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ér
·
·
téng
chuáng
zhǐ
zhàng
zhāo
mián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4
téng
chuáng
zhǐ
zhàng
zhāo
mián
shuō
jìn
jiā
chén
xiāng
duàn
hán
bàn
qíng
huái
怀
shuǐ
shēng
sān
nòng
méi
xīn
jīng
duō
shǎo
chūn
qíng
xiǎo
fēng
shū
xiāo
xiāo
yòu
cuī
xià
qiān
háng
lèi
chuī
xiāo
rén
lóu
kōng
cháng
duàn
shuí
tóng
zhī
zhé
rén
jiān
tiān
shàng
méi
rén
kān
shì
rén
zuò
méi
xià
biàn
便
shì
zuò
piān
nǎi
zhī
qián
yán
wàng
ěr

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沉香燃尽了没有再往香炉中添续,我的情绪也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今天折下梅花,寻遍人间天上,竟无一人可供寄赠。世人写咏梅的词,一下笔就显得俗气。我试着写了一篇,才知道以前的人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啊。

逐句剖析

"藤床纸帐朝眠起":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

# 纸帐:茧纸做的帐子。,藤床:藤条编织的床。

"说不尽无佳思":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

# 佳思:好心情。

"沉香断续玉炉寒":沉香燃尽了没有再往香炉中添续,

# 沉香:薰香的一种。

"伴我情怀如水":我的情绪也如水一样凄凉孤寂,

"笛声三弄":《梅花三弄》的笛曲,

# 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

"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

# 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多少春情意":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 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小风疏雨萧萧地":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

# 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又催下千行泪":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

"吹箫人去玉楼空":明诚既逝,人去楼空,

# 吹箫人去:《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肠断与谁同倚":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 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一枝折得":今天折下梅花,

# 一枝折得:“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人间天上":寻遍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竟无一人可供寄赠。

"世人作梅词":世人写咏梅的词,

"下笔便俗":一下笔就显得俗气。

"予试作一篇":我试着写了一篇,

"乃知前言不妄耳":才知道以前的人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这是一首咏梅词。上阙以咏梅为命题,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化用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李清照悼念亡夫赵明诚的断肠之作,约作于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赵明诚病逝建康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这是一首咏梅词。通过“梅”为线索体现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表达了诗人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2. 写作手法

用典:最后落题,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仙凡杳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藤床纸帐”的家居器物为锚点,展开寡居生活的物质图景:晨起时分的慵懒倦态与“无佳思”的心理空白形成互文,暗喻精神世界的荒芜。而“笛声三弄”的听觉介入,既是对《梅花落》古曲的典故化用,更是以声波震颤触发记忆重构——当笛韵穿透时空催开“梅心”,实则是词人被压抑的悼亡情感在压抑中迸发,这种“惊破”的瞬间张力,恰似《声声慢》中“乍暖还寒”的时空断裂感。下阕以“细雨”为情感显影剂,构建起内外世界的渗透关系:门外的潇潇雨幕既是自然气候的写实,更是泪雨滂沱的心理外化。当“吹箫人去”的典故从《列仙传》的仙凡之恋降维至现实悼亡,箫史与弄玉的阴阳永隔,恰成为赵明诚与李清照精神盟约的镜像投射。“玉楼空”的物理空间与“肠断”的心理空间形成引力场,将“踏雪寻梅”的往昔记忆与“人间天上”的当下处境并置,在“没个人堪寄”的绝望中,完成对陆凯赠梅典故的悲剧性改写——当年折梅寄友的雅趣,此刻化作“寻遍宇宙而无寄”的困境。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自然流畅的笔法,将典故、物象与情感熔铸为统一的艺术整体。通过梅意象的双重编码、口语化表达的提纯、虚实相生的时空结构,既完成对亡夫的深切追思,又暗含对士大夫精神盟约消逝的隐喻,在婉约词中展现出深沉的历史厚重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从王半塘《漱玉词》本《历代诗徐》调名《御街行》、《梅苑》、《花草粹编》并作《孤雁儿》、《梅苑》附有序文:“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按此词乃悼亡之词,序文与原意无涉,且清照咏梅之作颇多,所云试作一篇,亦不合,因不录序。

不详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

#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逝世后。序中说明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既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者。从表达上看,是把梅作为全词的线索,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

不详侯健、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

# 易安《孤雁儿》咏梅词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此意大类薛能《折杨柳》诗序,而其词不过云:“(略)”。词语陈熟,内容单调,且其所以病少游者皆有之,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其词“究苦无骨”者是也。不识何以自负至此?

不详罗忼烈《李清照词研究》

# 这是一首悼亡词。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几年,李清照痛定思痛,哀感转为深沉涵蕴,哀思绵绵不绝,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以勾起她对亡人的怀念。因此,从室内的藤床纸帐、玉炉沉香到室外的阵阵笛声、潇潇春雨都被她借用来作了抒发感情的“道具”:寒炉断香是正面借用,表达思春情意的笛声是反面借用(反衬),形成了这首词在表现方法上借物(景)抒情的最大特色。这里的基调、气氛与《声声慢》是一致的,而以春景春情来反衬自己的丧夫之痛,则更见其悲戚之深。

不详罗敏中《唐宋词精华分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邛杖》

下一篇:宋·王炎《题徐参议画轴三首·赤壁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