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阁藏春":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
"闲窗锁昼":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
"画堂无限深幽":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
"篆香烧尽":篆香烧尽了,
# 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日影下帘钩":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
"手种江梅更好":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
# 更:《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作“渐”。,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又何必、":为什么一定要、
"临水登楼":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 临水登楼:语出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之句。
"无人到":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
# 无人:没有人。
"寂寥浑似、":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
# 浑似:完全像。浑:《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作“恰”。
"何逊在扬州":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 何逊在扬州:语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
"从来":一直以来,
"知韵胜":梅花色泽美艳,
# 韵胜:优雅美好。
"难堪雨藉":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
# 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堪,《历代诗余》作“禁”。
"不耐风揉":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
# 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更谁家横笛":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
# 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吹动浓愁":吹动了我的愁绪?
"莫恨香消雪减":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
# 雪:《历代诗余》作“玉”。,莫恨:不要怨恨。
"须信道、":要相信、
# 须信道:要相信。
"扫迹情留":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
# 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四印斋本《漱玉词》注:一作“迹扫”。
"难言处":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
"良宵淡月":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
"疏影尚风流":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梅词。词人借残梅自喻,既是对彼时生活境遇与情感心绪的忠实映照,亦深刻彰显出其孤高自守、不随波逐流的个性风采。全词语言清新雅致、柔婉细腻,情与景浑然一体,运用虚实交织的笔触,巧妙地将个人情思融入自然景象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咏物词“意蕴与境界相得益彰”的艺术魅力。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手种江梅更好”,以亲手栽种的梅花为情感载体,借梅花“韵胜”的品格暗喻自身高洁志趣,实现物我合一的抒情效果。联想: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对梅花的痴迷,将女主人公在寂寞中面对梅花的心境与何逊的孤寂苦闷身世相联系,产生共鸣,使词情从单纯的咏物过渡到借物抒情,深化主题。情景交融:下片结尾“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描绘美好夜晚中梅枝横斜优美的影子,在景中融入对梅花历经苦难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充满信心的高尚精神品格的赞美。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看似与词题无直接关联,实则勾勒出一方别具韵味的抒情天地。先铺陈出她居所的寂寥无趣:“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那盎然的春光与蓬勃的白昼,竟被禁锢于这狭小静谧的天地间。唐宋富贵人家的内寝,厅堂常相连相通。小阁隐于画堂深处,春光与白昼皆被藏锁,仿佛此处未曾察觉它们的存在,故而画堂更显幽深。作者似已习惯这般环境,甚至对其幽深颇为满意。古人雅洁之士多喜焚香,篆香乃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燃尽,意味着一整日的时光悄然流逝,而日影映上帘箔,则昭示着黄昏的临近。从所描绘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景象推测,这位抒情的女主人公应是上层社会的贵妇,生活富足且闲适,然而环境的极度冷清孤寂,也悄然透露出她生活的不幸。“手种江梅更好”成为词意的转折点,正式开启咏物篇章。黄昏将至,女主人公于室外目睹亲手栽种的江梅,心中忽生欣慰之感。江梅的“更好”给予种树人慰藉;欣赏“手种江梅”,亦会勾起诸多往事的回忆,故而无需再临水登楼去赏玩风月。除却对梅花的特殊情感外,似乎她心情慵懒,对一切应赏之景皆失了兴致。结尾处,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对梅花的痴迷,使词情朝着借物抒情的路径过渡,逐步迈向作者欲表达的主旨。何逊对梅花的深情,实乃其寂寞苦闷心境的附着。依作者之见,何逊在扬州时是孤寂的。她在寂寞之境中面对梅花,与何逊的身世产生了某种共鸣。下片笔触饱含深情,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切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对梅花整体的赞誉。梅花当得起“韵胜”之称,词人肯定此点后,不再赘述,转而描绘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之后别具一番格调意趣。梅花虽不惧寒冷霜雪,但终究是花,仍具花的娇弱特质,难以承受风雨的践踏摧残。此乃花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思绪纷飞,词意曲折蜿蜒。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属虚写,借此抒发落梅引发的个人感伤情绪,化作一团“浓愁”难以排解。但作者又尝试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梅花的暗香消散、落花如雪,表明其飘零凋谢,丰韵不再。这本应引发春恨,迁怒于春日风雨的无情。然而词人认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消逝,难以寻觅。“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对“情留”之意的补充。“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复杂情感的概括,似还蕴含与作者身世的双关之意。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洒下,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影子。从这影子中仍能窥见梅花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消逝后留下的些许情意。或许明年它又会绽放,带来春的消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凸显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历经苦难磨砺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充满信心的高尚精神品格。
4. 作品点评
于这首咏梅词作里,词人借物抒怀,将身世之叹暗蕴其中,主观情感的抒发浓郁而深沉,达到了情与景交融无间、意与境浑然一体的境界,以至于难以分辨这究竟是词人的自我写照,还是单纯的咏物之作。它和李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之苦与悲愁情绪的词篇一样,语言灵动清新,词意含蓄婉转,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音调低沉悠扬,充满了女性独有的柔美特质,最能彰显其基本的艺术风格。
# 词的下阕即从见梅而动诗兴,过渡到咏梅。先用逆笔,言人只知梅以韵胜,只知赏梅,却不知梅亦禁不住风雨的揉践、侵凌,不知爱梅,更不懂惜梅。从而流露出诗人爱梅、惜梅的一贯思想和感情。正由于这种爱与惜,诗人才面对即将飘零的梅花,倾吐出真挚的心声:“莫恨香消玉减……疏影尚风流。”而“莫恨”、“须信道”、“难言处”,层层转折,愈转愈深,表现出诗人对梅的深切抚慰与无限倾慕、眷恋之情,以及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一扫词的上阕那种孤寂、索寞的情调。全词就这样以“手种江梅渐好”为枢纽,以何逊见梅而动诗兴作为过渡,把词的上阕主要写人,下阕主要咏梅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词的下阕,从爱悔、惜梅,到安慰梅,而坚信“疏影尚风流”,不仅表现抒情主人公与梅情感交流,而且达到人梅难分的境界了。不是吗?“疏影尚风流”是梅特有的姿质,恐怕也是诗人的写照吧!
现代邱俊鹏《读〈满庭芳〉》
# 林(指林逋诗《山园小梅》)、李、陆(指陆游词《卜算子·咏梅》)三首诗词,都是咏梅的诗词,都是托物言志的。林诗托梅花自赞其高雅芳洁;陆词托梅花自喻其高风亮节;李词托梅花赞颂爱情。在各有寄托这点上是相同的。然而林、陆咏梅的诗词,从字面上说通篇都是写梅的。李词则不然,把咏梅放在人物的生活、活动中,加以描写和赞颂,把相思和咏梅结合起来,自成高格,正是易安匠心独运处。
现代刘瑜《李清照全词》
下一篇:宋·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