo
jiāo
sòng
chūn
guī
shàng
péng
piāo
zuó
xiāo
shuǐ
jīn
lán
gāo
nài
yún
róng
róng
fēng
dàn
dàn
xiāo
xiāo
yín
shēng
tiáo
xīn
xiāng
shāo
liào
fāng
cóng
zhà
zhěng
hái
diāo
dài
jiāng
chūn
hèn
dōu
chūn
cháo
guò
yǎo
niáng
qiū
niáng
tài
niáng
qiáo

译文

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天已去、人还未归。昨晚还在生长谷物的水边,今晚已到生长兰草的涯岸。只是天气阴晴不定,风雨萧瑟,让人惆怅顿生。归家后定要时时焚香弹笙。家中亲人是否在急急盼我归去。这样翻来覆去的想着、心中的离愁别恨越酿越浓。只想借一江春水,把这满腔愁绪冲淡、流走。渡过那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就归家。

逐句剖析

"红了樱桃":樱桃才红熟。

"绿了芭蕉":芭蕉又绿了。

"送春归、":春天已去、

"客尚蓬飘":人还未归。

# 蓬飘:即飘蓬,谓客子行踪如蓬草之漂泊无定。

"昨宵谷水":昨晚还在生长谷物的水边,

# 谷水:非指河南洛阳或安徽砀山之谷水,与下句兰皋对用,似当解作生长谷物之水边近是。

"今夜兰皋":今晚已到生长兰草的涯岸。

# 兰皋:生长兰草的涯岸。

"奈云溶溶":只是天气阴晴不定,

# 溶溶:云盛貌。

"风淡淡":风雨萧瑟,

"雨潇潇":让人惆怅顿生。

"银字笙调":归家后定要时时焚香弹笙。

# 调:调弄乐器。,银字笙:乐器名。

"心字香烧":家中亲人是否在急急盼我归去。

# 心字香:亦为当时名品。其制作过程就是在一个干净密闭的容器中,用白茉莉的花骨朵与沉香木薄片层叠摆放,相互熏染,花骨朵每日一换,直到茉莉花期结束。如此熏制出来的沉香木薄片,就是所谓的“心字香”了。

"料芳悰、":这样翻来覆去的想着、

# 悰:一作踪。心情、情绪。

"乍整还凋":心中的离愁别恨越酿越浓。

"待将春恨":只想借一江春水,

"都付春潮":把这满腔愁绪冲淡、流走。

"过窈娘堤":渡过那窈娘堤。

"秋娘渡":秋娘渡,

"泰娘桥":泰娘桥就归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香子·舟宿兰湾》是南宋词人蒋捷的词作,此词创作于漂泊羁旅途中,以真挚笔触抒发深切的思乡怀亲之情。上片铺陈旅途的艰辛困顿,下片倾诉漂泊中的相思愁绪。全词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大自然的绮丽景致,生动展现季节更迭的微妙变化。词人巧妙借景抒情,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对时光飞逝的慨叹,融入字里行间。词中巧妙化用丰富意象,使作品意境深邃悠远,余韵绵长不绝,令人读来情思缱绻,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

蒋捷(1245?~1305?),宋元间词人。字胜欲,号竹山,世称竹山先生,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风多样,既有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一派,也有承袭周邦彦、姜夔乃至李清照遗风者,整体风格以悲慨清峻、萧寥疏爽为主。其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独标一格。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写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日常生活等内容。代表作品有《女冠子·元夕》《贺新郎·兵后寓吴》《虞美人·听雨》《昭君怨·卖花人》《贺新郎·梦冷黄金屋》等。著有《竹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词。作者刻画了旅途的艰辛以及对往昔生活的追忆,抒发了因漂泊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选取樱桃泛红、芭蕉葱绿这两种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春末夏初的时节变换。这看似单纯的景物描写,实则暗含时光飞逝之意,樱桃与芭蕉的生长变化,恰似匆匆流逝的岁月,词人借此传达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送春归,客尚蓬飘”,春去的自然现象与自身漂泊无依的处境相互映照,春归而人未归,更添一份孤寂与惆怅,将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境展露无遗。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以细腻笔触铺陈旅途的艰辛困顿。开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撷取春末夏初极具代表性的景物,樱桃的嫣红与芭蕉的葱绿相映成趣,既点明季节更迭,又暗含时光飞逝、岁月无情之意。“送春归、客尚蓬飘。”紧承前句,笔锋一转,在春去的怅惘中,发出人未归乡的深沉慨叹。“昨宵谷水,今夜兰皋。”进一步坐实“蓬飘”之态,“昨宵”与“今夜”的时间递进,“谷水”到“兰皋”的地点转换,生动勾勒出词人辗转流离、居无定所的漂泊轨迹。而“奈”字领起的“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三组叠字,如珠落玉盘般依次展开,将阴晴难测、风雨萧瑟的旅途天气娓娓道来,倍增漂泊途中的艰难苦涩。词的下片则浓墨重彩地抒发旅途之中的深切乡思。“银字”二句,既是对往昔温馨家居生活的深情追忆,也是对未来安定生活的殷切憧憬。漂泊如风中飞蓬的词人,对焚香调笙的闲适日子怀有超乎寻常的渴望,而这种期待,亦与家人的思念遥相呼应。“料芳悰、乍整还凋”别出心裁,以客代主,从对方视角出发,细腻描摹家人盼归时乍喜还忧的复杂心绪。这般反复思量,离愁别绪愈发浓烈。无奈之下,漂泊于江上的词人只能寄希望于“都付春潮”,试图借滔滔江水将满腹“春恨”尽数带走,这既是触景生情的无奈之举,也是寻求慰藉的情感宣泄。结句连用三个充满柔婉韵味的水上地名,与上片“客尚蓬飘”遥相呼应,既展现出词人归心似箭却又漂泊不止的矛盾心境,也隐隐透露出思乡情切背后的特殊心理寄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与《一剪梅·舟过吴江》在内容上高度相似,诸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秋娘渡,泰娘桥。”等经典意象,均从《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直接取用。然而,同样的词句在不同语境下,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为例,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作为收束之笔,此句凝聚全篇情感,将时光流逝、游子思乡的复杂心绪熔铸其中,给人以强烈而鲜明的艺术冲击;而在这首《行香子》里,它作为开篇之语,反而未能凸显出独特的表现力,稍显平淡。由此可见,诗词名句一旦脱离原作的语境支撑,其艺术魅力难免会有所减损。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北宋晏殊《浣溪沙》中的千古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是典型例证。这两句在《浣溪沙》原作中,以“音调谐婉,情致缠绵”著称,堪称词中精华;然而当晏殊将其移植到七律《示张寺丞王校勘》中作为腹联时,却因律诗与词体在体裁、意境上的差异,被后世如张宗橚在《词林纪事》中评价为“气格纤弱”,难以再现原作的精妙神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柔胜《三友图》

下一篇:宋·辛弃疾《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