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冬":辛亥年的冬天,
# 辛亥:光宗绍熙二年(1191)。
"予载雪诣石湖":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
# 石湖:位于今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居住石湖,自号石湖居士。,诣:往,到。,载雪:冒雪乘船。
"止既月":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
# 止既月:停留一个月。既,尽。
"授简索句":范成大递给我纸笺请我作词,
# 授简索句:给予纸笺,要白石作词。竹简,上古用来刻携文章,此指纸笺。
"且征新声":并希望我创作新曲调,
# 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作此两曲":我写下这两首词后,
"石湖把玩不已":范成大反复吟诵欣赏,
# 把玩:指反复欣赏。
"使工妓隶习之":便让乐工和歌妓学习演唱,
# 隶:习。隶,《砚北杂志》作“肄”。肄,练习,演练。,工妓:乐工和歌妓,即演唱和伴奏者。毛刻本、清抄本作“二妓”。
"音节谐婉":词曲音律优美婉转,
"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最终将词调命名为《暗香》和《疏影》。
# 《暗香》《疏影》:北宋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咏梅名句,姜夔取两句首词,为自度咏梅曲之调名。,名:《绝妙词选》作“命”。
"旧时月色":昔日的月光依然皎洁,
"算几番照我":曾多少次映照过我,
"梅边吹笛":那时我在梅树下吹笛?
"唤起玉人":笛声唤来了心爱的女子,
# 唤起玉人:写过去和美人冒着清寒、攀折梅花的韵事。玉人,美人,心爱之人。以玉形容人,兼该形质。贺铸《浣溪纱》词:“美人和月摘梅花。”
"不管清寒与攀摘":她不顾清冷的寒意,与我一同攀折梅花枝。
"何逊而今渐老":如今的我已经像南朝诗人何逊一样年老,
# 何逊而今渐老:“何逊”二句:作者以何逊自拟,说自己年岁渐老,这样说也表现了对石湖授简索句的自谦。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酷爱梅花,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有《咏早梅》等诗。
"都忘却春风词笔":连当年写梅花诗的才情和兴致都消散殆尽。
"但怪得竹外疏花":可奇怪的是,竹林外几枝稀疏的梅花,
# 竹外疏花:竹林外面几枝稀疏的梅花。北宋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枝斜更好。”,但怪得:惊异。
"香冷入瑶席":依然将清冷的幽香送进华美的宴席间。
# 瑶席:精美的宴席。,香冷:寒梅的香气透进诗人的屋子里。
"江国":江南的冬日,
# 江国:江南水乡,作者所在之地。
"正寂寂":正一片寂静,
"叹寄与路遥":我只能叹息,想折一枝梅寄给远方的她,可路途遥远,
# 叹寄与路遥:“叹寄与”句:借陆凯折梅赠友的典故,表达与所思念的人分离,无法两情相通。
"夜雪初积":夜雪又覆盖了大地。
"翠尊易泣":手捧翠玉酒杯,不禁潸然泪下,
# 泣:柯南陔刻本《绝妙好词》注:“当作‘竭’。”有刻本作“竭”者,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谓当从嘉泰本作“泣”,引陈允平、邵亨贞和此词皆作“泣”。这句说端起酒杯,潸然泪下。,翠尊:用绿宝石制成的酒杯,诗词中惯用的美化写法。
"红萼无言耿相忆":面对红梅沉默无言,心中思念翻涌。
# 红萼无言耿相忆:这句说对着默默无语的梅花,思念当时一同冒寒折梅的玉人的情感更加强烈。红萼:红色的花,这里指红梅。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怀。
"长记曾携手处":永远记得曾经与她携手同游的地方,
"千树压西湖寒碧":千株梅树盛放,压弯了枝头,西湖的寒波倒映着一片碧色。
# 千树:寒冬时千树红梅映在西湖碧水之中的美丽景色。宋时杭州西湖上的孤山梅树成林,所以有“千树”之说。
"又片片、":梅花一片片、
"吹尽也":被寒风吹得零落殆尽,
"几时见得":何时才能再见这清丽的景象?
"苔枝缀玉":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
# 苔枝缀玉:范成大《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的古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周密《乾淳起居注》:“苔梅有二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土,苔如绿丝,长尺余。”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
"有翠禽小小":两只小小的翠鸟儿,
# 有翠禽小小:“有翠禽”二句:用罗浮之梦典故。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夜梦与一素妆女子共饭,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欢舞。赵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树下,树上有翠鸟欢鸣,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殷尧藩《友人山中梅花》诗:“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吴潜《疏影》词:“闲想罗浮旧恨,有人正醉里,姝翠蛾绿。”翠禽,翠鸟。晋郭璞《客傲》:“夫攀骊龙之髯,抚翠禽之毛,而不得绝霞肆、跨天津者,未之前闻也。”
"枝上同宿":栖宿在梅花丛。
"客里相逢":在客旅他乡时见到她的倩影,
#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诗:“客里故人尊酒别,天涯游子弊裘寒。”姜夔是江西人,当时住苏州。
"篱角黄昏":像佳人在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中,
"无言自倚修竹":默默孤独,倚着修长的翠竹。
# 无言自倚修竹: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就像王昭君远嫁匈奴不习惯北方的荒漠,
# 昭君不惯胡沙远:“昭君”四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建《塞上咏梅》诗:“天山路边在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
"但暗忆、":暗暗地怀念着、
"江南江北":江南江北的故土。
"想佩环、":我想她戴着叮咚环佩、
"月夜归来":趁着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化作了梅花的一缕幽魂,缥缈孤独。
"犹记深宫旧事":我还记得寿阳宫中的旧事,
# 犹记深宫旧事:“犹记”三句:用寿阳公主事。蛾,形容眉毛的细长;绿,眉毛的青绿颜色。《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那人正睡里":寿阳公主正在春梦里,
"飞近蛾绿":飞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际。
"莫似春风":不要像无情的春风,
"不管盈盈":不管梅花如此美丽清香,依旧将她风吹雨打去,
# 盈盈:仪态美好貌。《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这里借以比喻梅花。
"早与安排金屋":应该早早给她安排金屋,让她有一个好的归宿。
# 安排金屋:借指如对待美女般珍惜梅花。《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还教一片随波去":但这只是白费心意,她还是一片片地随波流去,
"又却怨、":还是抱怨、
"玉龙哀曲":只听到了玉笛所奏的梅花飘落之哀曲。
# 玉龙哀曲: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玉龙,即玉笛。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哀曲,指笛曲《梅花落》。此曲是古代流行的乐曲,听了使人悲伤。唐皮日休《夜会问答》说听《梅花落》曲“三奏未终头已白”,可见一斑。故曰“玉龙哀曲”。
"等恁时、":等那时、
# 恁时:那时候。南唐冯延巳《忆江南》词:“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
"重觅幽香":想要再去寻找梅的幽香,
"已入小窗横幅":所见到的是一枝梅花,独立飘香。
# 横幅:画幅。晚唐崔橹《梅花诗》:“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陈与义《水墨梅》诗:“睛窗画出横斜枝,绝胜前村夜雪时。”此翻用其意。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自度曲词,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词。描绘了词人载雪访友时对往昔月下赏梅、玉人攀摘的追忆,与而今身世飘零、旧欢难觅的孤寂交织的画卷。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既流露对才情消磨的怅惘,又暗含对南宋偏安、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
2. 写作手法
对比:此词巧用今昔对比,“旧时月色”与“而今渐老”,上片前五句追忆月下吹笛、玉人攀梅的雅事,尽显往昔风华;后陡转“何逊而今渐老”,以才情凋零映衬身世飘零。下片“千树压西湖寒碧”的盛景与“片片吹尽”的萧瑟交织,既写梅开之绚烂,复叹聚散之无常。更以“翠尊易泣”的当下孤寂,反衬“红萼无言”的永恒追忆,时空叠映间尽显物是人非之痛。用典:全词巧妙化用隋代赵师雄罗浮遇仙、杜甫《佳人》幽居倚竹、王昭君月夜归魂、寿阳公主梅花妆及汉武帝金屋藏娇五个典故,将梅花与罗浮神女、空谷佳人、塞外昭君、深宫公主等形象勾连,以“翠禽同宿”添仙气,“无言倚竹”显孤高,“佩环归魂”赋幽怨,“梅花落额”喻往事,“金屋护花”寄惜情,使梅花超越自然物象,成为兼具仙姿、士魂、闺怨的复合意象。拟人:“无言自倚修竹”将梅花化作黄昏倚竹的孤寂佳人,“无言”“自倚”的神态暗合客居漂泊的心境;“不惯胡沙远”“暗忆江南江北”借王昭君的乡愁拟写梅花的怨悱,将飘落转化为对故土的眷恋;“飞近蛾绿”以梅花落于寿阳公主眉心的场景,赋予其活泼灵动的情态。比喻:“苔枝缀玉”以“玉”喻梅花,突出其晶莹质感,与苍绿苔枝形成色彩对比,画面清丽;“化作此花幽独”将王昭君魂魄喻为梅花,以“幽独”点明花与人孤高坚韧的精神相通;更以“佳人”“昭君”“寿阳公主”等女性形象为喻,从“篱角黄昏的孤寂佳人”到“月夜归魂的幽怨昭君”,再到“飞近蛾绿的灵动公主”,多角度比喻使梅花兼具美貌、才情与悲剧性,突破形似描摹,实现“以人喻花”的表现。照应:“篱角黄昏”与“月夜归来”以时间流转暗示梅花从盛放至飘零;“苔枝缀玉”的“玉”与“化作此花”的“花”形成物象闭环,从形到魂虚实相生;昭君“暗忆江南江北”的乡愁与“莫似春风,不管盈盈”的惜花之情相呼应,共同指向“怜爱美好事物”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暗香》以今昔对照的叙事脉络,将个人兴衰之感与怀人之情寄寓于咏梅之中。开篇“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通过月色、笛声、梅影、玉人等意象,勾勒出往昔月下赏梅、与佳人共摘花枝的美好场景,奠定了怀旧基调。紧接着“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词人以何逊自喻,感慨年华老去、才情衰退,从往昔盛景陡然转入当下衰颓境遇的喟叹。“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一句又将视角拉回现实,梅花冷香幽幽飘入宴席,以嗅觉感受触发更深层的情感。下阕“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描绘江南雪夜的寂静,借陆凯折梅赠友典故,抒发相思难寄的无奈。“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把酒对花,伤感之情愈发浓烈。“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再次追忆往昔,以西湖畔千树寒梅的壮丽之景,反衬出如今孤身一人的寂寥。结句“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写梅花凋零,将对美好消逝的惋惜与重逢无期的怅惘推向高潮,全词在今昔交替中,婉转地表达出复杂深沉的情感。《疏影》通过层层铺陈,着重刻画梅花清幽孤傲的形象,寄托身世飘零之叹与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上阕开篇“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以细腻笔触描绘出一幅清幽雅致的梅花栖禽图,未着“梅”字却尽显梅之形态。“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词人将梅花拟人化,以写佳人之笔勾勒出梅花如高洁隐士般的形象,暗示自身漂泊境遇与孤傲品格。“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借王昭君出塞典故,以人喻花,既写出梅花的幽怨,又暗含家国身世之感,赋予梅花深厚的情感内涵。下阕“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化用寿阳公主梅花妆典故,增添浪漫色彩;“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以金屋藏娇之典,表达对梅花的珍惜怜爱。“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写梅花飘零,借笛曲《梅花落》抒发伤春惜花之情。结句“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以梅花入画收尾,将美好消逝后的空寂与怀念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全词意象丰富、用典巧妙,在咏梅之中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感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是抒情之作,词句优美,用词考究。“冷”“压”二字精准有力,虚字运用恰当,使诗意更加浓郁。
# 白石词如《疏影》《暗香》等曲,不惟清真,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宋张炎《词源》卷下《清空》
# 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诚哉是言也。
宋张炎《词源》卷下《杂论》
# 元松陵陆子敬居分湖之北,垒石为山,树梅成林,取姜白石词语,名其轩曰:“旧时月色”。
元末明初杨维桢《东维子集》
# 庄氏“女弹梅花调,忽忽有暗香”,此中香气尽不少。
清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二
# 大率古人由词而制调,故命名多属本意。后人因调而填词,改赋寄率离原辞。曰填,曰寄,通用可知。宋人如《黄莺儿》之咏莺,《迎新春》之咏春(柳耆卿),《月下笛》之咏笛(周美成),《暗香》《疏影》之咏梅(姜夔),《粉蝶儿》之咏蝶(毛滂),如此之类,其传者不胜屈指,然工拙之故,原不在是。
明末清初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 二词(《疏影》《暗香》)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又如琪树玲珑,金芝布护。“旧时月色”二句,倒装起法。“何逊而今渐老”二句,陡转。“但怪得竹外疏花”二句,陡落。“叹寄与路遥”三句,一层。“红萼无言耿相忆”,又层。“长记曾携手处”二句,转。“又片片吹尽也”二句,收。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落笔得“旧时月色”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咏梅嫌纯是素色,故用“红萼”字,此谓之破色笔。又恐突然,故先岀“翠尊”字配之。说来甚浅,然大家亦不外此。用意之妙,总使人不觉,则烹锻之工也:美成《花犯》云:“人正在、空江烟浪里。”尧章云:“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尧章思路,却是从美成出,而能与之埒,由于用字高,炼句密,泯其来踪去迹矣。
清先著《词洁辑评》卷四
# 沈伯时《乐府指迷》论填词咏物不宜说出题字,余谓此说虽是,然作哑迷亦可憎,须令在神情离即间乃佳。如姜夔《暗香》咏梅云:“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岂害其佳?
清王又华《古今词话》
# 题曰“石湖咏梅”,此为石湖作也;时石湖盖有隐遁之志,故作此二词以沮之。白石《石湖仙》云:“须信石湖仙,似夷飘然引去。”末云:“闻好语,明年定在槐府。”此与同意。又曰:首章言己尝有用世之志,今老无能,但望之石湖也。
清张惠言《词选》
# 惟《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以与稼轩伯仲。
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 前半阕言盛时如此,衰时如此。后半阕想其盛时,想其衰时。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姜石帚之“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状悔之多,皆神情超越,不可思议,写生独步也。
清邓廷祯《双砚斋随笔》
# 石湖咏梅,是尧章独到处(评姜夔《疏影》《暗香》咏梅,首阕起句“旧时月色”)。一气旋折,作壮词须识此法。白石嘤求稼轩,脱胎者卿,此中消息,愿与知音人参之。
清谭献《谭评词辩》
# 此二词最有名,然语高品下,以其贪用典故也。又云:如此起法,即不是咏梅矣。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
# 案此二曲为千古词人咏梅绝调。以托喻遥深,自成馨逸;其暗香一解,凡三字句逗皆为夹协。梦窗墨守綦严,但近世知者盖寡,用特著之。
清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
# 启母化石,虞姬化草。昭君丰容靓饰,光汉宫,化而为梅,不亦宜乎?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五
# 姜夔《疏影》咏梅词,本屋、沃韵,而中用北字。……当是古人误处,未宜因以为例,所以不能概责之后来也。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卷
# 《疏影》《暗香》,姜白石为梅著语,因易之为红情、绿意,以荷花、荷叶咏之。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一
# 此章更以二帝之愤发之,故有昭君之句。
清张惠言《词选》
# 此词以“相逢”“化作”“莫似”六字作骨,“莫似”五句,言其不能挽留,听其自为盛衰。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长调最难工,芜累与痴重同忌。衬字不可少,又忌浅熟。咏物至词更难于诗,即“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时忆江南江北”亦费解。此词音节固佳,至其文则多有欠解处,白石极纯正娴雅,然此阕及暗香阕则尚有可议,盖白石字雕句炼,雕炼太过,故气时不免滞,意时不免晦。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一
# 南渡以后,国事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不独《暗香》《疏影》二章发二帝之幽愤,伤在位之无人也。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感慨时事,发为诗歌,便已力据上游,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南宋词人,感时伤事,缠绵温厚者,无过碧山,次则白石。白石郁处不及碧山,而清虚过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咏物至词,更难于诗。“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亦费解。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 何逊、昭君皆属隶事,但运气空灵,变化虚实,不同獭祭钝机耳。
清周尔墉《绝妙好词》
# 白石笔致骚雅,非他人所及,最多佳作。石湖咏梅二词,尤为空前绝后,独有千古。……《疏影》云……清虚婉约,用典仪复不涉呆相。风雅如此,老倩小红低唱,吹箫和之,洵无愧色。
清李佳《左庵词话》
# 此盖伤心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发言哀断。考唐王建《塞上咏梅》诗曰:“天山路边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絷马?”白石词意当本此。近世读者多以意疏解,或有嫌其举曲,似不于论者;殆不自知其浅矣。词中数语,从少陵咏明妃诗意隐括,出以清健之笔,如闻空中笙鹤飘飘欲仙;觉草窗、碧山所作吊雪香亭梅诸词,皆人间语,视此如隔一层,宜当时转播吟口,为千古绝唱也。至下阕藉宋书寿阳公主故事,引申前意,寄情遥远,所谓怨深文绮,得风人温厚之旨已。
近代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
# 《唐摭言》卷十载崔橹《梅花》诗:“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姜词数句,似衍此二语。
现代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 此系白石自度曲,二首均咏梅花,蝉联而下,似画家的通景。……第二首即从梅花落英直说到画里的梅花。与周邦彦《红林檎近》两首,从初雪说到雪盛、残雪、再欲雪,章法相似,却不是纯粹写景咏物,多身世家国之感,与周词又不同。……下首写家国之恨居多,故引昭君、胡沙、深宫等等为喻。更有一点可注意的,“江南江北”之“北”字出韵,系用南方土音押韵。岂因主要意思所在,故不回避出韵失律之病?因之也更觉突出。窃谓旧说大致不误,惟亦不必穿凿比附以求之。至谓作词时离徽钦被虏已六十年,就未必再提旧话,此点却似无甚关系;因南渡以后,依然是个残局,而且更危险,自不妨有所感慨。词多比兴,虽字面上说梅花,却处处关到自己,关到家国,引用古句甚多,自是用心之作,虽稍有沉晦处,参看注文,大意可通。
现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此首咏梅,寄托亦深。起写梅花之貌,次写梅花之神;梅之美,梅之孤高,并于六句中写足。“昭君”两句,用王建咏梅诗意,抒寄怀二帝之情。“想佩环”两句,用杜诗意,拍到梅花,更见想望二帝之切,此玉田所谓“用事不为事所使”也。换头,用寿阳公主事,以喻昔时太平沈酣之状。“莫似”三句,申护花之情,即以申爱君之情。“还教”两句,言空劳爱护,终于随波飘流,但闻笛里梅花,吹出千里关山之怨来,又令人抱恨无限。“等恁时”两句,用崔橹诗,言幽香难觅,惟余幻影在横幅之上,语更沈痛。篇中虽隶事,然运气空灵,笔墨飞舞。下片虚字,如“犹记”“莫似”“早与”“还教”“又却怨”“等恁时”“已入”之类,皆能曲折传神。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此词“昭君不惯胡沙远”之语,前人多谓乃指靖康之祸,徽钦二帝及后宫北徒。此咏物之作,而忽及二帝之愤者,则亦犹有人登栖霞、赏红叶,而忽忆及庚子之乱,珍妃投井,晚清词流多假咏落叶以吊之,于作词时,因亦阑入其事,逮其索句,遂亦涉笔及之。《文心雕龙·神思篇》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此之谓也。《暗香》《疏影》虽同时所作,然前者多多写身世之感,后者则属兴亡之悲,用意小别,而其托物喻志则同。
现代沈祖棻《宋词赏析》
上一篇:宋·蒋捷《虞美人·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