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tíng
fāng
·
·
xiǎo
cáng
chūn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3
xiǎo
cáng
chūn
xián
chuāng
suǒ
zhòu
huà
táng
xiàn
shēn
yōu
zhuàn
xiāng
shāo
jìn
yǐng
xià
lián
gōu
shǒu
zhòng
jiāng
méi
gèng
hǎo
yòu
lín
shuǐ
dēng
lóu
rén
dào
liáo
hún
xùn
zài
yáng
zhōu
cóng
lái
zhī
yùn
shèng
nán
kān
nài
fēng
róu
gèng
shuí
jiā
héng
chuī
dòng
nóng
chóu
hèn
xiāng
xiāo
xuě
jiǎn
xìn
dào
sǎo
qíng
liú
nán
yán
chù
liáng
xiāo
dàn
yuè
shū
yǐng
shàng
fēng
liú

译文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一直以来,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逐句剖析

"小阁藏春":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

"闲窗锁昼":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

"画堂无限深幽":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

"篆香烧尽":篆香烧尽了,

# 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日影下帘钩":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

"手种江梅更好":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

# 更:《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作“渐”。,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又何必、":为什么一定要、

"临水登楼":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 临水登楼:语出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之句。

"无人到":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

# 无人:没有人。

"寂寥浑似、":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

# 浑似:完全像。浑:《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作“恰”。

"何逊在扬州":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 何逊在扬州:语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

"从来":一直以来,

"知韵胜":梅花色泽美艳,

# 韵胜:优雅美好。

"难堪雨藉":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

# 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堪,《历代诗余》作“禁”。

"不耐风揉":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

# 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更谁家横笛":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

# 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吹动浓愁":吹动了我的愁绪?

"莫恨香消雪减":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

# 雪:《历代诗余》作“玉”。,莫恨:不要怨恨。

"须信道、":要相信、

# 须信道:要相信。

"扫迹情留":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

# 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四印斋本《漱玉词》注:一作“迹扫”。

"难言处":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

"良宵淡月":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

"疏影尚风流":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庭芳·小阁藏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咏梅词。此词上片以“小阁藏春,闲窗锁昼”起笔,通过“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等意象,勾勒出深闺幽寂的环境,暗示词人孤寂清冷的生活状态。下片转而咏梅,以“手种江梅更好”暗含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借“何逊在扬州”的典故,将自身寂寥心境投射于梅花,形成物我交融的意境。整首词意境相生相谐,曲调低回婉转,风格含蓄隽永,语言精巧灵动,尽抒词人在冷清寂寞之境中所感之深沉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历来被视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刘瑜所著《李清照全词》与徐北文所撰《李清照全集评注》均持此观点,认为该词创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前。陈祖美在《李清照简明年表》中则进一步指出,此《满庭芳》当为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的作品。然而,亦有学者持不同见解,如谢桃坊便认为此词应作于李清照经历家庭变故之后,属于其后期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梅词。词人借残梅自喻,既是对彼时生活境遇与情感心绪的忠实映照,亦深刻彰显出其孤高自守、不随波逐流的个性风采。全词语言清新雅致、柔婉细腻,情与景浑然一体,运用虚实交织的笔触,巧妙地将个人情思融入自然景象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咏物词“意蕴与境界相得益彰”的艺术魅力。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手种江梅更好”​​,以亲手栽种的梅花为情感载体,借梅花“韵胜”的品格暗喻自身高洁志趣,实现物我合一的抒情效果。联想: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对梅花的痴迷,将女主人公在寂寞中面对梅花的心境与何逊的孤寂苦闷身世相联系,产生共鸣,使词情从单纯的咏物过渡到借物抒情,深化主题。情景交融:下片结尾“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描绘美好夜晚中梅枝横斜优美的影子,在景中融入对梅花历经苦难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充满信心的高尚精神品格的赞美。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看似与词题无直接关联,实则勾勒出一方别具韵味的抒情天地。先铺陈出她居所的寂寥无趣:“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那盎然的春光与蓬勃的白昼,竟被禁锢于这狭小静谧的天地间。唐宋富贵人家的内寝,厅堂常相连相通。小阁隐于画堂深处,春光与白昼皆被藏锁,仿佛此处未曾察觉它们的存在,故而画堂更显幽深。作者似已习惯这般环境,甚至对其幽深颇为满意。古人雅洁之士多喜焚香,篆香乃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燃尽,意味着一整日的时光悄然流逝,而日影映上帘箔,则昭示着黄昏的临近。从所描绘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景象推测,这位抒情的女主人公应是上层社会的贵妇,生活富足且闲适,然而环境的极度冷清孤寂,也悄然透露出她生活的不幸。“手种江梅更好”成为词意的转折点,正式开启咏物篇章。黄昏将至,女主人公于室外目睹亲手栽种的江梅,心中忽生欣慰之感。江梅的“更好”给予种树人慰藉;欣赏“手种江梅”,亦会勾起诸多往事的回忆,故而无需再临水登楼去赏玩风月。除却对梅花的特殊情感外,似乎她心情慵懒,对一切应赏之景皆失了兴致。结尾处,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对梅花的痴迷,使词情朝着借物抒情的路径过渡,逐步迈向作者欲表达的主旨。何逊对梅花的深情,实乃其寂寞苦闷心境的附着。依作者之见,何逊在扬州时是孤寂的。她在寂寞之境中面对梅花,与何逊的身世产生了某种共鸣。下片笔触饱含深情,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切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对梅花整体的赞誉。梅花当得起“韵胜”之称,词人肯定此点后,不再赘述,转而描绘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之后别具一番格调意趣。梅花虽不惧寒冷霜雪,但终究是花,仍具花的娇弱特质,难以承受风雨的践踏摧残。此乃花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思绪纷飞,词意曲折蜿蜒。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属虚写,借此抒发落梅引发的个人感伤情绪,化作一团“浓愁”难以排解。但作者又尝试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梅花的暗香消散、落花如雪,表明其飘零凋谢,丰韵不再。这本应引发春恨,迁怒于春日风雨的无情。然而词人认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消逝,难以寻觅。“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对“情留”之意的补充。“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复杂情感的概括,似还蕴含与作者身世的双关之意。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洒下,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影子。从这影子中仍能窥见梅花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消逝后留下的些许情意。或许明年它又会绽放,带来春的消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凸显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历经苦难磨砺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充满信心的高尚精神品格。

4. 作品点评

于这首咏梅词作里,词人借物抒怀,将身世之叹暗蕴其中,主观情感的抒发浓郁而深沉,达到了情与景交融无间、意与境浑然一体的境界,以至于难以分辨这究竟是词人的自我写照,还是单纯的咏物之作。它和李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之苦与悲愁情绪的词篇一样,语言灵动清新,词意含蓄婉转,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音调低沉悠扬,充满了女性独有的柔美特质,最能彰显其基本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的下阕即从见梅而动诗兴,过渡到咏梅。先用逆笔,言人只知梅以韵胜,只知赏梅,却不知梅亦禁不住风雨的揉践、侵凌,不知爱梅,更不懂惜梅。从而流露出诗人爱梅、惜梅的一贯思想和感情。正由于这种爱与惜,诗人才面对即将飘零的梅花,倾吐出真挚的心声:“莫恨香消玉减……疏影尚风流。”而“莫恨”、“须信道”、“难言处”,层层转折,愈转愈深,表现出诗人对梅的深切抚慰与无限倾慕、眷恋之情,以及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一扫词的上阕那种孤寂、索寞的情调。全词就这样以“手种江梅渐好”为枢纽,以何逊见梅而动诗兴作为过渡,把词的上阕主要写人,下阕主要咏梅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词的下阕,从爱悔、惜梅,到安慰梅,而坚信“疏影尚风流”,不仅表现抒情主人公与梅情感交流,而且达到人梅难分的境界了。不是吗?“疏影尚风流”是梅特有的姿质,恐怕也是诗人的写照吧!

现代邱俊鹏《读〈满庭芳〉》

# 林(指林逋诗《山园小梅》)、李、陆(指陆游词《卜算子·咏梅》)三首诗词,都是咏梅的诗词,都是托物言志的。林诗托梅花自赞其高雅芳洁;陆词托梅花自喻其高风亮节;李词托梅花赞颂爱情。在各有寄托这点上是相同的。然而林、陆咏梅的诗词,从字面上说通篇都是写梅的。李词则不然,把咏梅放在人物的生活、活动中,加以描写和赞颂,把相思和咏梅结合起来,自成高格,正是易安匠心独运处。

现代刘瑜《李清照全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下一篇:宋·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