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床纸帐朝眠起":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
# 纸帐:茧纸做的帐子。,藤床:藤条编织的床。
"说不尽无佳思":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
# 佳思:好心情。
"沉香断续玉炉寒":沉香燃尽了没有再往香炉中添续,
# 沉香:薰香的一种。
"伴我情怀如水":我的情绪也如水一样凄凉孤寂,
"笛声三弄":《梅花三弄》的笛曲,
# 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
"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
# 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多少春情意":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 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小风疏雨萧萧地":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
# 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又催下千行泪":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
"吹箫人去玉楼空":明诚既逝,人去楼空,
# 吹箫人去:《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肠断与谁同倚":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 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一枝折得":今天折下梅花,
# 一枝折得:“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人间天上":寻遍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竟无一人可供寄赠。
"世人作梅词":世人写咏梅的词,
"下笔便俗":一下笔就显得俗气。
"予试作一篇":我试着写了一篇,
"乃知前言不妄耳":才知道以前的人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啊。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这是一首咏梅词。通过“梅”为线索体现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表达了诗人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2. 写作手法
用典:最后落题,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仙凡杳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藤床纸帐”的家居器物为锚点,展开寡居生活的物质图景:晨起时分的慵懒倦态与“无佳思”的心理空白形成互文,暗喻精神世界的荒芜。而“笛声三弄”的听觉介入,既是对《梅花落》古曲的典故化用,更是以声波震颤触发记忆重构——当笛韵穿透时空催开“梅心”,实则是词人被压抑的悼亡情感在压抑中迸发,这种“惊破”的瞬间张力,恰似《声声慢》中“乍暖还寒”的时空断裂感。下阕以“细雨”为情感显影剂,构建起内外世界的渗透关系:门外的潇潇雨幕既是自然气候的写实,更是泪雨滂沱的心理外化。当“吹箫人去”的典故从《列仙传》的仙凡之恋降维至现实悼亡,箫史与弄玉的阴阳永隔,恰成为赵明诚与李清照精神盟约的镜像投射。“玉楼空”的物理空间与“肠断”的心理空间形成引力场,将“踏雪寻梅”的往昔记忆与“人间天上”的当下处境并置,在“没个人堪寄”的绝望中,完成对陆凯赠梅典故的悲剧性改写——当年折梅寄友的雅趣,此刻化作“寻遍宇宙而无寄”的困境。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自然流畅的笔法,将典故、物象与情感熔铸为统一的艺术整体。通过梅意象的双重编码、口语化表达的提纯、虚实相生的时空结构,既完成对亡夫的深切追思,又暗含对士大夫精神盟约消逝的隐喻,在婉约词中展现出深沉的历史厚重感。
# 此词从王半塘《漱玉词》本《历代诗徐》调名《御街行》、《梅苑》、《花草粹编》并作《孤雁儿》、《梅苑》附有序文:“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按此词乃悼亡之词,序文与原意无涉,且清照咏梅之作颇多,所云试作一篇,亦不合,因不录序。
不详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
#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逝世后。序中说明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既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者。从表达上看,是把梅作为全词的线索,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
不详侯健、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
# 易安《孤雁儿》咏梅词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此意大类薛能《折杨柳》诗序,而其词不过云:“(略)”。词语陈熟,内容单调,且其所以病少游者皆有之,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其词“究苦无骨”者是也。不识何以自负至此?
不详罗忼烈《李清照词研究》
# 这是一首悼亡词。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几年,李清照痛定思痛,哀感转为深沉涵蕴,哀思绵绵不绝,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以勾起她对亡人的怀念。因此,从室内的藤床纸帐、玉炉沉香到室外的阵阵笛声、潇潇春雨都被她借用来作了抒发感情的“道具”:寒炉断香是正面借用,表达思春情意的笛声是反面借用(反衬),形成了这首词在表现方法上借物(景)抒情的最大特色。这里的基调、气氛与《声声慢》是一致的,而以春景春情来反衬自己的丧夫之痛,则更见其悲戚之深。
不详罗敏中《唐宋词精华分卷》
上一篇:宋·刘克庄《邛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