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ào
tái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4
jiàn
zhǐ
yuán
yīn
wǎng
piān
zhōu
shì
wèi
míng
lái
wǎng
lái
yǒu
kuì
xiān
shēng
tōng
xiāo
guò
diào
tái

译文

大船只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来往,小舟也是为了追逐名利才来。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羞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逐句剖析

"巨舰只缘因利往":大船只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来往,

# 巨舰:大船。

"扁舟亦是为名来":小舟也是为了追逐名利才来。

# 扁舟:小船。

"往来有愧先生德":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羞愧,

# 先生德:先生,指严光。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特地通宵过钓台":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 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钓台》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渲染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的多和繁忙;后两句引用严子陵过钓台的典故,从而突出他淡泊不仕的情操。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汉隐士严子陵的崇敬之情,她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体现出其洁身自好、不图名利的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另题作“夜发严滩”。公元1134年(宋高宗绍兴四年),李清照,被迫离开临安,踏上前往金华的避乱之路,行至严子陵钓台,写下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批判名利追逐崇尚隐士高洁的七言绝句。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汉隐士严子陵的崇敬之情,作品主要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全诗语言简练犀利,善用对比与典故,既表达了对隐逸精神的崇敬,也流露出诗人身处乱世难以超脱的矛盾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句巧用“先生德”暗引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的典故,以 “先生德”为镜,指出这些人途经钓台时应“有愧”,借严子陵的隐逸形象批判现实。对比:诗中“巨舰”与“扁舟”分别象征逐利与求名之人,前者代表权势阶层对财富的追逐,后者暗指文人名士对虚名的汲汲营营。反衬:“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句反衬“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世俗之人追名逐利反衬严子陵淡泊名利。

3. 分段赏析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化用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古谚。“巨舰”指向往财富、极力去获取财富的人,“扁舟”指通过结交权贵从而获取名利的人。这两句渲染了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之多和繁忙,无论是为利还是为名,皆是一些向往钱财和权力的唯利是图的人,与隐者严子陵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严子陵不图名利的高尚品格,也描绘出当时社会追逐名利的普遍现象。“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严子陵过钓台的典故。严子陵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羞于让严子陵看到。这两句诗通过写往来之人因有愧于严子陵的高尚德操,只能趁黑夜悄悄过钓台,进一步反衬出严子陵淡泊名利的高尚,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中追名逐利的风气,甚至包含了诗人对自己苟活于世、未能像严子陵那样超脱的自责。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精妙的对比手法,将社会现实与个人操守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前两句刻画了世人追名逐利、沉迷钱财的众生相;后两句则以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为镜,表达自己虽置身于功利社会,却不愿被其裹挟,誓要保持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黄墨谷说: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辙”。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怒之心。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

不详《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翁卷《野望》

下一篇:宋·晏殊《渔家傲·粉笔丹青描未得》

猜你喜欢